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情写人生(书评)

 高世荣图书馆 2019-07-01

温润柔和、潺湲缠绵的郎川河,浇灌着郎溪大地,也浇灌出了郎溪人文景观中的一朵朵绚烂的花儿。郎溪诗人、方志学者潘于召以多才多艺别具一格。

    潘于召,南陵人,年轻时来郎溪参加工作,扎根于斯,退休于斯,定居于斯。他是学者型的领导干部,任科局干部多年,却笔耕不辍,出版文学专辑两本,即《珊瑚选集》、《珊瑚续集》。

    对于早期出版的《珊瑚选集》,暂且不说。对于新版的《珊瑚续集》,阅读再三,我想谈点阅后感。

    该集主要分诗歌和散文两部分。

    先说诗歌类。潘于召擅长诗歌创作,歌词《茶乡风光无限好》获得安徽省“五个一工程”歌曲奖,收入《珊瑚选集》。本集歌词《春风》第一段写到:“春风来了,雪消冰开。/春风来了,绿柳飘摆。/春风,人人期待,/春风,人们歌颂千万载。/有春风一样笑脸,/有春风一样情怀,/拥抱春风,甘当春风,/世界将变为美好的时代。”诗人以“春风”设喻,人人有份,把社会建设成美好的时代。歌词,通俗易懂,押韵,朗朗上口,又不失意蕴,富有时代的骨感。其文学造诣之高,可见一斑。

    潘于召的诗歌,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郎溪的地理风光和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第二故乡的无比热爱和由衷赞美。如《观郎溪中学校园盆景有感》。

    谈到情,其代表作当首推《中秋忆母》:“明月照故乡,中秋桂花香。母亲窗前桂,岁岁开金黄。母逝六八春,桂伐早已亡。佳节倍思亲,犹闻昔桂芳。萱恩永牢记,桂香留心房。”此诗采用五古体,比兴手法,笔笔惊心,转转思念,把对母亲的怀念,推至极致。

    再说散文。潘于召的散文,具有诗人气质。《郎川鱼市》中云:“每天曙光初露,晨雾缭绕,夜幕刚刚拉开,一担担,一车车鲜鱼,活蹦乱跳,带着水气灵性涌入市场。”《古老多情的郎川河》中云:“春天,郎川河水澄碧明净。两岸油菜黄花盛开,春风吹拂,芳香弥漫……”潘于召的散文虽然诗情画意浓郁,笔法圆润,但艺术风格不是偏重于抒情咏怀,而是钟情于议论说理。常常用写作方法的“开拓法”,披沙沥金,开拓理趣。如《镜湖公园风光美》:“十多座美名优雅的石桥、木桥、曲桥、廊桥、石拱桥卧波跨越,环绕相通,颇有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之感。”详尽的叙说中,拈出“曲径通幽”的理趣。

    《珊瑚续集》是潘于召文采的集大成者,具有雅俗共赏之趣,可以满足一般文人雅士的玩味深思,艺海拾贝;也可以饱和一干散客游侠的餐桌谈资,巷尾妙论。正如宣城市政协主席丁绍东先生的题词:“淡泊秋月里,宁静晨星中。真情写人生,把酒吟东风。”

           2019.6.18《今日郎溪》、2019.6.29《宣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