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道德经》(节选):圣人是如何练成的(1)

 坚定前行 2019-07-07

《正读道德经》第十章 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一节 生命的本质是形神不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老子在前一章提出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要求,并下结论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但这个“已”字太抽象,不太好懂。“天道”又太远,不知如何学?于是他就在这一章来讲点具体内容,来解释如何做才是“已”,才符合“天之道”。

本章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六个设问句;二是老子的结论。都是采用的排比句式。其中的设问句中同时给出了该问题的答案,相当于连问受教者:应当如此这样去做,你做到了吗?或者说:他这六个设问句,是从六个方面为读者讲解什么是“已”。而且如上台阶一样是层层拨高的,所以本章也可算是老子为受教者讲解个人修为的六个境界和层次。

他的第一个设问句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得先读另一段经典。在《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黄帝向他的老师岐伯请教人的生命起源问题(译文):

“我想了解一下人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是以什么气为基础,又是以什么作为护卫?失去了什么就会死亡,得到了什么才能生存?”

岐伯回答说:“是以母亲的经血为基础,以父亲的精气为护卫。失去了神就会死亡,得到了神就可以生存。”

黄帝又问:“什么是神呢?”

岐伯回答说(原文):“血气已必,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岐伯的回答很有意思,我怕译不好,就直接引用了原文。

“血气已必”是指父亲的精子(气)和母亲的卵子(经血)已经交融。俗称受精。

“营卫已通”是指的营气和卫气开始工作。什么是营气呢?就是在血脉中运行的,由饮食所转化而来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现代科学来分析,它们应当包括各种蛋血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而卫气就是运行于血脉外的人体免疫机制,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它们具有保卫人体的功能,所以称为卫气。

“五脏已成”即在营气和卫气的供给下,人体的五个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已经形成。“五脏”古称五藏。古人认为五藏是五神的住所,起藏神作用的,所以称为藏。

“神气舍心”的意思是说:神气到心脏入住下来了。“舍”就是住所、住下来。

“魂魄毕具”的意思是说:魂和魄也都到齐了,各就各位了。这魂和魄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孔颖达的解释比较到位:

“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气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也就是说:需要以人体为中介的那部分精神世界为魄,如我们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等等。不需要以人体为中介的那部分精神为魂,如思念、郁闷、灵感、欲望等等。所以魄是不会离开身体的,而魂是可以离开身体的。在过去,有些小孩子在外受了惊吓后会生病,民间就认为是魂离体了,一般药物是治不好的,老人们往往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门外不断地喊孩子的名字:“某某唉——回来啊。某某唉,回来啊……”以招唤灵魂回位。

“乃成为人”:有了以上这些,就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了。

这就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其中提到了神、魂、魄。其实还省略掉了两个:意、志。《内经》中以为:人体五藏各有所主: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或者说: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了神、魂、魄、意、志五个方面,各有分工,各有所主,也各不相同。

读过这段经典后,我们再来看老子这里所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是承受、装载的意思,这里指人体。

“营”即营气,指维持人体生命所需的物资和能量。这里是以偏概全,省略掉了卫气。或者说,这里的“营”应当是营卫的简写,是指人体生长所需的全部物质。

“魄”也是以偏概全的简写,当是指人体中包括神、魂、魄、意、志在内的整个精神世界。

“抱一”就是合二为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意思是说:一个生命健全的人,同时承载着身体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应当是相互契合而一致的。你能做到不分离吗?

这就是老子向受教者设计的第一个问题。这问题不是老子的疑惑,是对受教者的诘问。老子是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且还把答案先说出来了。老子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为什么将这个问题放在第一问呢?因为形神分离是常人的通病,也因此是修行的入门处。

身体的需求就是温饱问题,但我们的精神追求却远远超过了温饱,这就是分离。有人可能会说:精神追求超过身体的需求是很正常啊,没错啊。但在老子看来就是问题。至少对想修成圣人的人,想作成一个杰出领袖的人来说是个问题。

无止境的虚荣是不是问题?为了追求名牌,可以花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买个小包。

营养过剩是不是问题?现代的许多病其实都是吃出来的,所谓富贵病。

贪得不厌是不是问题?明明睡只需一张床,吃不过两碗饭,却要金山银山地往家搬,十辈子也用不了,还觉得不够。结果呢?不是累跨了身体,就是犯了王犯……

这些现象都是身心分离的结果。生命是个过程,只有当身体的需求与精神的需求相互契合而一致时,才是人最好的状态,才有可能不受虚荣心的左右,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做一些有益的事业,才可能成为一个清正廉明的卓越领袖和智者。由此而论,老子的这一诘问,实际上是在为受教者的修练打基础。道家所倡导的无为,佛家所说的空,都是为了打好这一“抱一”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可心无所系地勇往直前,才可公正廉明地当好裁判,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成为卓越的领袖。所以这是圣人修练的第一步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