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教授:孩子调皮父母要不要打,最好的方式很多父母都不知!

 皓哥儿 2019-07-17

但是你要用暴力的方式,他往往不呼应。所以,我觉得还是无言自威就是越是到那种比较冲突剑拔弩张的时候,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给他一种感觉就是父母有威严,但是,很克制。他以后他就明白了,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也不会暴力,对别人,他也会克制!

“因为有爱,每句话你要好好说。”

一位经常吼孩子的母亲,在接受完一个小小的测试之后,发自内心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个测试,模拟了女儿在焦急等待自己母亲的情景。

女儿不知情,还以为妈妈马上就到了,可是再三等候都不见妈妈的踪影。

于是,她三番五次地打电话给妈妈,询问她到哪里了。

就在幕后看着女儿反应的妈妈,假装用不耐烦的语气吼女儿,让她再等等。

听到妈妈的话,女儿默默低下了头,没多久就暗自哭泣了起来。

这位妈妈都没想到,平时坚强的孩子,竟然哭得这么伤心。

这位母亲参加完测试后说:

“我没想到她这么快就落寞,情绪跌到谷底然后掉眼泪。”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对她说,再等我一下下,我两分钟后就到。”

是啊,你的语气不仅让孩子此时此刻心情低落,还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最后,甚至会怀疑你是否爱他。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收获更多的爱,不至于落寞流泪呢?

和孩子讲话的时候,试着放低声音,好好说话就可以了。

一直不赞同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打是亲骂是爱”。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只有不吝最大的耐心,把声音放低,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让亲子间的纽带更坚固。

低声教育,是你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1

低声教育

可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的家长会说:“我一吼孩子就不说话了,也会按我说的做,我为啥要费那么大的劲儿去和她聊天?”

是的,吼孩子确实可以获得片刻的安静,但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

表面看来,他只是不说话,被吓到,你以为可以很快恢复。

实际上,孩子此时承受的,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害。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之前逛论坛的时候,看到一位妈妈分享自己孩子被吼叫吓到的经历:

本来健康的宝宝,被吼之后的应激反应实在让人痛心。

虽说孩子可能很快就不会一听到别人大声说话就哭,但这件事带给他的心理阴影很难很快散去。

可以说,吼叫孩子,是最伤害孩子的一种做法。

它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对亲近的人慢慢失去信任,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孩子在被吼之后,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如上面被吓到孩子一样的应激反应。

以孩子健康换来的听话,这代价实在是太大,因一时的冲动吓到了孩子,这个责任,当父母的也承担不起。

所以,作为孩子的守护者,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保护孩子不受高分贝的侵袭。

通过低声教育,孩子可以专注于做错的事情本身,不会因为害怕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在低声的环境中交流,孩子也更容易听进去你说的话。

这样做既保证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充分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

低声教育

是建立孩子是非观的关键一步

综艺《家政女皇》有一期就是讲父母应该“戒吼”的问题。

这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博士罗静。

她针对家长经常吼孩子这一现象做出的分析,我觉得特别值得大家参考:

吼其实是一种语言暴力,你这是在教会孩子,我声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后长大了,他也会模仿,他也会学习。

如果我们总是吼孩子,时间长了,他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对待别人。

除了会和你对着喊之外,孩子被吼久了会越来越不“听话”。

这是因为孩子已经把家长的吼叫作为判断自己行为对错的依据。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不愿意做作业,你每一次都靠吼逼着他去写。

如果哪一天你没有吼他,会发生什么?

他就会觉得,今天妈妈没有吼我,是不是我就可以不写作业了?

慢慢的,孩子会丧失自我的是非判断能力,会认为家长不吼,自己就没做错。

久而久之,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吼叫是最没有效果的一种方式。

所以,想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父母学会低声教育十分必要。

只有控制自己的音量,才能让孩子明白你对事不对人。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孩子温和的反馈,孩子才会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3

用平静的语气教育孩子

孩子会更听你的话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超限效应”。

这个理论认为,当父母多次对一件事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的心情会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反感讨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前,不妨让自己先冷静一下,换个方式说话,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妈妈的改变,证实了这样做的正确性。

视频中的母亲芭芭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挣扎。她实在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声音小一些,如何改变说话方式,不对孩子大吼大叫。

于是,她就去请教了专业的育儿师,育儿师给她提了这样一个建议:

她让芭芭拉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着急吼孩子。

先把要吼孩子的话做一个加工。用平和的语气,说出:“不,停下来,不要这样做。”

结果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训练,孩子从原来不愿意理她,变得开始睁大眼睛听她讲话;从原来和她对着大喊大叫,变得开始与她一起低声交流。

芭芭拉感觉,这样和孩子交流真的顺畅多了。孩子不再哭着跑开,母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面对孩子的错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亲林大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们点赞。

林妙妙因为虚荣心,嫌弃自己父亲的职业,还逼自己的父亲换工作。

面对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为,林大为非但没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静下来再与她推心置腹,讲述自己的苦衷。

最后,本来完全想不开的林妙妙放下了对父亲的成见,理解了父亲选择葬礼主持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为了这个家。

这就是低声教育的魔力,它可以成功化解一触即发的家庭矛盾。

如果林大为恼羞成怒,上来就吼孩子,林妙妙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选择这份工作。

所以,在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先给自己一小段缓冲的时间,确保自己张嘴第一句不是吼叫,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正能量竟然这么容易就能获得。

4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家庭越和谐

低声教育不仅仅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还能有效改善亲子间的关系。

成为家庭的粘合剂,让你和孩子都能收获满满的爱。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曾指出: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在这个沟通氛围中,受益者无疑是亲子双方。

父母放低声音,孩子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想都不想直接怼。

与此同时,孩子就可以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把情绪放在与父母争辩上,更多反思自己的问题,逐渐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比孩子成长路上收到的其他礼物,低声教育的分量无疑要重得多。

孩子自己接受到这样的教育,以后就能举一反三,不仅对父母亲人心怀感恩,懂分寸有礼貌;对待朋友也能温良谦和,以后的路也会走得更加顺利。

我准备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了,你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