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嗣同临刑惨叫、被钝刀砍数十下是真的吗,大刀王五为何不救

 江山携手 2019-07-01

谭嗣同临刑前高声叫“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上前有话说,被谣传成为“惨叫”; 谭嗣同临刑时,大刀王五都未曾见其一面,何来斩谭嗣同一说?

那么,传言谭嗣同被钝刀砍了数十刀才断气的说法又是否真实呢?

谭嗣同,字更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缦胡同,父亲胡继洵官至湖广总督。

谭嗣同,少年时期,常以“两剑三琴度一生”自诩,因此人送雅号“剑胆琴心”。

谭嗣同,与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齐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佛学慧星”。僧肇因佛学经典《肇论》,被后世称为“理论佛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因赋予佛学现代精神,被后世称为“应用佛学”的开拓者。

谭嗣同,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参与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中南海瀛治,谭嗣同、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仕等六人,被慈禧下令处斩于菜市口,被人们称为“戊戌六君子”就义。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京师武林名侠,河北沧州人。拜“成应镖局”大镖师双刀李凤岗为师,师门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 后因他行侠仗义,刀法纯熟,人皆尊称“大刀王五”,位列民间“晚清十大高手”谱中。

光绪三年(1877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崇文区)开设“顺源镖局”,后迁至广安大街。押镖区域北至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生意十分红火。

据杨廷福《谭嗣同年谱》记载,谭嗣同12岁的时候,结识了父辈友人通臂猿胡七(原名胡致廷),开始练习舞锏、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同道侠士王五,认为其比较适合学习单刀刀法,所以由王五教授其单刀武艺。

当时,由于谭嗣同居住的半截胡同浏阳会馆与王五的顺源镖局相距仅有百米之远,所以谭嗣同、胡七、王五三人交往甚密,已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正所谓:“英雄相见,惺惺相惜。”一来二去,谭嗣同与、胡七、王五之间的情谊,达到了亦徒亦师亦友的地步。胡七、王五传授谭嗣同武艺,谭嗣同为胡七、王五传播救国的变革理念。

1898年,谭嗣同应诏入京,担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期间,王五承担起了谭嗣同的护卫工作。变法失败后,9月26日谭嗣同被下狱,当日深夜,王五、胡七联络武林志士,买通狱吏,欲图救其出获。奈何,被以死明志的谭嗣同所拒绝。

接着,王五听说清廷将于9月28日在宣武门对谭嗣同等人进行问斩。因此,王五、胡七召集诸多武林爱国人士埋伏在宣武门城楼附近,打算劫法场。结果,一直到晌午过后也未见谭嗣同等人的囚车从此经过,正在他心中疑惑之时,却传来谭嗣同等人已被处决的消息。原来,监斩官刚毅早就猜到会有人前来劫法场,因此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之计,对外声称在宣武门外行刑,实际却在菜市口行刑。

事后,王五捶胸顿足,但为时晚矣。

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解释谭嗣之死,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再三苦苦相劝他前去日本,但是他却坚决要留下来,次日被捕,28日被押往菜市口刑场就义。

行刑之前,谭嗣同神情慷慨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刚毅大人,请上前一步,我有句话……”但是,刚毅充耳不闻,立即走开。这句话,或许就是某些人谣传的“惨叫”吧。随后,谭嗣同等六人从容就义,年仅33岁。

如果,这也难以证明谭嗣同没有惨叫,那么根据后世的人身体结构常识,就算是传言中的一把“钝刀”,在一个专业刽子手的一挥之下,脖子上的那根颈椎绝对会瞬间断裂,颈椎断裂的结果就算不死,身体也会瘫痪晕迷,岂有机会“惨叫”。

同时,古代刽子手使用的刀是“私刀”,属于个人的从业工具,每在行刑前将表面锈迹磨去,显得光亮。而其技艺有些是通过师徒相传,有些则继承祖辈之业,但都需要经过刻苦训练,对于颈椎骨之间的空隙要有极高的精准眼力,行刑时要确保做到一刀下去人头落地,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刽子手。如:清朝最后一个刽子手邓海山,就曾拜一名刽子手为师,这才进入这个行当,一生处斩盗匪达二、三百人,皆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

所以说,谭嗣同行刑时“惨叫”的说法绝对是谣传。

这一说法,主要来源谭嗣同的师傅胡七(胡志廷)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行刑之时,头一刀杀的是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而且用的是传言中的“将军刀”,俗称“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

这段史料应该是假的,或者为某些有心人编造所为,理由如下:

一是,古代行刑,若人数太多,便会按照批次进行问斩。如果当时只是处斩“戊戌六君子”,一轮既可结束,应该不会一个一个的斩杀,更不会由一个刽子手全部完成。所以,不会出现头一刀杀康广仕,第五个才开始杀谭嗣同的现象。

二是,一刀下去,颈椎瞬间断裂和死人已无太多分别,有必要连砍数十刀吗?

三是,当时胡七和王五在一起,同样也没有亲临现场,又哪里来的现场见闻呢?

四是,胡七就是一个武林人士,并不喜弄文之事,为何要详细写下这样一段经过呢?

五是,在处斩“戊戌六君子”之前的大清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纯刀处斩犯人的记载,所以这里的“钝刀”说法,显然难以立足。

因此,关于钝刀砍了数十刀的传言应该也为谣传。

谭嗣同之父,名谭继洵,字子实,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可谓一方封疆大吏。

其实,当时一同被捕的共有8人,除了遇难的“戊戌六君子”外,张阴恒和徐致靖也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只是分别被李鸿章和荣禄所救,才由斩刑改为流放。

谭继洵之所以没有出手相救自己的儿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虽然谭继洵因此被削职罢官,但他还是将儿子的遗体送回祖籍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安葬。谭嗣同死后,深情义重的妻子写下了“

正如太史公所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虽然,谭嗣同的死使人颇感心伤,但他的死却重于泰山,一腔爱国热情更是倍受世人称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句更是流传千古、振奋人心。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