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瘫33例

 369蓝田书院 2019-07-05

针刺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瘫33例

李  青1,李永春2*

(1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济南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对此病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妊娠期女性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患此病者亦不鲜见,然而对此却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笔者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1月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瘫33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例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或济南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年龄25~34岁,平均29岁;病程2~45 d,发病时间距预产期10 d~7.5个月;面部肌肉瘫痪合并味觉障碍者8例,合并听觉过敏者6例,合并外耳道疱疹者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1]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做蹙额、皱眉,眼裂扩大,不能闭目或者闭目不全;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患侧的齿颊间隙内;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外溢。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40岁;③发病在妊娠期间。

1.4  排除标准

①有流产倾向者;②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③中枢性面瘫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分为产前与产后两种方案。①产前:基本处方为患侧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风池、外关;如患者有味觉减退加用患侧足三里,有听觉过敏或外耳道疱疹加用患侧阳陵泉。针刺10次后观察患者病情,如眼睑闭合无力、额纹不起恢复慢,加患侧申脉、攒竹;如口角歪斜恢复慢,加用患侧手三里、太冲。②产后:在产前基本处方基础上头面部加用患侧下关、承浆、迎香、翳风,四肢部去外关加用双侧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无论有无味觉改变皆加用足三里穴),其余腧穴的加减同产前。

操作:患者仰卧位,头稍扭向健侧,以便于风池穴的操作。头面部穴位采用0.30 mm×25 mm毫针,四肢部穴位采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产前针刺操作要求:地仓、颊车二穴相互对刺,深度8~10 mm,头面部其他穴位皆浅刺3~5 mm。四肢部腧穴中,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申脉、手三里、太冲皆直刺浅刺5~10 mm,但要求针体能直立不倾倒。诸穴进针后行均匀轻柔提插3~5次,幅度约1 mm,不强求有针感,留针20 min。

产后针刺操作要求:面部诸穴操作同产前,依旧浅刺轻刺;肢体腧穴采用常规操作,进针后行均匀轻柔提插手法,幅度1~2 mm,得柔和酸胀针感即止。阳白与太阳、地仓与颊车分别接KWD-808Ⅰ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1 Hz/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自感穴位处有轻微跳动为度,不可强刺激,留针20 min。

每日治疗1次,治疗5次休息2 d,15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未按照疗程完成针刺且未痊愈便因分娩停止治疗者,其产后治疗次数随产前的治疗次数而定,保证2个完整疗程的治疗,即1个疗程<产前治疗次数<2个疗程,产后再治疗1个疗程;产前治疗次数<1个疗程,产后再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依据疗效评定标准已评为痊愈即可停止治疗,无需完成规定疗程的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评分。H-B评分分为6级,Ⅰ级正常,计5分;Ⅱ级轻度功能障碍,计4分;Ⅲ级中度功能障碍,计3分;Ⅳ级中重度功能障碍,计2分;Ⅴ级严重功能障碍,计1分;Ⅵ级完全麻痹,计0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拟定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面部症状体征消失,外观如常,面肌活动如常;显效:面部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静止时外观如常,做表情时有轻微功能障碍;好转:面部症状体征部分改善,面部静止时外观可见部分不自然,做表情时仍可见一定的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面部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出现面肌痉挛、联带运动及倒错现象。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患者临床疗效

33例患者中,痊愈25例,占75.8%;显效4例,占12.1%;好转3例,占9.1%;无效1例,占3.0%。总有效率为97.0%。

(2)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H-B评分为(1.45±0.75)分,治疗后为(4.57±0.87)分,治疗后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妊娠妇女血聚养胎,致使面部脉络空虚,风邪易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引起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导致面瘫。本研究处方中颜面部取穴主要针对口眼部的症状,以阳白、太阳、四白三穴围眼一周,治疗眼睑闭合不全及额纹不起,以地仓、颊车二穴相互透刺以正口唇歪斜。风池既为祛风要穴,也是前病治后的要穴,虽位于脑后,对在前的颜面五官病证也有很好疗效。产前远道取穴以外关易合谷,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难经·二十九难》中记载:“阳维为病苦寒热”,用之可除寒热邪气,而且外关性轻灵走上,历来为治疗头面官窍病的要穴,因此外关功同合谷而无合谷之弊。如病变累及面神经的鼓索支会出现味觉的减退,可加用足三里穴。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为脾胃之气上潮而成,味觉改变当理脾胃。另外,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循行广泛,《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于面则下阳明”,提出邪气乘人之虚中于面部主要侵袭人的阳明经,故取足三里调理脾胃并疏通阳明经脉。如病变累及面神经的镫骨肌支及膝状神经节,会出现听觉过敏及外耳道疱疹,可加用患侧阳陵泉穴。暴病多实,突然出现的耳部病变多责之少阳火,手足少阳经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取阳陵泉配合外关手足少阳同名经配穴以疏利少阳火邪。以上为面瘫的基本取穴,除此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产前少取穴,轻刺激。妊娠妇女情绪过于紧张、焦虑或恐惧时,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子宫收缩力[3],可引起胎动不安甚或流产等不良后果,对体质虚弱的孕妇尤其如此。因而本处方在取穴方面注意少取穴,手法采用轻刺、浅刺,使孕妇易于接受,以免伤及胎气。②按需加穴。面瘫一病看似症状相似,其实有部位深浅、感邪性质、体质差异等诸多不同,因而其病程及治疗难度不尽相同。往往会出现患侧颜面某一部位的恢复较其他部位缓慢,这时要有针对性地加用一些穴位。针刺10次后,如患者上眼睑闭合不全,额纹不起恢复较慢,可加用申脉、攒竹穴。《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经筋联系“目上纲”,即上眼睑,足太阳的经脉走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故足太阳经穴可治疗上眼睑及前额部的病变。申脉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跷脉司目之开合。取用攒竹与申脉二穴一上一下有标本配穴之义。如患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恢复较慢,可加用手三里、太冲,因大肠经“还出挟口”,肝经“下颊里,环唇内”,二穴作为两条经脉上的代表穴,可疏通相应经脉以正口歪。③分期论治。妊娠期间发生的面瘫并非都能在产前痊愈,如前所述,有些要迁延至产后。对产后这一时期的治疗鲜有医家论述。分娩后产妇有两大变化,一是原有的禁针穴位禁忌消除;二是由于分娩后短期内气血亏虚,正气不足。针对这些情况,针灸治疗的方案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在面部改用多针浅刺法。加用下关以正面颊,承浆以正口歪,迎香恢复患侧鼻唇沟变浅,翳风增强祛风力量。针对产后气血俱虚,加用产前的禁忌穴位合谷、三阴交,与足三里同用,均双侧取穴,以收补气养血之功。李世珍[4]认为合谷、三阴交相配有类似八珍汤之效,而合谷与足三里相伍亦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诸穴远近结合,共奏扶正祛邪之功。④其他注意事项。孕妇往往对自己的身体过度关注。由于本病起病突然,又影响病人的仪容,更容易引起精神的紧张焦虑,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胎儿的发育,因而对病人的心理疏导也很重要。(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七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