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 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厥阴病寒热错杂,其方乌梅酸能制蛔,蜀椒、细辛且能散寒;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其方桂枝、当归以温通营血,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在扶正一面,亦气血兼顾。且当归、桂枝、细辛,即当归四逆之意;人参、附子、干姜,乃四逆加参之意。合两种四逆以扶正,又有黄连、黄柏清泄君相之火。 蒲师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为调肝和脾之良方。总之,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蒲师又说:“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 古今方书多列乌梅丸为杀虫剂的首方,与蛔厥有关之“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等等,有关报道甚多。蒲辅周老师将乌梅丸扩展运用于其他杂证的治验十分丰富。本文拟重点报道笔者如何运用这方面治验的个人医案和肤浅体会,以供读者参考。 例1 神经性头痛 郭×,女,43岁。 苦头痛10余年,由内蒙古特来北京求治。 经数院检查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头痛阵发性加剧而难忍,伴心烦失眠,心悸易惊,昼夜多汗,耳鸣目眩,颜面时有烘热,全身关节疼痛,腰背痠痛怕冷,稍受微寒小腹即痛,白带多,妇科检查有附件炎。 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2克,花椒6克,黄连6克,干姜4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6克,太子参9克,肉桂4克,川芎5克,吴茱萸2克,藁本5克。 连服9剂,夜寐转佳,耳鸣已止,头痛汗出减半,全身关节疼痛及腰背发凉均有好转,脉舌尚如前。 原方去川芎、藁本加当归,续服7剂。 药后头痛已微,睡眠亦安,心悸心烦若失,汗出渐趋正常。 舌苔薄黄,脉沉细。 病去十之八九,喜悦索方告归。 嘱服前方7剂后,再服乌梅丸以资巩固。 体会: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等,辨证为厥阴头痛者,余学习蒲师用乌梅汤常获满意疗效。 蒲师生前曾介绍一治验:“一患者剧烈头痛,吐清水,舌凉似冰,用吴茱萸汤,初未见效,再思为病重而药轻,吴茱萸用至一两,加红糖为引,而诸症若失”。余受启发,本例使用乌梅汤治疗厥阴头痛,常加吴茱萸。吴茱萸又人厥阴肝,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与黄连同用即合左金丸之意,加强泄肝和胃之力,往往能提高乌梅汤治疗有关头痛及胃脘疼痛的疗效。本案以川芎易当归,另加藁本者,取其香窜上行之力,痛缓则去之,防升之太过之弊。四月者,送严寒而迎东君,历清明而过谷雨。金风和煦,万物复苏。百芳发而幽香逸,春鸟还而鸣声碎。 例2 肠神经官能症 白××,男,42岁,北京顺义县人。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能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乃改投乌梅汤:乌梅9克,花椒4.5克,马尾连9克,干姜6克,细辛4.5克,黄柏6克,党参9克,当归6克,肉桂4.5克,制附片6克。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0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体会: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 蒲师喜用四逆散加味调治,每获良效。 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 本案8年宿疾,屡发疼痛难忍,竟一剂痛止,数剂而痊愈。 另一患者长期失眠,1年来,每日深夜3点左右少腹刺痛,伴有如负重石,检查未见异常,屡治罔效,特从内蒙赤峰来京诊治。 经辨证用乌梅汤加白芍、吴茱萸,服5剂即能安睡,疼痛重压感大减,续服10剂而基本告愈。 例3 痛经 董××,女,41岁。 痛经10年,月经干净后10 天左右,即开始阴道、少腹牵拉样疼痛难忍,直到行经方渐缓解消失。 然行经不利,有血块,少腹疼痛较甚,伴有嗳气,矢气,大便溏,心烦,失眠,恶热喜凉,精神困倦。 近年来渐加重,曾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之剂亦未见效应。 脉右沉细无力,左弦细,舌质稍暗,苔薄白,证属厥阴为病,寒热错杂,肝脾失调,气血不和。 治宜调肝和脾,兼理气血,拟乌梅汤加味。 处方:乌梅10克,花椒6克,干姜6克,马尾连9克,细辛3克,黄柏6克,制附片4克,当归9克,党参9克,吴茱萸5克,红糖为引,水煎服。 服2剂,阴道少腹牵拉疼痛减轻,服5剂而消失,续服7剂,月经来潮时疼痛已微,嗳气便溏有好转,继服乌梅丸调治而愈。 体会: 痛经,凡阴道少腹牵引疼痛者,其病与厥阴关系最为密切。因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若肝郁血虚者,选用逍遥散;血虚寒闭者,选用当归四逆汤,用之可有效;而对寒热错杂,气血失和者,选用乌梅丸则有较好疗效,本案即为一例。四月者,送严寒而迎东君,历清明而过谷雨。金风和煦,万物复苏。百芳发而幽香逸,春鸟还而鸣声碎。 例4 慢性腹泻 王××,男,47岁。慢性腹泻已3年,常有粘液便,大便日3~5次,常有不消化之物。大便化验有少量白细胞;于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为肠粘膜充血、肥厚;钡餐检查,有慢性胃炎。近年来腹泻加重,纳呆,腹胀,体重下降10余斤。半年来,心悸渐加重,伴有疲乏无力,查心电图为频发性室性早搏,有时呈二联、三联律,服西药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剂未效。脉沉细而结,舌尖边略红,苔灰。证属久利,肠胃失调,厥气上逆,心包受扰。治宜酸以收之,辛以温之,苦以坚之,拟乌梅汤加味。处方:乌梅3枚,花椒4.5克,黄连6克,干姜4.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党参9克,当归6克,桂枝6克,制附片6克,炙远志4.5克。服5剂药后,食欲大振,大便次数减少,粘液消失,心悸减轻,睡眠亦见好转。又服7剂,大便已成形,每日1次,复查心电图亦转正常。随访2年余,未再犯病。 体会:《伤寒论》之厥阴病提纲第326条云:“……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似可理解为厥阴心包之为病。 又第338条谓:乌梅丸“又主久痢”。 本例用乌梅汤治愈慢性腹泻,心悸亦渐消失。 可见《伤寒论》之六经辨证虽主要言外感热病,然其论脏腑病之理法方药规律,杂病亦可借鉴。 从跟随蒲师学习经方运用中,这一体会尤深。 例5 癔病 任××,女,37岁。 与爱人分居两地,老人、小儿多病,家事冗繁,以致情志抑郁。 近两天来,头痛,恶心不食,昼夜不能眠,神呆,有时闭眼不动,呼之不应,有时哭笑无常,忧郁自语,四肢抽搐。 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服镇静药等尚未见效。 脉沉弦涩,舌略暗,苔薄黄。 病由肝失条达,气血不和,厥气上冲,乱其神识。 治宜泄肝宁神,调和气血,拟乌梅汤加减。 处方:乌梅9克,花椒4.5克,干姜4.5克,黄连6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4.5克,肉桂3克,党参3克,当归6克。 共服4剂,神态恢复正常。 隔4月后又犯病,发病较轻,再用乌梅汤治疗而愈。 观察2年,一直未再犯病。 体会:癔病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若伤及厥阴心包与肝,呈现虚实寒热错杂,气血阴阳失调者,可用乌梅汤扶正泄肝,和血宁神。《医学从众录》以乌梅丸益厥阴之体,以宣厥阴之用,治疗癫狂痫等病。本例辨证运用乌梅汤治疗癔病取得疗效。 例6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刘××,女,44岁。1977年11月份流产后而起 头痛,全身窜痛,背寒,巅顶及口舌皆冒凉气。头痛甚时,寒气从头顶沿项直下行至小腿上端。而时有齿衄,口舌易起溃疡,烦而少寐,烘热多汗,全身无力,月经或前或后。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日益加重,难以支持上班。舌尖略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阴阳失调,冲任虚损,寒热错杂,拟乌梅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处方:乌梅12克,花椒6克,川连6克,干姜5克,黄柏6克,细辛3克,制附片9克,肉桂5克,当归9克,太子参15克,鹿角片15克,制龟板15克,枸杞子9克。连服10剂,头痛,身窜痛已止,巅顶口舌冒凉气已微,齿衄亦减轻。脉舌如前,效不更方。心悸加茯苓12克,又服20余剂,月经趋于正常,自感病去六七;但停药月余,尚有反复,继服原方,仍见其效,配成蜜丸续服,以资巩固。 体会:病者年逾四旬,流产后失于调养,所现诸证为冲任虚损,寒热虚实错杂。取乌梅丸调寒热之偏,取龟鹿二仙胶补气血之虚,熔二方为一炉调治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诸症逐渐消夫。 外感邪陷厥阴,见寒热虚实错杂之厥阴脉证,可选用乌梅丸或其变方加减,不多赘述。 然热病吐蛔,必须注意不可妄投乌梅丸。 余在农村医疗队,屡见“肺炎”、“乙脑”等病,高烧时常见吐蛔,而乌梅丸中附子、干姜、川椒、细辛皆辛热之品,若是火热之证,不可不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