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杼声里织乡情

 zzm1008图书馆 2019-07-12
2017-08-03

纺车一线牵游子,

布机万缕织乡情。

犹劝祖母不知歇,

耳畔常传机杼鸣。


自幼穿着老粗布长大,听惯了纺车和织机的响声。家乡老屋里,纺车与织机的棉线便一直美丽着我思乡的情感,也成了自己牵挂老家的乡恋。


现在,记得这两样老物件的人不多了,印象深刻的,多半是60后以前那些过过苦日子的人。

那时,爷爷是十里八乡的木匠把式,用老宅上的两棵老枣树,亲手给奶奶打了一架纺车,一架织布机,就放在堂屋西间里。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是摆设,却占居了并不宽敞的一整间屋子。


据爷爷讲,奶奶看着这两件新家什,像见到宝贝似的围着摸来摸去,抚摸了好几遍,脸上流露着心满意足的笑容,压根没想受累的是自己。那天,奶奶为爷爷做了盘蒜泥拌水煮鸡蛋,改善了一下。


此后,一年到头,从早到晩,奶奶的时间多半是在纺车前或织机上渡过的。因为全家老少十几囗子人的铺盖、穿着都要靠奶奶的辛劳来完成。奶奶是纺棉、织布、裁衣、纳鞋的好手。记得村里很多人家都找奶奶要布样、鞋样,奶奶是针线活的明白人,很受村里人尊重。


每每想起这些事,仿佛就能听到奶奶的纺车声和织机响,眼前模糊地显现奶奶通宵纺织的动静,一幕幕消失的岁月历历如昨,是那般的平和温暖,是那般的亲切动听!

其实,老家的纺车和织布机,早已老旧不堪,瘫在老家的老屋里许多年,怕是再也没有人能够拾掇起来了。


记得小时候起夜,常常听到奶奶纺线的声音,或者织布的动静,抑或是透过那低暗的煤油灯光,看到奶奶纳鞋底的背影。因为那时还小,小到没上小学的年龄,对老祖母的操劳和辛苦无动于衷。有时半夜醒来,看一眼老人家的背影,自己翻个身又进入了梦乡。


奶奶过世二十年,老屋里的纺车和织机再没人用过。每逢回老家祭祖,还能开门看上两眼。纺车和织机早已落满灰尘,就像祖母的生活,早已尘埃落定,内心也便生发一种酸楚,直达心灵记忆的深处,让人瘫坐在地上,久久、久久......不忍离去。

有时,去老家看看,又不忍看那纺车和织机,不肯触碰记忆深处的那根心弦。


有时,傻傻地站在屋里,任目光一味的茫然,偶尔发现爷爷的镰刀钉在泥巴墙的墙缝,刀与墙缝的结合处,张着的蜘蛛网就像瞪着的一只大眼睛,呆望着相依为命的纺车和织机,遭受着同样的落漠和失意。


当穿堂风抚过面颊,惊醒回乡的游子,开始感叹奶奶盘腿席地纺线与爷爷田间猫腰收割庄稼的过程,已走进属于她们的历史。然,历史并没有说些什么,仼后人洒下一把辛酸泪,继而后悔没把爷爷奶奶接到城里住几年,悔恨自己白跟老人家在乡下生活了几年。

睹物思人,不由得开始感念祖辈的辛劳与恩情。奶奶经年累月的纺线织布,一丝一线纺织着一家老小的苦日子,纺织出四世同堂的新生活,那分明是抽取居家操劳的心血和汗水,抽掉的是忘我顾家的生命线,换回来后人裹衣饱腹的光鲜和一个家族的成长。余音犹在,那夜半织布声,该是多么动听的生活和音,恰似走向美好未来的明快节奏!


如今,想起纺车与织机,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乡愁,什么叫终生难已解开的思乡情结。决意与家人商量,来年春天,回乡翻修老屋,给后人保留下纺车和织布机,保护好安顿游子心灵的家园。

过去,常说爱老家,总也说不上爱些啥。眼下,说起爱老家,更爱老屋里的纺车和织机。由此,懂得了乡恋,就是这么具体,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是对老家的记忆与挂怀,是对老辈人吃苦耐劳的感念和亲近,也是留给后人的乡愁故事与文化传承!


现在的老家,早已物事人非。唯愿小一辈的人,也能认识纺车和织机,认识那条令人心酸不已而又无以忘怀的回乡路!

摄影/随笔 镜衣单

2017年8月3日中午即笔


作品被推荐为《热点. 早茶》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