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虱子宰相(全),影响历史300年!

 南山乔松 2019-07-09

01

虱子·宰相·雄主(上)

文/南山乔松

01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周恩来诗云:扪虱清谈倾四座,持鳌下酒话当年。

有位年轻人,饱读诗书,与人一边高谈阔论,一边把手伸进自己的破袍子里,扣出虱子来,扪死。动作不慌不忙。

旁观者都忍不住抿嘴而笑,而年轻人却旁若无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

这牛人是谁呢?卖个关子,最后揭晓答案。

02

南宋有位叫陈善的,毕其一生精力著了一部奇书《打虱新话》。

不知这位老先生为什么起这么个书名,也不知他是否是一边捉虱子,一边写文章。已无从考证。

但是这部《打虱新话》涉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却与虱子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这位是老先生,所以不是上文说的扪虱年轻人。

03

传说宰相刘罗锅有一次上朝,乾隆皇帝见了他哈哈大笑,却不语其它。刘墉如坠云里雾里,一阵懵逼。

刘罗锅下朝忐忑回家时,管家上来讨好说,你胡子上有只虱子,我来帮你除去。

刘罗锅这才恍然大悟。并说,不可呀不可!这只虱子是皇帝允许它在我胡子里的,除不得呀除不得!

刘罗锅的故事是传说,是演绎,不可信。这个故事应该是编剧抄袭自下面这位仁兄。

04

北宋有位宰相,记住他是宰相啊。这位仁兄也太节俭,太不拘小节了。

可能工作太忙了,他来不及吃早饭,便拿了面饼坐在上朝的马车中吃,弄得满身都是面屑。大家也都习惯了。

可能工作太忙了,他也不喜欢洗脸,以致脸黑黑的。老婆让他洗脸,他说,不是脸脏才黑的,是我天生就脸黑嘛。老婆说,你又不是包公包黑炭。

可能工作太忙了,他也不爱洗澡,衣服破了也不舍得扔,衣服脏了也不脱下来洗。以致身上长了虱子。

老婆怕他把虱子带到床上,因此和他分房分居。他想,也好,我既要当宰相,还要主持变法大计,太忙太烦了,干脆加班加点工作克。

有一次,这位仁兄和一位大臣一同上朝,宋神宗见了他哈哈大笑。

下朝后,同事发现他胡子上有颗虱子,原来宋神宗因此而乐…其他内容同刘墉见乾隆,只是那里的编剧把同事改为管家而已。

不错!这位仁兄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才子、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据说王安石这些逸闻轶事在《资治通鉴》里都有记载。

我认为,王安石节俭可能是有的,但是那么不讲卫生应该是司马光造谣的可能性大。因为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政敌!

那么,开头说的扪虱年轻人是王安石吗?不是!

05

不要急,继续看文。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个时期,很乱很乱。

乱世,战争残酷,人性残忍,什么怪事都会发生。但同时,乱世出英雄。

第一个乱世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了100多个诸侯国,然后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犬牙参互。春秋七霸(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不同的加起来就是七霸),战国七雄。

但同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文化昌盛;合纵连横,三十六计,英雄辈出。

0 (3)

06

再讲第三个乱世,后讲第二个乱世。

唐末黄巢起义,搅得中原一片乱,于是掀起了第二次南移民狂潮。朱温叛唐而后反唐,继而进入了五代十国乱局,这是第三个乱世。

五代十国时,南方自称正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更替;北方先后有十个国家交互。那叫一个乱!“臣皇帝”和“儿皇帝”都出来了。

“臣皇帝”已经不要脸了,“儿皇帝”竟然不要脸到极致。

07

我们今天主要讲第二个乱世-东晋十六国时期。

曹家(曹操,曹丕)夺了刘家天下,司马家(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夺了曹家天下。风水轮流转,你方唱罢我登场。

也许是曹家和司马家先辈们用光了诡计与才智,也许是中国人常说的因果报应来了,曹家和司马家后代,一代不如一代。

结果西晋来了个太后贾南风乱政,继而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可比汉武帝时“七国之乱”要严重得多),长达16年,把个西晋王朝底子败个一干二净。

不懂珍惜,后果很严重!

08

因此,本来就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五胡”入华,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五胡乱华,又叫“永嘉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国第一次南移民狂潮,南渡的士族门阀在健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

同时,五胡先后在北方犬牙交互般建立了16个国家。这就是“东晋十六国”,乱!

东晋十六国有多乱?全国人口减少三分之一,消失近1000万。这个比例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死人比率都高,抗日战争,中国4亿人消失3000万,也只有13-14分之一。

五胡乱华到底有多乱?出现了“两脚羊”现象,极其残忍!

什么是“两脚羊”?就是五胡把两只脚的人当羊来做食物,真正的人吃人,可不是鲁迅说的“人吃人”。这个历史书上不会说的。

上文说的开启第三次乱世的黄巢起义也出现了“两脚羊”人吃人现象,这个,历史书上也不会说的。

“两脚羊”,吓不吓人?人性之残忍!好在我们没有生在那些黑暗的时期。

09

东晋对北方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不能不管呀!于是出现了桓温三次北伐。

桓温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北伐之中的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金庸在《天龙八部》说慕容博慕容复意图复国,就是这个燕国。

桓温北伐后,其独揽朝政十余年:权倾朝野,晚年曾逼迫朝廷加其九锡,未如愿;又操纵废立;最后有意夺取帝位。

然而,桓温终因自己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又受制于朝中王(王坦之)谢(谢安)(士族门阀统治时代)势力而未能如愿。

10

中国历史上,不论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地方一般是:西边为秦岭大巴山;中路为襄阳、武当山、合肥;东边为淮河。

东晋十六国时,在中西路(中心为荆州)有桓温这个大军阀、枭雄拥兵自重,一方面抵御北方政权、拱卫东晋;另一方面又野心勃勃,时刻想取东晋而代之。

桓温有句千古名言: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其子桓玄也是这么想的,见下文。

于是,东晋想在中东路(中心为扬州)扶持一个与桓温相抗衡的势力。这个任务非当时东晋宰相谢安莫属。

有地盘还不够,必须有军队才能钳制桓温呀!于是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军”。

11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领导权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最终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由于前秦已一统北部中国,东晋王朝受到空前的军事压力,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宰相谢安遂任命其侄子谢玄应举。

于是,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当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

谢玄到任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如刘牢之等,建立了一支军队。因为后来谢玄改镇京口(今镇江),京口当时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

公元383年,谢玄谢石(谢安之子)率领北府军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一带)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乘势追击,将领刘牢之一度追到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北府军经此一战,史上留名。

公元387年,谢玄被解除了北府军的领导权。朱序司马恬王恭刘牢之(公元397年,王恭率北府军起兵反晋,次年被刘牢之杀之,刘代之为北府军领袖)先后代之。

北府军从此开始军阀化。北府兵成为东晋内部争权夺利的工具。

0 (1)

12

桓玄之乱

桓玄,就是上文说的东晋将领、权臣、大司马桓温之子。他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善文。在士族门阀势力猖獗,以九品中正制为官僚体系的东晋时代,桓玄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

作为一代枭雄,他以父亲桓温旧势力兴盛的荆州为基础,先消灭荆州周围的殷仲堪杨佺期势力,割据荆州。

公元402年,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奉命征讨割据荆州的桓玄。由于不满朝中的司马道子父子,刘牢之却投降了桓玄。

这样,桓玄势如破竹,攻下东晋首都健康(今江苏南京)。桓玄除掉执政的司马道子父子,然后自己像他爹一样把持朝权,权倾朝野。

这还不够。公元403年,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建立桓楚,称帝,改元“永始”。实现了他爹桓温未完成的心愿。

桓玄称帝后削减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意图起兵对抗桓玄,然由于众叛亲离下自杀。不久,徐州人刘裕建新的军(已经不是以前的北府兵)起义。新北府军一样势如破竹。

桓玄于健康兵败,西逃入蜀,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36岁。终于实现了桓家“既流芳百世,又遗臭万年”的遗言。

13

此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的军事支柱。他依靠北府兵扫灭群雄。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为巩固自己政权,大肆杀功臣。连禅让自己的皇帝也杀,开启了历史上杀投降皇帝的恶劣先例。

与此同时,北方的鲜卑拓跋氏已经崛起,拓跋珪建立北魏并统一了北方。从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后来,南朝为宋、齐、梁、陈更替;北朝为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然后北周、北齐分别替代东魏、西魏。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更替。

南北朝时期也乱,但和东晋十六国相比好多了。最后北周国丈、皇帝外公、八柱国之一、重臣杨坚从女儿和外甥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权,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全国。

这是后话了,按此不表。

0 (2)

请看下集。



虱子·宰相·雄主(下)

文/南山乔松

14

了解了以上历史和常识,再来讲虱子宰相和一代雄主,前因后果就清楚多了。

桓温北伐时,听说有位年轻书生在营帐门口求见,他很高兴,他也在到处搜罗人才。

这位年轻人满腹经纶,与桓温大谈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年轻人穷困潦倒,穿着一件破旧袍子,边谈话边从袍子里身上抓出虱子扪死。

桓温手下人看了哈哈大笑,都觉得这是什么呀!但年轻人不为所动,“桃花依旧笑春风”,旁若无人。

桓温觉得这年轻人是人才,于是赏赐给了他好多礼物,并邀请年轻人和他一起去共谋大业。

15

这位年轻人就是王猛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今河北魏县)。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

王猛家贫如洗,为了糊口,年纪轻轻便以贩卖畚箕为业。这类似刘备早年卖草席、草鞋为生。

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进中岳嵩山深处,见到一位须发皓然的老者。

老者给了王猛10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王猛向老者揖拜,老者连忙说:“使不得呀使不得!”原来,老者就是一位个留心访察济世奇才的隐士。就像张良当年遇到黄石公一样。

从此,王猛就跟着老者学习。他手不释卷,非常刻苦,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鬼谷子、孙子一类的兵法奇谋。

王猛逐渐成长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的人。但是当时的达官显贵瞧不起他。有个叫徐统的见而奇之,召请他为功曹,王猛也没有去。

王猛干脆隐居在西岳华山,在兵荒马乱中,观风云变幻,期待明主出现,然后出山成就一番大业。

03

16

就是这次,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夹道聚观。王猛也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一番扪虱交谈后,桓温非常欣赏王猛,邀其出山辅佐自己。

但王猛非池中物,看透了桓温的心思。因为桓温曾问:“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也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

桓温的心思就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不如留敌自重。

王猛还深知,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

王猛再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者也反对他南下追随桓温。于是,王猛便继续隐居读书。

17

非池中之物就须龙来配。这个机会终于出现了。

桓温退兵的第二年,公元355年,前秦王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昏暴胜过后赵的石虎。“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前秦的覆辙就在眼前,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计除掉苻生。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倾慕汉族的先进文化,少时即拜汉人学者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很快就成了氐族贵胄中罕有其匹的佼佼者。

苻坚向尚书吕婆楼请教除去苻生之计时,吕婆楼力荐王猛。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每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如鱼得水。就像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一般。

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公元357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18

王猛下车伊始,一方面便明法严刑,禁暴锄奸,雷厉风行。当众鞭死树大根深的奸吏。杀氐族豪强出身的姑臧侯樊世。捕杀皇太后的弟弟强德

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令行禁止。苻坚感叹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另一方面王猛又推荐了苻融梁琛等人才和房默房旷崔逞韩胤田勰等关东名士。他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

王猛执政,苻坚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拱手端坐于朝堂之上。苻坚曾把自己与王猛比作周文王与姜太公。其实他们更像齐桓公(国君)与管仲(CEO)的关系。

王猛的革新措施给前秦带来了一派崭新气象,前秦国力增强,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称霸扩张甚至统一全国了。

19

苻坚与王猛都没有偏安一隅的想法。虱子宰相王猛的愿望是统一北方,为将来统一全国打好基础;一代雄主苻坚则更雄心勃勃,志在“混一六合,以济苍生”。

他们的策略是:稳定西北,使无后顾之忧;争锋东南,以图大业。

苻坚用王猛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即公元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

前秦荡平西陲。包括汉人张氏前凉政权;氐族杨氏仇池政权;吐谷浑军事集团;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部;鲜卑乞伏部。

前秦剪灭前燕。苻坚派王猛三次率前秦军队攻取了十六国中的前燕,前燕灭亡。

前秦北取代国。苻坚派兵攻取了十六国中的鲜卑拓跋部的代国,代国灭亡。

前秦扑灭叛乱。包括羌族敛歧叛乱;国内四公(晋公苻柳、赵公苻双、魏公苻度、燕公苻武)叛乱。

见下3图,在王猛辅助下,前秦越来越强大。

10

11

12

20

后来的事实证明:虱子宰相王猛和一代雄主苻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但很不幸,在前秦基本上统一北方的时候,王猛病逝了。

他病逝前给苻坚遗言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更不幸的是,苻坚对王猛遗言中的两项大事:01不图灭东晋02对鲜卑与西羌斩草除根均未采纳,导致强大的前秦帝国土崩瓦解。

21

淝水之战

苻坚纠集全国兵力,十个男丁择其一,合计100万,南下攻打东晋,意图统一全国。“投鞭断流”,苻坚认为必胜。

东晋这边,40多岁才“东山再起”做官的宰相谢安派侄子谢玄、儿子谢石带领8万“北府兵”迎敌。对战争没有信心,能守住就行。

结果,投降前秦“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奸细朱序暗示谢玄应该主动出击。谢玄要求前秦后退10公里,待东晋军队先渡淝水再战;苻坚觉得正好可以待东晋“半渡”而击之。

没想到,东晋北府兵渡河即战,而且英勇无比;而前秦那边一后退便不可收拾。加上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呼“秦败也”,不明真相的前秦军更是争相后退逃命。

结果前秦不但兵败,还弄了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惨败。

22

淝水之战时,“举贤不不避亲”的谢安心里直打鼓。谁心里不忐忑呢?前秦那是百万大军呢!

淝水之战胜利,谢石、谢玄派人飞马来建康(东晋都城,今南京)报捷。当时谢安正在跟客人下棋。他看了捷报,假装不露声色,轻描淡写般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

客人忍不住着急地问:“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想把这个好消息尽快告诉别人,就告告辞了。

客人一走,谢安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他高兴地跳过门槛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鞋也碰掉了一只。他也顾不上了,爬起来踉踉跄跄地回到内宅。

23

淝水之战败北,后果很严重!王猛预言的第二个大事奔苻坚来了。

淝水之战战败,不仅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辛辛苦苦暂时统一的局面(即前秦)也随之解体,北方再次分裂成很多地方民族政权。

鲜卑族慕容垂,羌族的姚苌等五胡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新国家。北方进入十六国那种乱世局面。

这些本来就不是真心归顺前秦的五胡贵族们还落井下石,甚至背后一刀。两年后,苻坚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一代雄主苻坚终于追随虱子宰相王猛而去,于九泉之下,苻坚去向王猛表示后悔当初没有听进去他临终的谆谆忠告。

见下图,淝水之战后前秦分裂,南北各国态势图。

13

24

最后一个问题,历史上的五胡,除了羌族现在还在,匈奴、鲜卑、羯、氐四族都都哪里去了?

都说“匈奴”和“突厥”一样,其实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它或分裂,或独立成民族,或融合,或汉化,或远走中亚、西亚、欧洲。

鲜卑建立了北魏,相当于南北朝时整个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都是鲜卑,民族融合,最后被汉化。

羯、氐、羌在五胡中算是小族,或融合,或汉化,羌或还远走他乡(四川),羯、氐或可能被灭族。

十六国时候,为了利益,民族或称兄道弟,或仇杀灭族,都是常事。假设,氐族的前秦对鲜卑、羌斩草除根,或许前秦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25

另外,秦以前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以后北“胡”、南“越”。尤其是北方强大的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秦开始,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和其建立的帝国是:秦、汉、三国、西晋-匈奴(可以点击蓝字枭雄冒顿直接阅读);东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南北朝-柔然;隋唐-突厥;五代十国、北宋-契丹(建国辽)、党项(建国西夏);南宋-蒙古、女真(建国金);元-蒙古;明-马剌、鞑靼;清-女真(满)、蒙古。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著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