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脉为纲诊法 脉状种种,内外脏腑之诊,全赖于(概括)浮、沉、迟、数四者为大纲耳。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经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注:这里寸口兼两手六部而言。不专指右寸也。 1、 浮沉是审起伏,迟数是察至数。 凡浮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迟不数而五至者,谓之平脉。是有胃气。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也。如一见浮沉迟数之象,斯为病矣。 浮象在表应病亦在表;浮脉虽有里症,则主表其大纲也。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故病情较重。 2、沉象在里,应病亦在里,沉脉虽或有表证,则主里其大纲也。 3、数为阳,阳主热,而数有浮沉。浮数应表热。沉数应里热。虽数脉亦有病在藏里者。然六腑为阳,阳脉营其腑,则主腑其大纲也。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药其数,皆由阳亢之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 4、迟为阴,阴主寒,而迟有浮沉。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虽迟脉多有病在腑,然五脏为阴。而阴脉营其脏,则主脏其大纲也。 脉状种种,概括为浮、沉、迟、数。然四者之中,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一、浮脉 1、脉象与分析: 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稍弱。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2、浮脉主病: (1)实证: 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入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 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浮而兼迟,为表寒;浮而兼洪,为表热; 浮而兼缓,为中风风湿;浮而兼濡,为伤暑;浮而兼实,为阳胜;浮而兼滑,为风痰。 (2)虚症: 里证内伤:浮而兼散,为虚极;浮而兼细,为气虚;浮而兼涩,为血虚。 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 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 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如突变脉浮,多因正气虚损,外邪内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 3、部位: 左寸浮: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关浮:脘满、恶心、烦闷、厌食;左尺浮:膀胱风热、便赤涩淋痛、下肢肿痛等; 右寸浮:感冒风邪、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右关浮:腹胀脘满不能食、灼心胃痛等; 右尺浮:淋浊便血、关节肿痛、风热客于下血。 4、按语: 浮脉是出现在肌肉浅层的脉象,手指不须用力,便可摸到,所谓“从肉上行“举之有余”,浮脉是“轻平”的样子,并不是形容脉的空虚。临床诊察浮脉,主要从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有力多为风、寒、痰、热等病邪的征象;无力则是属于气血虚损的多。 二、沉脉 1、脉象与分析: 诊察沉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得到它的搏动。其脉象有如绵絮裹砂,外面好像柔和,里面却是刚劲有力。沉脉是出现在较深的部位,就像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水的本性总是湿润下走,沉脉也如水性下走,总是出现于肌肉的深在部位,筋骨之间。 沉脉的搏动,以软滑均匀为正常。无论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动都是这样,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脉象。男子以阳为主,寸脉属阳,所以常比尺脉旺;女子以阴为主,尺脉属阴,所以常比寸脉旺。因此,男子的尺脉多沉,女子的寸脉多沉。 一般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 (1)比一般沉脉深,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这叫“伏”脉; (2)如果脉沉而细软如绵,这叫“弱”脉; (3)如果脉沉而弦大有力,这又叫“牢”脉了; (4)如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蓄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2、主病: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蓄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脉沉而紧,阴寒冷痛;脉沉而弦,痰饮壅塞;脉沉而缓,内有寒湿;脉沉而涩血虚气滞;脉沉而微,阳弱气虚。 3、部位: 左寸沉:胸部寒痰、气壅;胸满痛、心悸气短、头眩; 左关沉:肝郁胁满、脘满腹胀、食少心烦、喜怒; 左尺沉:肾寒腰痛、小便频浊、少腹胀满; 右寸沉:肺寒停饮、胸满痛、咳喘气短、不足一息; 右关沉:胃中积滞、脘满腹胀、食不消、嗳腐吞酸、胃痛; 右尺沉:腰痹、疝痛、少腹胀痛、小便不畅等。 4、按语: 沉脉与浮脉相反,指力太轻就摸不到。沉而软滑均匀,便算正常。临床辨别沉脉,主要也是从有力无力,来分虚实。沉而有力,多为实证,如寒凝、气滞、积聚、水饮等;沉而无力,多为虚证,如阳虚、气少等。 三、迟脉 1、脉象与分析: 脉来一息三至,叫做“迟”脉,去来极慢。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时间内,脉的搏动仅有三至,说明脉的搏动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叫做“迟”脉。 原因主要是阳气虚弱,敌不过阴寒邪气;或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变所致。同是一个迟脉,还须从浮、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如果比迟脉稍微快一点(一息四至),便叫做“缓”脉。 (2)如果迟脉还显得细小无力,有滞涩而不流利感觉,叫做“涩”脉。 (3)如果迟脉显得浮大而软,就应理解(推求)为“虚”脉了。 前人有谓“浮大迟软,四合为虚”,就是这个道理。 2、主病: (1)寒证: 脉迟而兼浮是寒邪在表;脉迟而兼沉,为寒邪在里。脉迟而兼涩,是血寒;脉迟而兼弦,是胃寒;脉迟而细小,是气虚血少。 (2)热证: 脉迟兼实,为内有郁热或积滞。 3、病位: 左寸迟:胸中寒痹、满痛、精神不振; 左关迟:肢体拘急、脘满、胁胀痛、心烦闷; 左尺迟:肾虚、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 右寸迟:肺气寒冷、胸闷痛、痰滞、气短、咳逆; 右关迟:脾寒胃冷、食不化、积滞不行; 右尺迟:腹部胀痛、腰酸重、泄泻。 治疗阳虚阴盛的病变,必须首先把阳气旺盛起来,才是根本的方法,这就是“益火之源”的意思。 4、按语: 辨别迟脉的要点,在于脉搏的至数,“脉来三至号为迟”,这是极明确的。大体来说,沉脉与迟脉的病变,颇有相似之处。 沉脉最主要的病变,是阴邪内积或阳气被遏,在治疗上,还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 迟脉的病变,主要是阳虚阴盛,大多适合用温补,“消阴须益火之源”,就是一种温补阳气的治法。 四、数脉 1、脉象与分析: 平人的脉搏,一呼一吸,总是在四或五至之间,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一呼一吸,脉来六至,便是“数”脉了。 脉流薄(迫近之意)疾。说明脉搏动的速度是极快的,所以叫做“数”。这是因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的病变所致。是气血中的脉气流动迫急的缘故。 如常见病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狂,脉象就往往见数。 因此,数脉总是属于有热的征象。惟有儿童的脉搏,一般比成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它当作有热的脉象看待了。 掌握“数”脉,还当与“紧”、“促”、“动”三种脉象仔细分辨。 (1)凡是脉搏动的来势紧急,好像绞转绳索,而左右弹动不已,但至数却不到显明的六至,这就是“紧”脉。 (2)如果脉数而有间歇的,就是“促”脉。 (3)如果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脉。 2、主病: 热证: (1)脉数而浮,多为热邪在表; (2)脉数而沉,多为热邪在里; (3)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证; (4)数而滑实,为痰火; (5)数而洪大,为疮疡; (6)数而无力,多为虚热证; 寒证: (1)数大而软,常属阳虚; (2)数小而细弱,常属阴虚。 3、病位: 左寸数:上热头痛、咽痛、喉肿、口舌生疮;(左寸数,上焦心火上炎)。 左关数:肝热目赤、烦满、胁痛;(左关数,多肝火上炎)。 左尺数:腹胀、尿赤、淋痛、便燥(两尺数,下焦火热,急宜滋阴降火);右寸数:咳嗽、吐血、喘逆、肺脓疡等;(右寸数,上焦肺中燥热)。 右关数:胃热吐酸、灼心呕恶腹痛、不思饮食(右关数,常为胃火内盛); 右尺数:便血、淋浊、遗精、腰痛; 4、按语: 一息脉来六至,叫做“数”脉,属于阳热,亢盛的脉象。临床还须从浮、沉、虚、实四个方面来分辨。这样才能基本掌握分辨数脉的要领。 五脏病脉 脉浮为风;脉紧为寒;脉洪为热;脉濡细为湿;脉迟涩肺寒;脉洪滑痰多;脉大而软为热病;脉洪大是阳有余,多热病;脉来急去缓,是上实下虚;脉短是气不足;脉数则心烦;脉大则病进;脉代则气衰;脉细则气少;脉涩则心痛;脉沉缓为寒湿;脉浮缓为伤风;脉浮无力,为表虚;脉沉无力,为里虚;脉迟无力,为虚寒;脉数无力,为虚热;脉涩为血少;脉弱为阳虚;脉是血管,故脉来长,为气血充盛;脉来短,为气血有病;脉来快,为烦热;脉来大,为邪实;寸脉有力,为气喘于上;尺脉有力,为气滞于下;脉有歇止,为气血衰微;脉细小,为气血不足;脉来艰涩不利,为气血凝滞而心痛。 六脉为纲诊法 浮脉和沉脉是诊断表症和里症的纲领。迟脉和数脉为诊断寒症与热症的纲领。滑脉和涩脉是诊断实证和虚证的纲领。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二、沉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三、迟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四、数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五、滑脉 1、脉象与分析: 滑脉的形象,好比圆珠似地,一来一往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波动着。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脉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 (1)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但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故脉见滑象的。 (2)至于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为呕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现滑脉。惟有妇女经停,无病而见滑脉的,多是受胎的征象。 (3)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 (4)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关部脉多见滑。 (5)肾或膀胱、大小肠湿热下注,而为消渴、痢疾、癫氙、淋病等,尺部脉多见滑。 2、主病: (1)病脉: 滑而兼浮,为风痰;滑而兼沉,为食满;滑而兼数,为风火痰热,热毒壅盛;滑而兼实,为积滞. (2)平脉: 滑而和缓,健康之象;滑而经闭,为妇女受孕之征。 3、病位: 左寸滑:心经痰火、心烦热、头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 左关滑:头痛目眩、胁胀痛、心烦、喜怒、食少、脘闷等; 左尺滑:腰痛、小便赤涩、淋痛、小便频、尿急; 右寸滑:胸满痛、咳嗽、痰多、喘逆、气短; 右关滑:脘满腹胀、宿食不化、呕吐、腹痛、消化迟钝; 右尺滑:淋痛、尿血、小便赤涩、下肢肿痛等。 4、按语: 诊察滑脉事项,除了它的“如珠圆活“的特点而外,指下搏动往往有力。一般都属于阳气盛,稍有热的征象。脉滑为阳,故“滑”为阳脉。由于气虚不摄肝肾之火,以致血热脉滑而外,元气衰的病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 张石顽说:“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故元气虚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 六、涩脉 1、脉象与分析: 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又极迟滞,即不流利;甚至还三、五(指错综的意思)不匀。 涩脉特征:涩脉指下触到它,应与“散”脉,和“歇止”脉,相仿佛,但它 既不是慢无根蒂的“散”脉,又不曾间歇(止),只是有些“如雨沾沙”和“病蚕食叶”的样子,是极其迟慢,而不流利,说明脉气散漫不聚的样子。 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 (1)如有的比做“轻刀刮竹”,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 (2)有的比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利的状态; (3)有的比做“病蚕食夜”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2、涩脉造成的主要原因: 总是由于营血虚少、精液损伤的结果。故严重的反胃,及大汗伤津亡阳以后 ,往往能见到涩脉。也有寒湿邪气入于营分,血行阻滞难通。 (1)如血痹一类的病症,脉象也常见涩。 (2)如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便为血不足以养胎;无孕而见涩脉,则为精血枯竭,难以受胎。 3、主病: 涩而浮细,为汗多亡阳;涩而兼浮,为表虚;涩而兼沉,为里虚血少;涩而兼弦,为气滞血瘀;涩而沉搏,为瘀血。 4、病位: 左寸涩:心悸气短、胸满痛、心虚怔忡; 左关涩:肝血虚少、胸胁胀满、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 左尺涩:伤精、月事不调、少腹胀痛; 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虚咳自汗; 右关涩:脾弱食少、脘满腹胀、消化迟钝; 右尺涩:便燥液枯、腹寒足冷。 5、按语: 涩脉而不能濡润经脉的病变,惟“一止复来”是结脉的特征。涩脉不可能有这种现象。漫无根蒂的又叫“散”脉,涩脉也绝不同于无根之脉。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涩脉诊法与疾病:因涩脉而心血虚损,症见胸部疼痛的,寸脉多见涩。脾胃虚弱,而两胁气滞胀满的,关脉多见涩。下焦精血两伤,而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肠风下血等证的,尺脉多见涩。 五脏脉诊法 1、心脉: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寒热数亦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次看肝脉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 2、肝脉: 数为着怒缓为尪(瘦弱)。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3、肾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娠。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4、肺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5、脾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是胃火炽,弦紧定遭皆疟疾。虚浮泄泻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6、命门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为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八脉为纲诊法 浮主表,沉主里,二脉之下轻重辨之。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 八脉为纲,即三部分持成定法说;浮主表,沉主里,二脉指下,轻重辨之;迟主寒,数主热,二脉以息之至数分之;大主邪实,细主正虚,二脉以形之阔窄分之;长主素盛,短主素弱,二脉以部之长短分之;此八脉为纲也。浮取能观察有无外感表证(心和肺);中取(浮沉之间)能观察脾胃机能变化(脾和胃);沉取能观察有无内伤里症(肾和肝)。这都是大体上来说。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二、沉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三、迟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四、数脉(见四脉为纲,此处略); 五、大脉 1、脉象与分析: 大脉体状庞大,大于常脉一倍,应指满溢,而力不大。 大脉多为病邪进展的征象,经云:“大则病进”是指实大而言,仲景以大,则为虚者,乃盛大少力之谓。然,又有下利脉大,则为痢疾未止;是又以积滞未尽而言。 也有六脉俱大,为阴虚不敛,虚阳偏盛。偏大于左者,为热盛于营;右脉偏大,多为热盛于气分。 诸脉皆小,仅一部独大者,或诸脉皆大,仅一部独小者,应以其部,判断其病之虚实。 如证见喘鸣,息肩为热邪暴逆,脉益实大而缓,方为脉证相符。 如实大急强,为邪胜正衰,病属危重。伤寒热病、谵语烦渴,脉来实大,虽剧可治;如汗后热不退,脉反实大燥急者危。 2、主病: 大而有力为实;大而浮紧,为邪盛于外;大而洪数,为邪盛于内;大而坚实 ,为积滞壅塞;大而缓和,为风湿为多;大而无力为虚:大而无力,为阴气虚竭;大而无力为虚;大而浮紧,为邪盛于外;大而洪数,为邪盛于内;大而坚实,为积滞壅塞;大而缓和,为风湿为多;大而无力,为阴气虚竭。 六、细脉(小脉) 1、脉象与分析: 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在指下感觉到,只像一根丝线那么小,是软弱无力的。它不同于微脉的地方是:尽管细小,却始终都可明显地摸着它,不像微脉那样模糊不清。 细脉不仅像丝线那样细,而且软弱无力,显得十分困乏的样子。虽然极其细软,但它在深沉部位却是不断地搏动着,指下始终可以很明显地摸到它,决没有中断的时候。 春夏天阳气盛的时候,人体也相应地血行畅旺,如果少年人,在此时反而脉来细弱,应该提防身体是否有病的地方。 秋冬是阳气衰减季节,人体也相应地血行和缓,如果老年人,在此时脉来细弱,这便无妨。因为老年人的气血,本来就比较衰弱一些,而又是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一般说来,影响甚小,不宜过分地夸大了这种作用。 脉来之所以萦ying细如丝,主要是由于气血虚衰的缘故。大凡各种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最容易见到细脉。此外,如阳气虚弱,水湿侵袭,而得腰肾病,或精气内伤,阳不固外,而得自汗症等,也可以出现细脉。 大凡呕吐频繁,而气虚至极的,寸部脉来多细;脾胃虚弱,腹胀形瘦的,关部脉多细;元阳大衰,丹田(脐下三寸)寒冷,泄痢遗精,阴精脱失的,尺部脉来多细;失血过多,精液枯竭的,叫做脱阴。 2、主病: 细脉主久病血虚。如细而兼微,为伤寒,邪入少阴或杂病,气虚血亏;如细而兼沉,为伤寒,病入太阴,或杂病,内脏虚寒;细而兼弦,为血虚气滞;如细而兼数,为阴亏虚热。 3、病位: 左寸细:怔忡、失眠;左关细:肝阳、虚损;左尺细:泄利、遗精; 右寸细:咳逆、气短、胸满;右关细:脾虚胀闷;右尺细:下元冷惫。 4、按语: 脉来沉细如丝,软弱无力的,叫细脉,又叫做小脉,主要为气血两虚所致。 七、长脉 1、脉象与分析: 长脉脉体较长,溢出三脂之外,上溢鱼际,,下达尺泽。 长脉主病:长为热盛气充之脉,须视其兼脉和症状,脉长无兼脉和症状,为胃气充盈之象。如虚证、寒证见长脉,则为向愈之征。前人谓“长则气治,为胃家之平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如长而浮盛,为经邪方盛之兆。也有病邪向愈而脉长者。” 长脉辨证分析: 2、主病: 病脉:长而兼浮,为邪盛于外;长而兼实,为热邪壅滞;长而洪大,为阳明热深;若平脉:长而柔软,为健康之象;长而缓和,为向愈之象。 3、病位: 左寸长:心火燔灼、心烦热、心悸气短、舌疮、咽干痛; 左关长:肝阳上亢、头眩心烦、喜怒、胁胀痛、脘满食少; 左尺长:少腹胀满作痛、便秘、尿赤、淋痛等; 右寸长: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喉干痛; 右关长: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灼心、恶心厌食; 右尺长:相火上炎、头眩心烦、少腹胀痛、便燥尿赤。 4、按语: 长脉有正常脉和病脉的区分。正常的长脉,不仅它的长度超过寸、尺部位,它的搏动也具有一种柔和的气象,这是正常旺盛的征象。如脉长而紧张度大,多为阳热炽盛的反映。其紧张度虽与弦脉近似,但弦脉却没有长过寸、尺部位的。 八、短脉 1、脉象与分析: 短脉在指下,寻之不足本位,脉形不如正常之长,两头短缩中间突起,成短不足之象。 与长脉相反,它在寸尺部位都表现的不满足,或是寸部不满,或尺部不满,搏动非常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了。但是它和涩脉比较还是不一样。 涩脉虽然显得短,但脉形细弱,搏动迟缓而艰涩(难)。如肺主气,肺气虚损,不能统赛血的运行,势必脉沉而短。或肾阳不足,气塞难通,不能条畅百脉。或因痰滞食积,阻碍气道,脉都可见短涩。 短脉只有在尺寸两部最好辩认。脉来短,总是气血虚损的反映。尽管有因酒毒所伤,或湿热内盛而见短脉的,但只在短脉之中兼滑数而已。血涩(这里作少解)不充,多见浮而短。阳气虚于下,而腹痛的,尺脉多见短。 形成短脉主要原因:由于气不足,不能条畅血行所致。气不充于脉搏动之初,似乎应指有力,但它却不满部,往来显得非常短促,气虚血少之人最易见到。 2、主病: 短为气病,如胃气阻塞,中气不能畅达,或痰食阻滞,气机郁涩,多现短脉 。前人谓“短则气病,良由胃气厄塞,不能条畅百脉;或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促结之状;亦有阳气不充而脉短者。”故短脉皆由痰食郁结,气机不畅,或阳气不充,胃气郁塞所致。 如寸脉短,为气虚头痛眩晕;如尺脉短,主阳虚腹痛;如短而兼迟,为寒积;如短而瘀塞,为血少;短而沉实,为痞积。 3、病位: 左寸短:心悸气短、胸闷失眠、多梦、头眩晕等; 左关短:肝气不舒、胁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 左尺短:少腹胀痛、便秘、尿赤涩、月事不调、遗精、腰酸痛; 右寸短:面色苍白、身倦神疲、气短头晕; 右关短:胃满腹胀、食少纳呆、泛酸嗳腐、消化迟钝; 右尺短:少服冷痛、腰痛遗精、盗汗、月事不调。 4、按语:短脉由于气不充于脉,搏动之初,似乎应指有力,但它既不满部,而往来又显得非常短促临床上气虚血少的人,最易见到。 十脉为纲诊法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略); 二、沉脉(见四脉为纲,略); 三、迟脉(见四脉为纲,略); 四、数脉(见四脉为纲,略); 五、滑脉(见六脉为纲,略); 六、涩脉(见六脉为纲,略); 七、大脉(见八脉为纲,略); 柯琴著《伤寒来苏集》说: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浮、大、滑、动、数。此名阳脉也。凡沉、弱、涩、弦、微迟脉,此名阴脉也。 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俱五法。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都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阳脉有:浮大滑动数; 阴脉有:沉弱涩弦微(含迟); 凡四脉为纲、六脉为纲、八脉为纲中,已有解的脉象,此皆略。 八、动脉 1、脉象与分析: 主要是坚紧有力,呈豆圆形地,无头无尾地,突出一点,跃然指下。旧说动脉,只限于,在关部出现,其实寸、关、尺三部,都可以见到。出现动脉,多因阴阳两气相互搏击所致。阴阳两气搏击,胜的一方,脉气安静,虚的一方,便表现出,坚紧有力,如豆大摇动的动脉。这就是脉书所谓“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的道理。 动脉,可以说是数脉的一种;也就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所以叫做动,是因为动脉搏动时,鼓击有力,无头无尾地,像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动脉决不是仅见于关部,寸尺两部,也可以出现,所以说“见于关上下”。 2、主病: 动脉可见精神受到惊恐;如见于暴发性疼痛,为气郁血滞;如动而弦大,多为惊恐;如动而郁涩,多因郁结; 大凡寒胜于阳的疼痛,气乱窜扰的惊悸,阳不胜阴的自汗,阴不胜阳的发热,脾胃不和,寒热杂处的腹泻,脏腑传化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气受伤的经脉拘挛,阴虚阳盛的男子失精,女子血崩等,都可以见到。总括来说这些疾病,出现动脉,不外乎阴和阳,相互搏击,有所偏盛偏衰的结果。 3、病位: 左寸动 :惊悸、恐惧不安;左关动:惊悸、挛急;左尺动:惊恐、拘挛、亡精、失血; 右寸动:自汗气促;右关动:胃痛吐逆;右尺动:相火炽盛、亡精、失血。 4、按语: 阴阳气相互搏击,阳胜阴虚,阴气便搏击而坚紧;阴胜阳虚,阳气也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搏击在某一部,动脉便出现在某一部。旧说,动脉只能出现在关部,这是错误的,不现实的。 九、弦脉 1、脉象分析: 弦脉端直而长,如张弓弦。弦脉来时搏指弦长,一般脉象,搏指呈弧圆形。而弦脉搏指弦长如按琴之弦。 热证:弦而兼数,为肝热恣张;弦而兼长,内有积滞;弦而兼沉,为气郁不舒; 寒证:弦而兼迟,为痼(难愈)冷积滞;弦而兼小,为寒邪冷痞。 2、主病: 弦脉为痛、为疟疾、拘急、寒热、寒凝气结。临床常见,弦脉为气血不和,肝气郁滞,故在躁急愤怒之后,常会出现。肝炎病,脉象多弦,而以左关较为突出。瘟热痉病(脑膜炎),亦多弦脉。另有停食痰饮,症瘕积聚,脉亦多弦。 一般属邪盛脉弦者,十常二三。正虚脉弦者,十常六七。于其它脉中兼见弦象者,尤为不少。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脉中如有,一部见弦的,或兼迟兼涩的,便是夹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需温散,汗下猛剂,均非所宜。 3、部位: 左寸弦:心悸、头痛、盗汗;左关弦:胁满痛、冷热症瘕;左尺弦:少腹痛、腰膝疼。 右寸弦:胸满、痰咳气短;右关弦:胃寒、腹痛;右尺弦:寒疝、脚挛急。 4、按语: 脉来长而挺直和张力较大的,便是弦脉。凡肝病、痛症、饮症,多见到这样脉象,是临常最常见的脉象之一,多为寒热邪气夹杂而成,尤其是属寒的最多。 十、弱脉 1、脉象分析: 弱脉极软而沉细,轻按如无,稍用力轻按不见,重按欲绝。弱脉细软,便有 些像快要断的细丝一样,这时脉的搏动,虽然极其细弱,只是隐隐约约的,在指下可以摸到,似有似无,模糊难辨;并不曾断绝。这个“长”字,决不同于长脉。似有似无的。弱脉偏沉。所谓“细而稍长”,是说微脉。 如阳气不足,又不能滋养筋膜,便病筋痿(筋急挛缩);如营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病便惊悸;如卫气不足,不能充肤固表,便病自汗;如脾胃虚损,中气不振,便病精神困乏。 如下焦阳气陷而不振,则精气不足,不能滋养骨髓,病骨痿,足痿软,不能起立行动。 这种气血两虚的脉象,见之白头老人,犹可理解;若见之于青少年,便当引起重视,查出原因。 《脉经》云:“浮以候阳气之盛衰”,弱为阳气不足,正由于营气卫气都不 足,所以最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而见恶寒发热。虽恶寒发热,,脉也不浮而弱。阳气阴精,久久不得恢复,更会发生多种疾病。 凡此种种,都有出现弱脉的可能,都只能用补益阳气、调养营血的方法,进 行治疗。 临床亦见,凡细弱之脉,凡见舌质淡白,宜补气健脾,不宜养阴益精,(阴虚舌质红)。 所谓寸关尺三部皆微,即轻取之微,重按之微,皆属气虚。诸症在上,则为胸阳之不足,胸阳包括心肺之阳、胸中大气之阳;微见于下,则为肾阳衰微,;微见于关部,则为脾阳之不振。总由于阳气之衰微,而与血无涉。 如肺气不足而喘促,心阳不敛,多惊悸的病变,两手寸部常见弱脉;脾胃虚 损,不能运化,而胀满时,两手关部常多见微脉;阴精亏乏至极的,两手尺脉多见弱。 如肾中元阳亏损,腰腿痠痛,遗精少泄,失眠,而身寒腹痛,精血虚竭,而病消渴等,两手尺部,常多见微脉。 2、主病:弱脉主气血衰弱之疾: 寸脉弱,为心肺气虚,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失眠多梦等; 关脉弱,脾虚肝弱,脘满腹胀,食少纳呆,肢冷便溏等; 尺脉弱,腰酸腿疼,遗精早泄,月食不调,失眠多梦。 3、病位: 左寸弱:心气虚、惊悸自汗、胸满气短)气促、头眩失眠多梦等; 左关弱:胁胀、心烦、喜怒、气郁不舒、胃满食少等; 左尺弱:头眩耳鸣、腰酸遗精、肾元虚、小便数; 右寸弱:气虚身冷、胸满气短等;身倦无力等。 右关弱:脾胃虚弱、脘满腹胀、食少纳呆、消化迟钝等; 右尺弱:少腹冷痛、大便溏泄、食欲不振等。 4、按语: 脉在沉部出现,极细而软弱无力,这便是弱脉。它主要反映,阴精阳气虚损 的病变,尤其是阳气衰微时,更容易见到。 十一、微脉 1、脉象与分析: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轻按不见,重按如欲绝。不似弱脉的小 弱分明,不似细脉的纤细有力。微为阳气衰微之脉。 微脉与细脉的区别: 微脉在指下似有似无,模糊难辨;微脉是由于阳气的衰竭; 细脉则稍为大一些,显而易见;细脉是由于营血的虚少。 2、主病: 微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症见恶寒肢冷、多汗、心悸气短、胸满头眩 等 上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证。有腰痛腿痠,遗精少泄,失眠,脱泄不食,神疲身倦。经言:“寸口诸微亡阳。”言诸微者,谓不论寸关尺,三部脉皆微,即轻取之微,重按之微,皆属气虚。 故症见于上,则为胸阳之不足,胸阳包括心肺之阳,和胸中大气而言;症见于下,则为肾阳衰微;症见于关脉,则为脾阳之不振。总为阳气之衰微,而与血无关。 3、部位: 左寸微:心气不足,肺虚气弱;左关微:胀满、肢寒、手足拘急;左尺微: 男子伤精、女子崩漏。 右寸微:胸寒痞痛、冷痰凝结;右关微:脾虚腹胀、食少腹痛、倦怠无力;右尺微:少腹胀满、脐下冷痛。 4、按语: 微脉纤细柔弱,无力之极,按之不绝如缕,这叫做微。凡见微脉,总是气血 两虚,尤其是气虚病变的反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