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 截止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 但江西省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民窑青白釉罐,提出了有力的反证。 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问题, 国内外有许多的不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看点 01 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 洪武瓷器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以民窑为甚。 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 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下有叠烧的垫饼痕迹。 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的永乐瓷造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明洪武釉里红执壶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碗 2、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 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 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北京故宫 3、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略有差异。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 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 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 有的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 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 究其原因,或是器足受火背向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洪武青花 4、图案纹饰特征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 洪武时,官窑与民窑发现程度不一。 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而民窑的器物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 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浓郁的生活气息。 分析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可以洪武官窑红彩云龙盘为例。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 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但形象不如元龙凶猛; 爪为五爪; 流云纹的云脚短(元代的较长),盘中心的三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 这种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沿用到正德年间都无大的差异,直至嘉靖、万历时才有较大的变化。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 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再复现。 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折枝牡丹纹 折枝菊花 缠枝牡丹 折枝莲 5、器足 常见的有圆滑行厚底足,高足,里裹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 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尖圈足 外削斜齐平窄足 平齐浅足 尖足 里墙底有槽足 外墙内敛里斜道足 涡形突乳钉足 外墙内敛里圆角足 里外斜削足 齐平足 尖圆底足 6、火石红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可见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 其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为氧化铁而呈红色; 另一为工匠着意涂刷而成。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台北故宫藏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北京故宫藏 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北京故宫藏 明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北京故宫藏 这种自然与人为而形成的火石红斑,自元代始多见, 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叶,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但景德镇制瓷业几经钻研,近年已能掌握了使砂底露胎呈现火石红斑的技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