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立身治学之要,程千帆给学生抄了这七首诗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7-06

程千帆先生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受到会昌师的耳提面命的教诲,是1952年秋天“文艺学”举行的首次课堂讨论,论题是“典型问题”。讨论前每人需交发言提纲。我写在一个草稿本上,封面写着醒目大字“乱稿三千”。发还时,“乱”字被划了一个红笔圈,旁批是“为人民而学习,一次都不允许,岂可三千!”翻开封面,提纲上批着“第一个发言,但需根据批语认真作出补充”。我心里有些惶惑,于是晚上第一次拜访了会昌师。他住特2区24号,两层楼房,楼上是书斋和书库。先生很热情,用红金牌香烟招待我。当知道我是湘籍学生,就用长沙话交谈,使我的拘谨一下子消失了。我问了补充提纲的事,就对“乱稿三千”作辩解。先生耐心地听我说完之后说,你们是新中国大学生,任重道远,学习上要求很高,应该以“严”字当头。“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决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待学习。先生还结合实际将“严”与“乱”讲得非常透彻,再加上他的和蔼与亲切,使我心悦诚服,毕生难忘。

会昌师给我们年级讲了三门课:《文艺学》、《宋元明清文学史》、《杜甫专题》。因为他的课讲得极富启发性,给学生留有很大思考空间,听课时或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或如拨开茅塞,化雨春风;或引而不发,发人深思。分析作品时,先生常将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很自然渗入其中,使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对是非、善恶、邪正的分辨和情感的陶冶。

会昌师的“严”贯串于一切教学环节之中,有次课堂讨论,同学们发言援引古诗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讨论结束后先生给我们作一次临时测验,要求每人默写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各一首,结果成绩很不理想。先生就此给我们谈学与思,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这件事引起全体同学震惊,收到了很好的鞭策效果。

我和先生的联系于1958年中断,1978年始恢复。近20年来,先生已是耋耄老人,而我也已步入老年,但是在先生眼中,我仍然是他的受业弟子,我虽然未能侍立杏坛,面承教诲,但是先生给我的六十多封信中,除了对我的批评、指教、鞭策外,还涉及到政治的、社会的、学术的、伦理的诸多方面,先生总是坦诚地表露出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感情,和四十多年前我聆听先生讲课的感受一样,我读着这些书信,似乎看到了这位诲人不倦、终身尽瘁、守正不挠、忠心不泯的师长站立在我的面前,示以警策,令我景仰。

1994年夏天,先生手书名篇七首,附以训言,于立身治学诸要端,言之甚切。如后:

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

桔槔俯仰成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

沈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如何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前篇谓人当有作为,后篇谓人当有风骨,此荆公平生得力处。勃与吾俱老矣,犹冀勉强而行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晦庵此二诗含蕴宏深。以文艺言前者可指有新生活即有新篇章;后者可指由量变而质变之过程也。

溪流怪石碍通津,一一操舟若有神。

自是世间无妙手,古来何事不由人。

方子通此诗,王介甫所激赏。比喻为文治学,何莫不然。运用之妙,在一心耳。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诚斋此诗可喻将困难解决后之快乐也。忽得玉合子底,谅亦同之。

南方炎州火作山,北来河朔雪盈鞍。

炎山雪海寻常过,未觉人间万事难。

此清人诗,偶忘其作者,盖亦弘毅士也。能作此语,吾景慕之。

甲戌长夏,雨窗独坐,忽忆周勃老弟,因杂书数纸寄之。古之人有一夕相思,千里命驾者。吾老矣,愧不能也。闲翁记。时新屋盆池睡莲方花。

88岁的周勃先生展示程千帆先生手书的七首诗

这些诗篇本先哲之箴言,经会昌师点评,更具有启迪训导的意义。加之先生用行书写在八行宣纸函笺上,笔墨飞动,挥洒自如。我镶嵌在精致的镜框之中,既是生辉蓬筚的墨宝,更是警策人生的座右铭。

>节选自周勃《垂范永远——怀念会昌师》,载《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