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历朝历代对于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毕竟与国家选贤任能息息相关,而其中又以科举作为重中之重,所谓“开科取士”之意就在于此。 到了清朝,自顺治帝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便仿汉制也开始以科举取士的方法为朝廷选拔有用之人。自明朝开始,正式的科举流程分为了乡试(省城)、会试(京城)和殿试(皇帝殿内亲考)三级,这是我们所非常熟知的。 但1658年(顺治十五年)的三月十三,却发生了一件十分稀有之事。这一天,时年21岁的顺治皇帝亲自在瀛台举行了一场考试,而这场考试按照种类级别来说连会试都不算。众所周知,只有殿试,才是由皇帝亲自主试策问,并且地点会固定在太和殿(乾隆朝改为保和殿)。 太和殿(乾隆之前殿试地点) 但三月十三的这场考试,除了顺治亲自参加之外,既非正式地点考核,而且考核内容也不是策问,与殿试规格尽数不符,因此为后世所不解。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会让顺治举行了如此奇怪的一场考试? 考官受贿舞弊,顺治严厉处置原来,这一切都要从一年前(1657,顺治十八年)的一场乡试说起。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中,作为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第一场考试,三年一届的乡试定在了八月,所以也称之为“秋闱”,由皇帝派信任之人担任主考官赴各地主考。 而作为素来有人才济济之盛名的江南,其乡试自然是顺治十分在意的,为此特别指派翰林院侍讲方犹、翰林院检讨钱开宗二人担任此次江南乡试主考官,并且同时嘱咐二人,江南文人集萃,定要谨慎秉公,为国家选取真正可堪大用之人。 科举考试 但二人竟然辜负了顺治的圣意,不仅接受了江南当地许多士绅的贿赂,而且还在录取之时大做手脚。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上榜之人大多都是一些平日无所事事胸无点墨之人,很多饱学之士却名落孙山。对于这样的结果,寒窗苦读十数年但又未上榜之人定然心有不公,甚至有人还将此事以评书、话剧的方式演绎了出来。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到了远在京师的顺治帝耳中,他为此勃然大怒,当即便将方、钱二人以及其余十八名考官尽数革职。待细细查明真相之后,二位主考官被斩首,其余十八名全部处以绞刑,足以证明顺治对待此事是有多么认真。 顺治画像 江南才子遭陷害,被迫进京参加复试
一干相关主试人等被惩处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对所有上榜之人进行再次考核,以此来辨别真才实学还是滥竽充数。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官员贪墨舞弊的现象,此次考核顺治没有再用朝中大臣,于1658年三月十三由自己亲自在西苑瀛台举行考核。 在这次考核中,共查出文理不通者有十四人,未能终卷者八人。顺治大怒,将诸人全部当场杖责四十,而且家产全部籍没入官,本人及其父母、兄弟、妻子全部流放宁古塔。这次事件被称为“丁酉江南科场案”,不论考官还是学子,都受到了十分严厉的惩处。 保和殿(乾隆及之后为殿试地点) 而在未能终卷的八人之中,却有一个人交了白卷。可能有人会说,不是文理不通吗?那交白卷又有什么稀奇。
其实,这个人实际上是个例外。按照正常情况,他不仅不会成为文理不通之列,而且还名冠江南,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江南大才子,他便是素有“江左三凤凰”之美誉的吴兆骞。此人1631年(崇德五年)出生于官宦之家,少有才名,九岁便可作赋。23岁时与陈维崧、彭师度并称“江左三凤凰”。 1657年八月,27岁的他参加江南秋闱,成功上榜。他的上榜,既没有行贿赂之事,也没有行舞弊之举,纯粹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得。但受科场案的影响,又有仇家的陷害,最终只能随同其余众人一同赴京参加瀛台复试。 吴兆骞画像 流放苦寒之地,却闯出另一片天地
由于是皇帝钦定的考试,虽然只是对乡试的一种复查,但天子在场、周围武士林立的场面,吴兆骞平日里哪见过这种场景(即使殿试也不会武士林立),所以由于压力过大导致发挥严重失常,最终竟然交了白卷,和其余众人一样,不仅被杖责了四十大板,而且与家人还被发配到宁古塔。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我想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如此苦寒之地,对于在江南久居的吴兆骞来说自然是非常不适应的。所幸他以顽强的意志力最终挺了过来,不仅靠着自己才学在宁古塔开馆授课,而且还得到黑龙江将军的青睐,成为将军府的私塾先生,教授将军儿子功课。 纳兰容若剧照 史海君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好友顾贞观(清代京城三绝、词家三绝之一)一直不忘在苦寒之地的至交,于是借好友纳兰容若之手,以其父纳兰明珠在朝中的影响力,最终说动了康熙皇帝将其赦免得以回归故土,而此时已经距离被流放时隔22年之久,但好在结局还算圆满,而且在宁古塔后几年的生活在他眼中也并非那么人言可畏了。 参考资料:《清世祖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世祖本纪》、《清史稿.卷一百零八.志八十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