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表了《物种起源》以后,达尔文将他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对植物的观察和研究之中,出版了一系列科学著作,使之成为自然选择进化论的论据和补充说明。正如王康所言,了解植物正是了解人类自己,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撰文 | 何安安 今年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诞辰210周年,同时也是他的《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一直以来,人们对达尔文的印象都停留在他最为著名的自然选择进化理论,却鲜少将他与植物联系在一起。 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达尔文曾经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坐“小猎犬号”( the Beagle)环球旅行。在这次航行中,达尔文随身带了几只鸟,而为了喂养这些鸟,达尔文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这次航行的结果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让他立志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的严肃科学家。但同样是这次航行,让他注意到植物的向光性,由此促成了他晚年在创建进化论以后一系列研究向光性问题的实验。 事实上,在推出《物种起源》以后,已经上了年纪的达尔文还至少有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而他将自己的主要经历都花在了植物学的研究之上,写下了《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食虫植物》、《兰科植物的受精》、《植物的运动本领》、《同种植物的不同花型》、《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等一系列著作。 达尔文本人认为,他“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正是他的科学著作。自1842年起,达尔文搬到伦敦东南肯特郡乡村的一处安静的住所,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年,搭建温室花房,种植并研究食虫植物、攀援植物、兰科植物等,并乐此不疲。正如他所言:“我认为在我的科学生命中,没有什么比弄清楚这些植物的结构的意义更让我感到满足了。” 达尔文位于肯特郡乡村的唐恩宅(DownHouse) 人们往往习惯用动物举例来理解进化论,站在植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了解生物的进化?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要吃植物,喝植物,对植物的了解又有多少?人类在驯化植物的过程中,究竟是让植物进化了还是退化了?近日,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王康做客北大博雅讲坛,就“生活中的进化论——植物的智慧,达尔文的思想”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植物,以及植物的自然选择进化论。 近日,王康做客北大博雅讲坛, 讲述“生活中的进化论——植物的智慧,达尔文的思想” 安也摄于彼岸书店 生活当中,我们每天要食用植物,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粮食。但是作为粮食的水稻从哪儿来?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培育水稻?我们吃掉的水果,是不是给人类吃的?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和人类有哪些关系?为什么植物会长成这些样子?人类在驯化植物的过程中,究竟是让植物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王康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讲起,他提到人类培养了许多植物,为了食用,人类驯化改变了植物,但在每天食用植物的同时,人类是否会被植物所改变呢?“人类是全身心依赖植物的。”王康表示,即便人类只食用肉类,和植物的关系依然密切。受到人类活动的频繁影响,我们依赖的植物,很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从这一点来讲,了解植物正是了解人类自己,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我们今天的食用植物影响巨大,我们现在常见的辣椒、番茄、土豆、红薯、向日葵等植物都来自于遥远的美洲。王康用这样的案例告诉大家,我们对自己每天看到,每天吃到,甚至每天摸到的植物并没有那么了解,比如很多人都会唱《鲁冰花》,却不知道鲁冰花也叫羽扇豆,是一种距离我们生活非常近的植物。 王康说,目前真正和人类相关的高等植物在全球范围大约有三十多万种,其中中国有三万多种,但我们依然不了解植物。在人类历史上,植物的起源曾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教派,甚至发生了一些残忍的事情。在早期学说中,创造论成为主导,这其中有一次创造论和连续创造论,比如《圣经》之中提到上帝第三天创造了植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类。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兼牧师约翰·莱特福特,还根据旧约记载推测出上帝创造地球和造人的准确时间,是公元前3929年。 但达尔文的出现,推翻了这一切。达尔文最为著名的一本书就是《物种起源》,这之后他还撰写了许多科学论著进行补充和说明,由他提出的进化论观点与当时的教会产生了激烈冲突,幸运的是达尔文并没有因此受到人身攻击,并且能够完成自己的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一门学科的开始,就是生物进化学,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或者生物学家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 Darwin) 达尔文出版了一系列和植物有关的书,这些书都成为了《物种起源》的补充论据,书中的许多实验在今天依然非常经典,“在那个时代,达尔文用非常简单的设备或者非常简单的推理过程,试验出很多有意思的理论。”王康提到,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一书中,讲到达尔文在植物上做标记,然后每天观察,并在玻璃板上描绘点和曲线以形成植物的运动轨迹,从中揭示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植物的根为什么向地?枝条为什么向上?攀援植物为什么碰到物体会主动缠绕,这些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现象?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向日葵转头的问题。而在《兰科植物的受精》一书中,可以了解到兰花的狡猾。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达尔文系列科学著作(部分) 我们国家在世界园林植物方面贡献巨大 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有物质基础,这个基础来自于生物本身基因突变、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这种突变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这正是王康讲到的达尔文进化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条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进化并非创新,而更多的是更新,是不停地修修补补,甚至在进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停滞、迂回或者倒退,“世界上被停下来的进化非常多,让我们人类感到难以解释。其实创新不一定是好事,对于植物、动物来说更是如此。” 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过程,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在变异发生的过程中,会因为时间经由自然对它进行选择,当基因变异适应这种选择的时候,就会被放大和保留下来,而这正是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理论的体现。王康表示,隔离让我们的方言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同样因为板块运动带来的地貌上的隔离,使我们国家变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植物方面贡献巨大,“在被隔离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物种。以杜鹃花为例,目前中国有近六十个品种。”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西方的植物猎人(到处寻找珍稀植物,将珍稀植物引嫁到异域他乡,促成植物的变迁的探险者)来到中国采集植物,这些植物被搬运到西方以后,形成了巨大的园艺产业。 被称为“杜鹃花之王”的植物猎人乔治·福雷斯特 在植物进化的过程中,温度和光照都是极为重要的条件。雪莲是武侠小说《雪山飞狐》被提及的非常有名的高原植物,除此之外,还有雪兔子,这些植物生活在海拔4200米到5000米的高度,为了适应高原地区,它们的叶片变成透明状,可以形成温室状态,给昆虫提供了场所,以便昆虫可以协助它们完成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传粉,而这正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互惠互利。 雪莲,为菊科、风毛菊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磺砾石滩中 仙人掌为什么要长刺?在1960年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给出的解释是为了适应干旱,需要把身上的叶片变成刺,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这个答案一直被抄袭使用到今天,问题还是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王康说,把这个问题放在自然选择进化的角度就会迎刃而解:在沙漠中,动物会选择吃掉那些不带刺的仙人掌,等到不带刺的仙人掌经过自然选择消亡以后,又开始吃掉刺少的仙人掌。因为刺少的会被淘汰,经过一次次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仙人掌就有很多刺。可见刺的多少与动物的采食有很大关系。而在高海拔地区,因为动物很少,仙人掌的刺没有那么重要,比如来自玻利维亚很多高原地区的仙人掌,它的毛就很多。王莲的进化也是如此,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王莲的叶片越来越大,但叶片的长大会让它成为鱼的食物,当鱼给它的压力变大以后,王莲叶片的背面长满了刺。 植物的消退状况比动物更加严峻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之间还有更加剧烈的冲突,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智利南洋杉。王康谈到科普书上经常将蕨类植物和恐龙联系在一起,说蕨类植物是恐龙的食物。但现代化石证据却显示,南洋杉植物和很多裸子植物才是重要的恐龙食物。恐龙的食量很大,给南洋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南洋杉的反弹也更加剧烈,被迫全身上下都长满了刺,叶片也极为坚硬。“西方人在第一次发现它的时候,给它起名叫‘猴迷树’,因为猴子站在它下面也会一筹莫展,猴子也爬不上去,它浑身都是刺。”王康说这正是植物中非常典型的应对自然选择的一种做法,依靠“自身武装”。 智利南洋杉曾经是恐龙的食物 长颈鹿脖子的变长过程是动物学家经常引用的案例,但其实站在植物学的角度,这同样是植物界当中的典型案例。因为长颈鹿这样动物的啃咬,驼刺合欢不仅长出刺来,在遭受啃咬时,植物身上还会产生应激反应,叶片会分泌出苦涩的单宁,长颈鹿越吃越苦,不得不吃几口就换一棵树吃。显然,这正是生物界当中,动植物互相产生压力,进而产生的变化。 如果阅读达尔文的著作,不难发现,进化论当中其实不光有动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的尔虞我诈,也有很友好的友谊关系,比如蜜蜂帮助植物传粉,鸟类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等。王康特别强调,虽然说自然选择控制了植物进化的方向,但如果放在整个地球层面,其实是没有方向的,不管如何进化,都必须要适应环境,也就是说,这种进化的方向是受大陆板块运动控制的,而隔离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 达尔文解释了地球上会有如此之多的植物和动物存在的原因,这一切跟进化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有着重要关系。但随着人类人口的不断扩张,生活范围的不断加大,人类对自然界的侵扰也更加剧烈,以至于很多物种都在迅速消退。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动物的消退已经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刻,但事实上,植物的消退状况比动物更加严峻。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所属保护监测中心估计,全世界有50000至60000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威胁,即约每五种植物中就有一种植物的生存遭受威胁。而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种处于受威胁或濒临灭绝的境地。 “植物园是植物的诺亚方舟。保护植物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植物?因为植物与我们的生存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不断发现植物对人类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植物的迅速消退依然难以遏制,以野生状态只剩下五棵的百山祖冷杉为例,王康坦言尽管科学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繁殖和保护,但这种植物已经很难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如果你不成为植物工作者的话,有很多植物你再也看不到它了。” 目前百山祖冷杉在自然分布区仅存林木五株 其中一株衰弱,一株生长不良 作者 | 何安安 编辑 | 崔健豪 校对 | 薛京宁 |
|
来自: 昵称6411453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