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为橘子写下一首词,读完让人垂涎欲滴

 稻香居人 2019-07-09
众所周知,苏轼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有名的吃货。据记载,苏轼每到新地方,必先品尝当地的风俗食物,甚至亲自下厨,创造出多种流传至今的菜肴。譬如,“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此外,苏轼还喜欢品尝各地的时令水果,他被贬岭南期间,就曾“日啖荔枝三百颗”,可见他的吃货本性。

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浣溪沙·咏橘》,便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品尝橘子有感而作的一首词。一般来说,词人咏物,必是有所寄托。可苏轼这首词就不一样,他竟直接为橘子写下一首词,即“纯用赋体”。虽然这首词没有高深的寓意,但是身为吃货,苏轼在词中把橘子写得形神兼备,读完真让人垂涎欲滴,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上片,“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苏轼先是从环境落笔,也从侧面写出了橘子成熟的时间。它的意思是说,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却和绿叶互相映衬,光亮照眼。此时的竹篱茅舍便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菊暗荷枯”,可见苏轼《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夜霜”,指的是经霜之后,橘子便开始变黄,并且味道变得更美。王羲之曾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的帖,白居易也曾在《拣贡橘书情》诗中说“琼浆气味得霜成”。“新苞绿叶”、“竹篱茅舍”,则从具体环境来突出橘树生长之盛。由此可见,苏轼对橘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然后,我们再看词的下片“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苏轼写出了品尝橘子的情状。即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便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初尝新橘,那甜中带酸的汁水在便齿颊间如清泉流过。吴地女子的手剥完橘子后,三日还留有香味。

这两句词的惊艳之处,在于“惊”、“怯”二字的巧妙运用。它不仅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女子品尝橘子时的娇态,还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橘子的味道。“惊”,是惊于剥开橘皮时的香雾溅人。“怯”,则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想象橘子的味道了,并为此而垂涎欲滴。

“吴姬”,则表明新橘的产地。唐宋时期,产于太湖东西两洞庭山的橘子为最,还是当时的贡物。至于“三日手犹香”,虽然是夸张之句,但是以此作结,具有“三日绕梁”之妙,不禁让人怀念橘子的美味。总的来说,苏轼笔下的橘子,色艳、味甘、气香、汁浓,可谓形神兼备,读完真让人垂涎欲滴。


稻香居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