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百花A彩虹 2019-07-07

言坤解说《道德经》之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原创文章

要想真正理解道,先要了解老子时期所使用的文字。老子时期用的文字是大篆,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的混合体,很多字的意思跟现在已经完全不同,所以有时候必须逐字去理解当初的意思。

比如'动'字,当初只表示'体力劳动'的意思,表示'动静'这个含义的时候,古人都用'阴阳'来表示。

先看下'负'和'抱'是什么意思。

负,金文=(人)+(贝)。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负字

一个人背(驮)着贝壳在走。古人用磨制好的贝壳当做货币,出门做生意要驮着很大一袋贝壳,把贝壳画得大大的,一眼就看到,非常明显。所以'负'的意思是'很显眼的把贝壳驮在背上',不言而喻,所突出的就是'明显,显眼'的含义。

抱,篆文=(手)+(包)。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抱字

一个人用手搂着大大的肚子,肚子里有孩子。这个字跟现代词语'抱恨'的'抱'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怀藏,怀着',突出的是'隐藏的'这个含义。所以,'抱'跟'负'是相对的。

'阴'的本字是'侌',甲骨文=(今)+(云)。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阴字

'天上的云追着今天的太阳飘动',这是动态的过程。甲骨文构字有个特点,如果某字具有动态的意味,同样的笔画往往会至少重复两次,比如'飞'、'水'、'易'等等。

'阳'的本字是'昜'(这个字读阳,不读易)。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阳字

一目了然,表示'太阳升起,在天空移动,照耀大地'。

现在的'阴'和'阳',是后来造的,然后取代'侌'和'昜'。一百多年来的研究都是这个结果。可以查询《甲骨文大字典》。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甲骨文字典截图

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要表达的意思是:万物表面看起来是静止的,实际上是在运动中的。

'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

首先'冲',甲骨文=(河流)+(中)。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冲字

一条河川,中间是个'中'字,表示'河中间的急流'。

然后'和',甲骨文=(口)+(一种乐器)。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和字

两个口,表示多人一起吹奏。口下面是一种乐器,现今少数民族还可以看到,跟芦笙类似,有多根竹管组成。所以这个字表示'多人吹奏乐器,发出和谐的声音',突出的是'此起彼伏的和谐'这个含义。

最后是'气',这个字最早就是三横,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道很微妙,有一个字,可以贯通《道德经》和《易经》

气字

关于这个字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上面一横表示天,下面一横表示地,中间一横表示天地之间流动的气体,突出'气体流动';另一派认为:古代一表示天,二表示地,所以这个字表示'天地之间存在的、但看不见的东西,都称为气'。不管谁对谁错,总之这个字有'天地间'的含义,这个是实证。

所以'冲气以为和'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运动,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和谐的此起彼伏的平衡状态。

结合上篇文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整句话用现代语言来描述:

'什么是道?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道首先是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可以描述为规则,这是一);

万物在规则的约束下是永恒运动的(这是二);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可以观察到的,这是三);

万物就是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产生的(三生万物)。

世间万物表面看起来是静止的,实际上却是动的;天地间的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就是道。'

这句话是道的本质,也是道的核心:'道是一个动的过程',这也是老子想方设法要描述的。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会发现,世界万物没有什么是你解释不了的。《道德经》全文5000多字,全部是在围绕这个核心,用各种方式去解释和运用这个核心。你可以尝试带着这种思维重新读一遍《道德经》,一定有新的感悟。

丘吉尔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虽然是个外国人说的,但却把道的本质给说出来了。朋友和敌人的角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这章之所以解释得比较详细,目的是演示古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是有据可依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感悟。后续的章节我们会加快速度,否则这个系列就是再写10年也未必能写完。大家对这种研究方法心里有数就行了。

有些朋友在上篇文章的评论区里说我诽谤孔子圣人,这个言论很无知。孔子不需要我来诽谤。

我们知道儒家六经是《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和《麟经》(也就是《春秋》),它们原来都是不带'经'的,只叫《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所以称之为'经'、冠之于'尚',是因为孔子对它们进行了删改(说篡改其实更合适),所以孔子的弟子们奉之为'尚'、称之为'经'。如果连这点历史事实都不知道,我还真想不明白你是怎么去研究儒家、怎么去读《论语》的。

孔子删改最多的是《诗经》和《尚书》。比如《尚书》,从南宋开始,史学家就对孔子的版本就有所怀疑,但一直没有实证,这是古文化研究史上的疑案之一。《尚书》原本3000多篇,被孔子删改成百篇,目前世传的58篇。

中国古代有删改历史的传统和习惯,除了孔子,历代帝王都会删毁对自己统治不利的典籍,包括明朝朱棣《永乐大典》和清朝乾隆《四库全书》等。孔子为什么要删改典籍?因为历史事实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礼治国。

禅让制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仁礼治国的典范,尧舜禹让位的故事甚至写进了小学教科书。随着近代可供考证的文物资料越来越多,包括对两湖、蒙、甘、宁、新疆等地出土的竹木简牍、帛书、清华简等进行的多方考证,实证了从黄帝到尧舜禹就是帝王之间一场又一场血腥斗争的结果。《韩非子·说疑》说的最直接也最简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这跟孔子说的完全相反,啪啪啪打脸!

为了推广儒学思想,孔子把尧帝之前的历史几乎全删,篡改尧舜禹帝史。连帝王都敢删除篡改,还有什么是孔子不敢干的?

当然我们不怀疑另一种可能,就是孔子死后,历代帝王为了统治利益、联合或者强迫儒家弟子删改历史,然后嫁祸孔子。这种可能性实在很大,因为孔子只'述而不作'。孔子一生中,从未留下一个字,一个字都没有!包括《论语》都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所以这个可能性非常大。

最后提一点。写传统文化的文章很多,但很多是大同小异,以'个人感悟'为主,主要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大家乐呵乐呵、皆大欢喜。但这不是我的初衷。

言坤易道的传统文化系列,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以考古结果为依据,尽量真实地还原传统文化的原貌,让有需要的人参考。

好比道这个系列,讨论的是道的核心和本质,有什么用呢?比如你搞命理,《渊海子平》为什么说阳干喜合、阴干喜冲?各家说法不一。道的本质告诉你,阳的本质是动,目的是达到动态平衡,所以喜合;阴是动态的平衡,隐藏的本质还是动,所以喜冲。比如你研究易,卦象只是动态平衡的一个描述,其本质是动,有约束力的动,向动态平衡一点一点逼近,所以要从初爻开始变化。

古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事实,老子也好、孔子也罢,都是人。老子成神或者孔子成圣,这不是古文化的研究领域。道教尊老子为祖,那是道教的需要和领域;古代帝王或当今地方,给孔子立庙成圣,那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领域,跟古文化研究没关系。

讲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如果你想看儒家先贤写个字就有排山倒海之势,那应该去看玄幻小说;如果你想看老子(太上老君)用三昧真火煅烧孙猴子,那应该去看《西游记》;如果你想看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发出的万丈光芒,那应该去念佛经。这些都不是古文化研究的领域。

研究角度不同,对相同事物会有不同见解,我真诚希望你能把不同的见解在评论区里分享给大家。比如评论区有一个把道跟量子空间结合起来的讨论,这个很好啊。虽然2500多年前的老子甚至连ABC都不懂,但起码你把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了,有需要的人他就会参考啊。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能照亮别人更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不要只说'灯是黄色不是红色',如果你觉得灯是黄色,那就分享出来,照亮有需要的人。

我的领域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以考古成果为依据,尽量真实地还原传统文化,让有需要的人参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新的光彩。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