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整10年,才找到高血压的真正病因……

 耘禾 2019-07-13


怎么都治不好的难治性高血压,居然“无意”中解决了?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4岁,于2006年因发现血压升高首次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院就诊。该患者发现高血压多年(具体时间不详),无不适主诉。

  • 既往史:曾于41年前因右肾积水和右侧肾盂肾炎行右肾切除术,有碘造影剂过敏史。当时正在口服阿替洛尔及马尼地平治疗。近期行B超检查时发现左侧肾动脉50%狭窄。

  • 查体:入院时血压211/87 mmHg,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喷射样杂音,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 辅助检查: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血钾3.6 mmol/L,尿白蛋白肌酐比325 mg/g,24小时尿儿茶酚胺定量未见异常,24小时动态血压提示收缩压持续偏高,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轻度向心性肥大。

患者目前是否能够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难治性高血压指同时使用3种降压药(必须包括利尿剂在内)及有效的生活习惯控制后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患者。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指南相对宽泛,不要求生活习惯控制,此外,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降压药血压能够控制的情况也可包含在内。

该患者目前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两种药物,故尚不能诊断为难治性高血压

so,该患者的诊断到底是什么呢?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有惊喜!

诊断:动静脉瘘

治疗:利尿剂


我们来逐一分析:

  • A: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考虑容量负荷升高引起高血压可能性大,加用利尿剂是合理的。

  • B:ACEI/ARB也是一线降压药,患者血压升高非常明显,联用ACEI/ARB也应考虑。但患者系右肾切除术后,左肾动脉50%狭窄,应警惕使用ACEI/ARB后肾血流量下降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高钾血症的可能性。故在使用ACEI/ARB之前应行卡托普利负荷下的肾图检查,排除该类药物对肾功能的不良影响。

  • C:一般认为肾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或存在狭窄远端血管扩张时才会对血压造成影响,该患者左肾动脉狭窄程度轻,无远端扩张,并且有碘造影剂过敏病史,因此暂不考虑行肾动脉造影剂支架术。

  • D:患者血钾正常低值,应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但患者已服用阿替洛尔,对肾素、醛固酮分泌有影响,若考虑继续检查,应停用当前降压药,改为α受体阻滞剂或联用CCB进行治疗。

                   原来,
竟是因为40年前的手术……

考虑到患者当时血压较高,停药后反跳的可能性大,故该患者的主治医师并未进一步检查肾素、醛固酮水平及相关激发试验。为其增加了雷米普利5 mg,患者血压可降至正常水平,多次复查肾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为明确其肾动脉狭窄情况,该医生为患者安排了MRA检查。

由于血压控制良好,患者直至3年后,也就是2009年才进行了下一次复诊,患者自述已于外院行MRA检查,但并未提供报告或影响。复查肾动脉超声提示左肾动脉狭窄程度并未进展。其后2年时间,患者未返院复诊。

直至2011年,患者因血压再次升高再次入院。再次行肾动脉超声,提示左肾动脉狭窄,但同时发现右肾动脉存在动静脉瘘。在为患者安排又一次的MRA检查后,患者又有5年的时间未复诊。

至2016年患者再次就诊时,血压仍明显升高(216/78 mmHg),而且同时服用阿替洛尔、乐卡地平、氢氯噻嗪、阿米洛利、缬沙坦进行治疗。

此时医生终于看到了患者5年前的MRA影像(图1),结果显示右肾动脉残端直径7 mm,与下腔静脉形成动静脉瘘,其间可见多发血管扩张,最大扩张直径40 mm。

该动静脉瘘的成因与其肾切除术相关,40余年前的肾切除后,肾动脉和肾静脉残端被同时结扎,结果形成动静脉瘘。血管外科会诊后,考虑该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动静脉瘘存在破裂风险。

图1 MRA结果:右肾动脉残端直径7 mm(黑色箭头),与下腔静脉(黑色三角)形成动静脉瘘,其间可见多发血管扩张(白色箭头),最大处40 mm。肾动脉开口远端主动脉呈漏斗样狭窄。

 
    动静脉瘘?!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么,下一步治疗应如何进行?

  • A:手术结扎动静脉瘘

  • B:介入封堵动静脉瘘

  • C:保守治疗,进一步调整降压治疗方案

  1. 患者收缩压过高,手术治疗存在很高风险,该选项应非常慎重。

  2. 介入治疗风险相对较低,但患者有碘造影剂过敏史,且此后进行的CTA检查提示患者确实对碘造影剂过敏,使用激素和扑尔敏治疗后方能缓解,介入治疗的造影剂用量远高于CTA检查,该选项也应非常慎重。

  3. 患者就诊积极性差,极有可能存在服药依从性不良的情况,应考虑收住院改善服药依从性,调整降压治疗方案。但该情况下有可能出现治疗期间动静脉瘘破裂死亡的风险。

权衡利弊后,该患者主治医师决定采取介入治疗封堵动静脉瘘,鉴于该患者的碘造影剂过敏史,本次治疗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气体造影剂,与右肾动脉残端置入封堵装置(图2及视频1,2)。

图2 右肾动脉动静脉瘘治疗效果:A.封堵器置入前,可见肾动脉(黑色箭头)和扩张的动静脉瘘(白色箭头);B.封堵器置入后,可见肾动脉残端(黑色箭头)和封堵装置(白色箭头),动静脉瘘消失。

视频1

视频2

动静脉瘘封堵后,患者血压迅速从165/80 mmHg下降至120/75 mmHg,术后多次随访提示,即使停用大多数降压药,仅使用乐卡地平和缬沙坦维持,患者血压仍可控制在120/70 mmHg左右。

动静脉瘘的修复手术无意中解决了难治性高血压的问题。

 
这么多年没治好的高血压, 
咋就在“无意”中解决了?

可能存在以下几种解释:①该动静脉瘘分流量巨大,长期分流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和左室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②同样是因为动静脉瘘分流量巨大,造成右肾动脉窃血,左肾动脉相对供血不足,加上左肾动脉的轻度狭窄,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减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造成血压升高。

对于本例患者,这两种解释均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其他情况下的动静脉瘘是否存在同样的引起血压升高的现象?答案是否定的。动物实验提示,新建立的动静脉瘘由于存在血液分流,更多情况下引起的情况是短期之内动脉血压的下降。

基于这一发现,甚至有一项ROX Coupler研究在髂动脉和髂静脉之间建立动静脉瘘,以期达到降压效果,该研究1年期的随访显示,收缩压可降低25.1±23.3 mmHg。但是,本例患者的动静脉瘘至少存在了5年时间,因此动静脉瘘对血压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通过这个漫长而离奇的病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对高血压患者应尽力排查其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尤其是血压升高非常显著且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时,更应注意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 对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妨考虑采用二氧化碳进行气体造影。

  • 动静脉瘘对于血压的影响至今仍不明确,即便人工动静脉瘘在短期内降低血压得到证实,但其长期的影响仍不明确。

参考文献:

[1]Maiolino et al. Drug-Resistant Hypertension an Intriguing Case. Hypertension. 2019;73:920-925.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8.12068.

[2]Lobo et al. Central Iliac Arteriovenous Anastomosis for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One-Year Results From the ROX CONTROL HTN Trial. Hypertension. 2017 Dec;70(6):1099-1105.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7.10142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武德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