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6年,马其顿 出生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之所以被称为“大帝”,是因为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他统一了自负的希腊城邦,征服了希腊与埃及之间的所有王国,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尔后建立了一个延伸至印度的帝国。自那以后,人们一直议论这个来自希腊小国的统治者是如何实现如此壮举的。然而更加吸引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亚历山大起初为何想要征服亚洲?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到亚历山大在军事征服中随身携带的三件物品。他每晚放在枕头下的这些物件,充分体现了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征服大业的。第一件物品是一把匕首。在匕首旁边,亚历山大放了一个盒子。而这个盒子里,装着三件物品里最珍贵的一件:《伊利亚特》,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亚历山大是如何获得这三件物品的?它们对他而言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他枕着匕首睡觉,是为了避免像父亲一样被刺杀的命运。那个盒子,是他从波斯敌人大流士三世那里缴获的。而将《伊利亚特》带到亚洲,是因为这本重要的书俘获了这位将要征战天下的王子的心。在这个故事里,亚历山大看到了自己的战途和人生。 荷马的史诗对世世代代的希腊人来说,是一部经典文本。对带着它行军的亚历山大来说,《伊利亚特》好比神圣的经文。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尤其是那些经典文本,它们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以及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在亚历山大的故事里,这种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兴味盎然地阅读和学习了《伊利亚特》,并且在现实中再现了这个故事。读者亚历山大将自己置身于故事中,在荷马的阿基里斯(Achilles)的故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亚历山大大帝是众所周知的非凡帝王。原来,他也是个不平凡的读者。一位年轻的阿基里斯 亚历山大还是王子时,他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汲取了关于匕首的教训。他的父亲、彼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女儿正要出嫁,而且没有人胆敢拒绝腓力举办的庆典的邀请。被派来参加庆典的有希腊城邦的使者,以及来自不久前被征服的色雷斯的客人——在色雷斯,多瑙河汇入黑海。在人群中,或许还有被腓力的军事成就吸引、慕名而来的波斯人。亚历山大的父亲准备对小亚细亚(Asia Minor)发起一次重大军事进攻,这在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的心中引起了巨大恐慌。腓力的宴会以挥霍无度闻名,让马其顿的古都埃迦伊(Aegae)充满了活力。所有人都聚集在大剧院里,翘首期盼庆典的开始。 亚历山大在目睹这一切的准备工作时,必定怀着复杂的情绪。他从小就被当成父亲的接班人来培养,接受了强行军和武术的训练。他已经是个有名的马术师,小小年纪就驯服了一匹不受控制的野马,震惊了他的父亲。腓力还特别注重对亚历山大的语言教育,确保他的儿子除了会说马其顿的山区方言,还学习了正统的希腊语。(亚历山大发怒时,总是说回马其顿方言。)而如今,在亚历山大身上付出了许多心力的腓力,似乎改变了他对继承权的打算。他正要将女儿嫁给他妻子的兄长,而后者可能会因此成为亚历山大的竞争者。如果他们生下子嗣,那么亚历山大的位置可能会被完全取代。腓力极度擅长缔结联盟,尤其是通过婚姻的形式。亚历山大心里清楚,他父亲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违背任何诺言。 亚历山大无暇多想:他的父亲腓力正要步入剧院。腓力为了展现自信心和统治力,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护卫,而是独自一人前来。马其顿从没有如此强大过,受到了空前的尊重。如果进军小亚细亚的战事获得成功,腓力将会成为在波斯帝国领土上打败了波斯的希腊领导者,闻名于世。 突然,一个带着武器的男人冲向腓力。匕首出鞘,国王倒地。人们纷纷跑向腓力,而袭击者呢?他成功逃了出去。一些贴身卫士在外面看到了他并尝试追赶。袭击者向一匹马跑去,但被藤蔓绊住,整个人摔倒在地上。卫士们赶了上来,在短暂的搏斗后将其刺死。而在剧院里,国王腓力躺在血泊中咽了气。马其顿和希腊联盟,还有为了进攻波斯而招募的军队,就这样失去了领军者。 在亚历山大的余生里,哪怕是夜晚,他也会随身携带匕首保护自己,以免重蹈父亲的覆辙。 杀手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派来阻止腓力进攻小亚细亚的吗?如果大流士是这场谋杀背后的主使,那么他失算了。亚历山大利用这场谋杀,除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夺取了王位,并发动了一场向北守护马其顿国界、往南保护希腊城邦王权的远征。之后,他开始准备对付大流士。沿着波斯军队在几代人以前进攻希腊的路线,亚历山大率大部队渡过赫勒斯滂(Hellespont),开启了对波斯的征伐。 亚历山大在对阵波斯军队之前,绕道去了一趟特洛伊。此行没有任何军事意义,尽管特洛伊占据了亚欧之间狭窄的航道,但早已失去了曾经的重要地位。他也并不是要去那里抓捕大流士。将特洛伊作为去亚洲的首站,亚历山大暴露了他征战亚洲的一个特别的动机,一个可以从他随身携带的书—荷马的《伊利亚特》——里找到的动机。 亚历山大热爱特洛伊。亚历山大从孩童时期第一次接触到荷马时,就对那个史诗世界魂牵梦绕。他在研读荷马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对亚历山大的成绩感到高兴的国王腓力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服他北上来到马其顿。亚里士多德恰恰是最棒的荷马解读者,并且视荷马为希腊文化与思想的源泉。在他的指导下,亚历山大逐渐将荷马的《伊利亚特》视为希腊文化里最重要的故事,而且把它当成自己立志追求的一个理想范本、穿越亚洲的一股动力。亚历山大每晚放在自己枕头下的《伊利亚特》,正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做了注解的版本。 亚历山大到达亚洲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普洛忒西拉俄斯(Protesilaus)的墓地向他致敬。在《伊利亚特》中,普洛忒西拉俄斯因为是希腊船只抵达时第一个登岸的人而被人称颂。事实证明,这只是亚历山大重演荷马史诗的开端而已。到达特洛伊之后,亚历山大和他的朋友赫费斯提翁(Hephaestion)在阿基里斯与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的墓前献了花环,向全世界昭告他们将会跟随这对著名的希腊勇士和挚友的脚步。他们和同伴们遵照荷马史诗时代的风俗,围绕着城墙裸体奔跑。当亚历山大收到一把据说曾为帕里斯所有的七弦竖琴时,他抱怨说自己更想要阿基里斯的那把;他还拿走了从特洛伊战争中留存下来的盔甲。亚历山大将身披荷马史诗时代的盔甲去征服亚洲。 尽管特洛伊没有什么直接的战略意义,但它揭示了亚历山大战争的一个隐秘根源:来到亚洲重温特洛伊战争的那些故事。荷马塑造了亚历山大的世界观,而亚历山大通过战争将他的想法付诸行动。当亚历山大到达特洛伊时,他主动承担起延续史诗故事的使命,并且远远超越了荷马可以想象的程度。通过重演对亚洲更大规模的征服,亚历山大使荷马变得更加伟大。 本文摘自:《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