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李家大院传奇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7-04

山西李家大院传奇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李家经过10余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晋南首富。天下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


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教育子孙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李家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

每年冬至李家大院要隆重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 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 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银元和2000银元。再设粥场。当时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为李氏家族颁发“博施济众”牌匾一块,以示表彰;万泉县知事王德成为李氏家族赠“乐善好施”匾。


有一年,两个小偷到李家偷东西,刚上到房顶,李道升就发觉了,高声说:“房上的人请下来吧!夜深危险,如果掉下来摔伤了,家中的父母谁来奉养?等我给你搬梯子!”小偷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来跪地磕头,李道升送了他们一些钱粮,并叮咛以后有难处就来找他——从此再也没有人进李家偷过东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后,村民送了一块“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李家大院内有一个欧洲风情的院落这座院落是号称李家大善人李敬修之子李子用的英国夫人的住所,当年李子用自费到英国留学,不仅掌握了英语开阔了眼界,还娶回一个“洋妞”麦克蒂伦,一并回村的时候满街村民水泄不通,一睹“洋媳妇”风采。当麦克蒂伦见到公公李敬修立马行了拥抱亲吻之礼,结果被公公也立马扇了两巴掌,李子用夹在中间来回解释后,妻子以微笑再向公公行了三鞠躬见面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