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料证实: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汉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后人曰《出师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么,躬耕地在哪里呢? 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4个问题: (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于南阳”的? (2)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时间 (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 (4)南阳郡、宛城、邓县、南郡、襄阳县、襄阳郡、隆中的关系。 二、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 (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 (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 三、躬耕“南阳”还是“襄阳”? 1、首先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在“南阳”。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襄阳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汉江以南的“号曰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说:隆中属邓县)。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对大汉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个笑话:(1)208年时,汉献帝还在位(2)据《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承认襄阳郡。 4、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困于南阳”,必“南阳”是宛(河南南阳),197年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实际上,“南阳”是“伏牛山南、汉江北”这一范围的描述,宛即碗,也是这一范围地形(南阳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阳即宛。今南阳市和宛城区均简称“宛”。东汉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是家乡,又是南都,所以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诸葛亮来汉时全国第二大都市南阳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说说“隆中”的问题: (1)诸葛亮死后70年,《蜀记》出现“隆中”,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且刘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砖瓦房),不是诸葛亮说的“草庐(茅草屋)”。 (2)习凿齿言“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问:号曰为隆中是什么意思?这里说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吗?那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说是躬耕地?再者邓县真能管住这个号曰隆中吗?另外,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说的好好的,隆中属襄阳,习凿齿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阳),不可能在南阳郡邓县(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汉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属于邓县管辖,真是开玩笑——邓县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 最后,还是请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