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两方的临床运用不同点,仲景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条文中提到病经误治,损伤津气,邪热内传阳明,津气不足。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两方使用的主要鉴别点是脉象。“脉洪大有力者”,选用白虎汤,“脉洪大而芤者”,则选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一提法被中医界定为临床选用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符合临床实际,理由有二:一是阳明经证津气亏损重证可以见到“脉洪大而芤”,但轻者仍以“脉洪数”为多见,因此,白虎加人参汤不必要见到脉呈“芤”象才使用。仲景原文没有提出使用该方当见“芤”脉,自有深意。凡用白虎汤不应,而审证无误,往往改投白虎加人参汤奏功。二是把“脉芤”作为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的唯一标准,使仲景治法变为死规。凡阳明气分热炽,而脉呈“芤”象,往往是阴津耗竭,阳气失所依恋,浮越于外,所谓“浮大而芤,几乎散矣”,亡阴亡阳即在目前,与其见“脉芤”投以白虎加参,不若在阳未浮越,津气初伤之时,未雨绸缪为稳当。根据仲景原文的精神和本人临床的体会,可以给白虎加人参汤订出几条使用标准:①阳明证汗吐下误治后,里热炽盛,津气亏损,证呈大热、汗出、心烦、渴欲饮水,舌红苔黄干燥,尿色黄赤量少,脉洪数或洪芤,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②阳明证未经误治,呈现上述脉证者,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③老人,小孩或气阴素亏者,患阳明证尤虑伤津耗气,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REF:何德山.谈谈对“白虎加人参汤”的认识[J].江西中医药,1984(03):47+45. 伤寒论原文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讲太阳中风证,服桂枝汤,但是汗不得法,本应取微汗却致汗出淋漓而伤胃中阴液,表现出胃热充斥内外伴津气两伤的虚实夹杂之证。又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及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另《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中也有记载:“太阳中热者,暍[yē]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些条文中,白虎加人参汤都被用于有内热炽盛,津气两伤病机的疾病。其表现以里热盛之身大热、热迫津液外出之汗大出、热盛气津两伤之口大渴以及里热盛气血涌动之脉洪大,如成无己注《伤寒论》原文第26条言:“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热。”这里所提,即后世遵温病学所提出的白虎汤四大症。所以相比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四症俱全,且以“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论》中都用于治疗阳明气分胃热炽盛证,而后者所主之证则为前者之甚,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之时,已经是用白虎汤药力所不及,而必用白虎加人参汤方可。从组方药物也不难看出,白虎汤中虽有知母,言甘寒,其性可润,但仍不足以补邪热炽盛之津气大亏,故白虎加人参汤较白虎汤多加人参一味。人参,《珍珠囊》载其“养血、补胃气、泻心火”;《主治秘要》载其“补元气、止泻、生津液”。故人参本有补胃气生津液之效,与甘草、粳米相合,更能益胃生津,正如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又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然后白虎汤乃能清热化燥。”因此,人参在此方中,为治胃热炽盛,胃中津液大伤之要药,缺之不可。综上,从病机和方剂组成上看,白虎加人参汤用白虎汤清热泻火,又加人参补气生津,较之于白虎汤更加适用于胃热炽盛、津气大伤之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