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朱乐平工作室的老师。 今天要和你们分享的内容是《哥德巴赫猜想》。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哥德巴赫介绍 哥德巴赫,1690年 3 月 18 日生于普鲁士柯尼斯堡,是世界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宗教音乐家。作为数学家,他对数学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加上与许多大数学家的交往,以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得他提出的问题激励了许多人研究,从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最有名的理论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1 有一次,哥德巴赫研究一个数论问题时,他写出: 6=3+3 8=3+5 10=3+7 12=5+7 14=3+11 16=3+13 18=5+13 20=3+17 22=5+17 …… 看着这些等式,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偶数,每一个数都能“分拆”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在一般情况下也对吗? 我们也一起来试试看: 24=( )+( ) 26=( )+( ) 28=( )+( ) 30=( )+( ) 32=( )+( ) 34=( )+( ) 100=( )+( )…… 2 哥德巴赫一直试到100,都是对的,而且有的数还不止一种分拆形式,如: 24=5+19=7+17=11+13 26=3+23=7+19=13+13 28=5+23=11+17 30=7+23=11+19=13+17 32=3+29=13+19 34=3+31=5+29=11+23=17+17 100=3+97=11+89=17+83=29+71=41+59=47+53 这么多实例都说明偶数可以(至少可用一种方法)分拆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3 于是,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提笔给欧拉写了一封信,叙述了他的猜想。 (1)每一个偶数是两个质数之和; (2)每一个奇数或者是一个质数,或者是三个质数之和。 (注意,由于哥德巴赫把“1”也当成质数,所以他认为2=1+1,4=1+3也符合要求)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复信中纠正了他的说法,他说,“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它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4 人们称这个猜想为哥德巴赫猜想,并比喻说,如果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二百多年来,为了摘取这颗耀眼的明珠,成千上万的数学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劳动。 1966年至1973年,陈景润经过多年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证明了“1+2”;对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的乘积的和,偶数=质数+质数×质数。 你看,陈景润的这个结果,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解决只有一步之遥了!人们称赞“陈氏定理”是“辉煌的定理”,是运用“筛法”的“光辉顶点”。 同学们,听了介绍,你对哥德巴赫猜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等着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