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印“曹休”浅议

 李叔狠生气 2019-07-04

本文原载于《美与时代(中)》2011年第10期,作者郑志刚,为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美术史论家,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老槐诗社社长。

据多家官方媒体报道,2010年5月16日,曹魏名将曹休墓正式得到专家认定。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东侧,即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东南,连霍高速公路南侧。

△曹休墓

曹休为曹操族子,《三国志》有传,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其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阳。时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驾崩(226年)两年,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八年后。据报道,确认墓主身份的核心物证,是一枚在墓后室北侧出土的铜印。是私印2.3厘米见方,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

△曹休画像

铜质、瓦钮是魏晋时期常见的印材与钮式,2.3厘米见方,亦不出汉魏私印大小之基本范畴。观其印文书体,为典型的阴刻悬针篆。“悬针篆是指每字竖笔下端呈针尖状的篆书。一般用于私印,尤其在六面印上常见。”兹印二字,清健劲直,瘦朗尊重,印工在为名将曹休“创作”时的恭谨心态,或可得窥一二。“魏晋南北朝秉承汉印传统,印文由汉印脱出,虽不及汉印精致严谨、沉着雄浑,但因时尚清谈、不拘礼法的风气使得印体偏重风骨,章法更加活泼,别有瘦挺方直、率意隽秀的独特风韵。”魏晋较之秦汉,简朴浑厚的气格日渐衰谢,反映在印章形制上,便是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等“花哨”样式的陆续出现。悬针篆印文之锋锐曳脚,或许正是彼时“作态”风气的一种局部表达。

有论者以为,悬针篆印文书法,与三体石经中的篆书近似。按魏正始年间(240~249),刻儒家典籍《尚书》、《春秋》二经于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后世称为《正始石经》。石经每字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因此又称《三体石经》[3]。其中的小篆部分,体势端肃颀长,点画瘦劲简直,下部出笔多尖锐,但不及悬针篆印文奔纵夸张。在我看来,与其说前者影响了后者,毋宁说后者“提拔”了前者。

△曹休

具体到“曹休”一印(休殁后十余年方至“正始”,斯印显然无干《三体石经》),2.3厘米的印高中,“曹”字之双曳脚并有1.5厘米;而“休”字木部之居中一竖,拄地撑天,尤饶峻拔慷慨气度。统览全印,点画粗细匀一,结势上紧下松,曲直对比(譬如“休”字人旁右上起笔处的左弧弯,极具“莞尔”效果)、疏密开合(譬如“休”字五垂脚,对“曹”字之空疏下部进行了参差补偿),从容中不乏机巧。但尽管如此,“曹”字左上部之密集团块,仍然使整体布局显得负重难支。若依今日篆刻家之审美眼光,则完全可以将“曹”字左上方施以并笔、虚化手法,同时将“休”字下部垂脚粗壮、密实之。真要这样处理,艺术性倒是增强了,却偏离了讲求“中庸、和顺、秩序、理性”的贵族“品格”,置于当时国戚,断然是行不通的。

任何字体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皆有其仰承、拓续之生命链条。就“曹休”印所呈示的悬针篆而言,我们在新莽《铜嘉量铭》、东汉《尹宙碑》“从铭”二字残额、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唐《郭虚己墓志》盖、唐《峿台铭》等书迹之中,都不难触摸到某种绵绵沿递的血脉消息。那些猛利长驱的曳笔,抟揉着激昂而又深沉的情愫,甚至一直冲灌到了近人齐白石的刀笔之下。客观地说,“曹休”印具有不容小觑的史料、文物价值,但从篆刻艺术的角度看,还是平庸了一点。线条呆直,缺乏鲜活健旺的生命力;字态稳实,致近乎木;刻意匀称,反伤于板。当然,固陋之见,也许有些“刁难”这方罕见的曹魏故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