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6): 464-467 DOI:10.3760/cma.j.issn. 1001-0939. 2019. 06. 013 作者:胡群 赖国祥 徐礼裕 徐驰 曲丽娟 张雷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 摘要 Birt-Hogg-Dubé综合征是一种由卵泡激素(FLCN)基因的致病变异引起的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典型表现为皮肤纤维瘤、肾癌和双下肺囊肿或伴复发性气胸。肺囊肿常较皮肤、肾癌早发,常需与淋巴管肌瘤病(LAM)、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PLCH)或淋巴样间质性肺炎(LIP)鉴别。本文介绍一例仅表现为肺囊样变、复发性气胸的中年女性患者,有肺囊样变和复发性气胸的家族史,曾3次因气胸就诊于外院,误诊为'淋巴管肌瘤病',最后经全身外显子组测序FLCN致病性突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家族史,诊断为Birt-Hogg-Dubé综合征。 患者女,46岁,无业。因'反复胸闷20余年,加重半年',于2018年5月8日入院。患者自20余年前因分娩时出现突发性呼吸困难,胸部CT示左侧气胸,双肺多发肺气肿伴肺大疱,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之后症状反复出现2次,对症处理后可好转。半年前再次因胸闷就诊当地医院,胸部CT示双侧气胸、双肺多发囊样变,给予闭式引流后症状好转,但气胸无法愈合。双肺囊样变考虑'淋巴管肌瘤病',给予雷帕霉素治疗20余天,胸闷症状逐渐加重,气胸仍未愈合。患者久居本地,无吸烟及饮酒史。母亲、哥哥、姐姐均有肺囊样变病史,母亲与姐姐有复发性气胸史,母亲已故。 入院体检:体温36.5 ℃,脉率104次/min,呼吸频率16次/min,血压131/93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结节,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处可见陈旧性穿刺疤痕,现右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及左侧腋前线第6肋间闭式引流管在位,置管周围皮肤红肿、皮温稍高,水封瓶内可见气泡形成,双肺呼吸音低,左侧为甚,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腹均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为6.94×109/L、单核细胞为0.72×109/L↑;C-反应蛋白为71 mg/L;ESR为60 mm/1 h;降钙素原为0.08 μg/L;血生化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为147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7 U/L;α-胰蛋白酶为3.05 g/L(正常参考值为0.9~2 g/L);尿常规、粪常规、血气分析、流式仪CD4/CD8、糖化血红蛋白、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抗'O'、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ds-DNA均正常;腹部彩超、泌尿系彩超和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肺功能检查: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轻度受损; 胸部CT(图1,图2,图3,图4)示:(1)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在位,左侧气胸;(2)右肺斑片实变影,考虑感染;(3)双肺多发囊样病变,下肺为甚。 图1,2 胸部CT示双上肺多发散在薄壁囊样病变,以胸膜下为主,可见气胸 图3,4 胸部CT示双下肺基底部见薄壁囊样病变数量较多,大小不一,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最大者直径约8.5 cm,较小者仅数毫米 入院后经停用雷帕霉素、更换引流管、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1次/d)抗感染、多索茶碱扩张支气管、氨溴索化痰及保肝等处理后,胸闷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胸部CT可见右肺炎症基本吸收,但肺囊肿和气胸无明显改善,引流瓶内仍可见气体流出。建议外科行肺减容术,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拒绝,要求带管出院,仍在随访中。 胡群(呼吸内科):总结本病例特点:(1)中年女性,青年发病,病程长,病情反复;(2)以反复气胸致胸闷为主要表现,予闭式引流或气胸愈合后症状可缓解;(3)体检双肺呼吸音低,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4)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肝功能异常;(5)胸部CT提示右肺炎症,双侧气胸,双肺多发薄壁囊样病变,大小不一,最大者直径约8.5 cm,较小者数毫米,分布以双下肺基底部为主;(6)肺功能轻度损伤,气胸改善后无活动受限;(7)有家族史:母亲、哥哥、姐姐均肺囊样变史,母亲与姐姐有复发性气胸史,母亲已故。 患者此次入院C反应蛋白升高、肺部CT提示右肺炎症,考虑胸腔置管所致的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考虑与雷帕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故入院后经停用雷帕霉素、更换引流管、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注射液(400 mg,1次/d)抗感染及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2 ml,1次/d)保肝等处理,右肺炎症基本吸收,肝功能正常,但气胸仍未愈合。 患者胸部CT表现为双肺薄壁囊样病变,应与表现为肺囊样变的疾病相鉴别,如肺大疱、淋巴管肌瘤病(LAM)、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PLCH)、淋巴样间质性肺炎(LIP)、全小叶性肺气肿(PLE)及Birt-Hogg-Dubé综合征(BHD)。 肺大疱的形成机制为慢性炎症所致的小气道不全阻塞、小叶中央的二三级呼吸细支气管扩张(直径约几毫米~1 cm),破坏区发生融合形成融合性肺气肿,参与肺组织继续破坏、融合形成肺大疱(直径约1~20 cm)。部分破坏的肺组织可组成肺大疱的壁,形成囊壁。肺大疱常与肺气肿混合存在,肺气肿内可见小叶中央结构或残余肺组织结构,根据该患者影像学表现,可基本排除肺气肿合并肺大疱。全小叶性肺气肿是一种弥漫性肺结构简化,常累及下肺,上肺较正常,表现为两下肺弥漫无可见的壁的肺气肿,α-抗胰蛋白酶的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因。该患者肺部病灶虽以下肺为主,但上肺仍有累及,双下肺囊样病变之间肺组织结构正常,且血α-抗胰蛋白酶升高,故排除全小叶性肺气肿。α-抗胰蛋白酶升高考虑为肺组织破坏后反应性升高有关。复习本例患者的病史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我认为应主要与LAM、PLCH、LIP及BHD相鉴别。LAM多为育龄女性发病,男性几乎不发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自发性气胸、乳糜胸、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且呈进行性加重;症状出现前可能已经有活动耐力差的表现;肺功能通常有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对称性分布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薄壁囊肿,两壁之间为正常肺密度影,无明显的间质纤维化或结节影。该患者病灶肺囊肿大小不一、分布以下肺基底部为主,其哥哥亦有发病,且经雷帕霉素治疗效果差,不支持LAM的诊断。PLCH亦为青年发病,与吸烟有关,家族性不确定,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和肺的顺应性变化,极易发生呼吸衰竭,胸部CT表现为上肺分布为主的多发薄壁囊肿,大小、形态不一致,可见囊肿融合和结节。该患者无吸烟史,无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症,病程20余年,肺功能仅表现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小气道轻度受损,故不支持PLCH的诊断。LIP又名'滤泡性细支气管炎',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见,多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胸部CT多表现为双肺弥漫小叶中心性结节,亦可表现为多发薄壁囊肿,且下肺为著,血管常与囊壁伴行。该患者无关节肿痛、晨僵等表现,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均阴性,且胸部CT无小叶中心性结节,故不支持LIP的诊断。 BH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早期一般无症状,发生气胸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肺功能一般无影响,研究报道[1],6例BHD患者经过44个月的随访,囊肿无增大或增多,肺功能无异常;胸部CT表现为两下肺基底部为主的薄壁囊肿,大小不一致,或伴单或双侧的复发性气胸。综上所述,该患者初步考虑诊断为Birt-Hogg-Dubé综合征。 徐礼裕(呼吸内科):本例患者以反复气胸就诊,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囊样病变,形态较一致,大小不一,较大者直径可达8.5 cm,较小者仅几毫米,分布以下肺基底部为主,囊间组织正常;有家族性气胸史,拟诊为'Birt-Hogg-Dubé综合征',但仍需与其他囊样病变鉴别,如囊状支气管扩张、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过敏性肺炎(HP)及表现为囊样病变的转移性肿瘤、肺隐球菌病等。(1)囊状支气管扩张、DIP、HP可见囊样病变,但囊间组织不正常,前者表现为印戒征和分支,后二者虽可有囊样病变,但数量少,多数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临床上可见表现为肺囊样病变的转移瘤和肺隐球菌病,较罕见,病变大小、形态相对一致,囊间组织可表现为正常,但多数合并原发病症状,且发病病程相对较短,无反复性气胸史,若无积极治疗,病情可进行性进展。 BHD诊断依据[2]为满足以下1条主要标准和2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主要标准:(1)至少有5个纤维滤泡瘤或毛屑瘤,其中至少1个经组织学证实,成人发病;(2)卵泡激素(FLCN)基因致病性突变。次要标准:(1)双肺基底部多发囊肿,无其他明显原因,有无自发性原发性气胸;(2)肾癌早期发病(<50年),或多灶性或双侧位,或混合性色影和肿瘤组织学;(3)一级亲属患有BHD。该患者无皮肤和肾脏表现,仅表现为肺部单系统受累,确诊需FLCN致病性突变或肺部组织病理。 徐驰(心胸外科):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无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凝血功能正常,双肺虽多发囊样病变且伴双侧气胸,但肺功能尚可,可行外科肺活检术。复发性气胸或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气胸,若无手术禁忌证,可行外科肺减容术,但有复发可能。Mizobuchi等[3]提出全胸膜覆盖术(TPC),即用氧化再生纤维素(ORC)网覆盖整个脏层胸膜,可防止LAM、BHD气胸的复发。 曲丽娟(病理科):本例患者仅表现为肺部受累,初步考虑BHD,但需与LAM、PLCH、LIP鉴别,组织病理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1)LAM:LAM细胞来源于平滑肌细胞,呈结节样增生,形态学上表现为小的梭形平滑肌细胞及较大的上皮样细胞,细胞质丰富。平滑肌样细胞位于LAM结节中间,上皮样细胞分布在LAM结节周边。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在黑色素瘤和LAM细胞特异性表达,对LAM的诊断很有意义。(2)PLCH:特征性的损伤由数量不等的浪汉斯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聚集形成的肉芽肿[4]。浪汉斯细胞细胞核锐利、淡然,核仁不明显,核膜较薄,免疫组化S100蛋白和CD1α阳性[5]。(3)LIP:肺部病理表现为肺间质被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由生发中心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非干酪样肉芽肿[6]。(4)BH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国内外鲜有BHD肺组织病理的报道。Fabre等[7]报道,BHD肺组织病理表现为下肺基底部为主的,支气管周围和肺中内带的穿孔性囊肿。囊肿由正常肺泡细胞排列组成,无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纤维弹性瘢痕。BHD的病理诊断需结合胸部影像学特点及FLCN致病性突变。 张雷(呼吸内科):患者无皮肤纤维瘤和肾癌的表现,仅累及肺部,肺组织病理虽可鉴别LAM、PLCH和LIP,但因相关报道少,BHD的病理诊断仍依赖于胸部影像学及FLCN致病性突变,建议先行基因检测。考虑为家族性疾病,建议患者哥哥、姐姐及其子女均行基因检测,因经济原因拒绝。患者及其儿子送检全身外显子组测序(深圳华大临床检验中心),患者结果回报(图5):FLCN致病性突变;患者儿子结果回报正常。确诊为累及肺部的Birt-Hogg-Dubé综合征,建议患者密切监测肺功能变化及肾癌相关性检查,如磁共振,以早期发现肾癌并及时治疗;双侧气胸建议外科手术治疗,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现气胸仍未愈合。 图5 患者全身外显子组测序结果回报FLCN致病性突变,表示在FLCN基因的第14外显子上的第1579碱基和1580碱基之间插入一个A,导致致病性突变 赖国祥(呼吸内科):Birt-Hogg-Dubé综合征是1977年由加拿大Birt、Hogg和Dubé三位医师提出的一种由FLCN的致病变异引起的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8]。患病率尚不清楚,目前全球已有600多个家庭患有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纤维瘤、肾癌和两下肺囊肿或伴复发性气胸。成人发病,肺囊肿常较皮肤、肾癌早发。 BHD的临床表现是早期一般无症状,发生气胸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肺功能一般无影响;累及皮肤时可见皮肤纤维瘤,多见于鼻、脸颊、颈部;累及肾脏时,可有血尿等。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薄壁囊肿,大小不一致,伴或不伴气胸(单侧或双侧,复发性),以下肺为主,与胸膜下或与叶间裂有关。常需与LAM、PLCH或LIP鉴别,但囊肿较LAM、PLCH或LIP大,且肺功能无明显异常,可作为鉴别。治疗无特殊,主要是监测肺功能,预防气胸的发生或复发。手术治疗是气胸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