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这与玉器早期作为祭祀用礼器有关。目前中国最早考古发现的玉器士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距今8000年的历史。其实远古时代,“美石为玉”,玉石作为礼器恐怕在人类开始自然崇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 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 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曾经讲过的三个文化区域——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海河、辽河流域,都出现了大量各具特色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如黄河流域下游的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钺等;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几何形玉器等。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代是重叠的,如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包括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其遗址、遗迹、遗物测定的年代区间与史书上记载的夏代的年代区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相吻合,因此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进入“家天下”的夏代,玉礼器自然已经堂而皇之地登上历史舞台。商代,祭祀已经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体系,甲骨卜辞记载,殷人以玉和牺牲为祭品,祭祀先公、先王和自然神明,禳除灾殃,祈求福祉。到了周代,祭祀系统更加完备。《周礼》记载有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制度,并针对天地人神有不同的祭祀用玉器组合方式。至此,玉礼器达到了系统化、程式化的阶段,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所谓玉之六器。 玉璧 《尔雅·释器》中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文献记载,玉璧可用作祭祀苍天、山川、林泽,同时也用于表现等级身份、佩戴装饰和辟邪殓葬等,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都有使用。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上游的齐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玉璧大量出现。其中良渚文化玉璧大多造型简单,厚薄不一,常见表面的弧形切割痕迹和中间圆孔对钻台阶痕。玉璧大多素而无纹饰,少数阴刻有鸟纹饰。齐家文化玉璧颜色丰富,青黄、黄褐、清灰等颜色夹杂共存,这与当时当地玉质特点有关。一般体量比较大,玉璧表面光素无纹饰,形制也比较多,有圆形、椭圆形、方圆形等,细看边缘有磨制的小平面。大汶口玉璧比较特殊,有单孔、双连、四连等,少见标准正圆形,钻孔常偏离中心,且内孔和边缘处偏薄。体量比较小,可能是礼仪、宗教的装饰品。 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文化玉璧 良渚文化玉璧鸟形徽章图案 商代玉璧多表面光素,少数阴刻有同心圆纹饰。部分玉璧中孔边缘凸起,称为“有领璧”。西周时期的玉璧出土较多,早期光素无纹饰,常见片切开料的截口,中孔多为单面钻。到了中晚期,璧面开始装饰图案,谷纹、蒲纹、龙纹、凤纹、云纹等。 商代妇好墓有领弦纹玉璧 商代妇好墓有领弦纹玉璧 西周双虎纹玉璧 西周凤纹玉璧 汉代谷纹玉璧 汉代蒲纹玉璧 汉代蒲纹玉璧 玉琮 《白虎通义》中讲“圆中,牙身,外方曰琮”。琮是内圆外方、中贯通圆孔的玉器,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与商周时期。 良渚玉琮最为知名,表面多磨制出等距的四组凸面,装饰阴刻抽象的神人纹、兽面纹、飞鸟纹等。一类形制较矮,孔较大,类似圆镯子;一类体量较大,高低不一,目前最多可见15节者,高30多厘米。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 其他出土玉琮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还有黄河中上游的齐家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岭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等。齐家文化玉琮也是四组凸面,但是除了凹槽外光素无纹饰。龙山文化玉琮有的琢有兽面纹饰,单纹饰相对简单。石峡文化玉琮与良渚文化玉琮相似度比较高,也可见高、矮两类,形制、工艺、纹饰等方面也十分相似,而玉料则为当地的地方玉料,石性比较大。从中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各类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存在的,而且互相有着比较深入的影响。 齐家文化玉琮 龙山文化兽面玉琮 石峡文化玉琮 商代开始,玉琮表面纹饰开始发生变化,简单阴刻纹饰,可见矮圆如镯、四凸面装饰有蝉纹和弦纹者。西周时期玉琮多为高低不同的方柱体,中心圆孔比较大,比较线条硬朗,光素无纹饰,少量有鸟纹者。西周以后,玉琮逐渐衰落,很多高等级墓葬也不再出现玉琮。 商代玉琮 西周玉琮 西周玉琮 玉圭 玉圭是条片形且有三角形尖首的玉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大多素面,少数装饰有兽面、鹰或人面纹,龙山文化出土的玉圭最为精美。 夏代玉圭与龙山文化的非常相似,具有传承关系。上端多平首,下部有一到两个孔,表面光素或有数道弦纹,极少数在弦纹之间夹杂几何纹饰。商代玉圭,上端较薄,或平直、或弧圆,下部近底端有孔,表面装饰有弦纹或云纹。西周玉圭有平首、尖首两种。尖首圭出现的比较晚,这种形制称为后世玉圭的唯一形制,一直延续到清代。 龙山文化玉圭 夏代玉圭 玉璋 《说文》中讲“半圭为璋。”《周礼》中记载了众多玉璋品种,大璋、小璋、边璋、牙璋等等,功能用途各部相同。简而言之,璋是类似丫形玉器,有斜首、弧首等形制,两侧雕琢出齿状者为牙璋。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牙璋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的黄河流域,夏商时期逐渐扩散到其他区域,主要用作祭祀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较多玉璋,而且以牙璋最具特色。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现大量玉璋,它们一般体长而扁薄,顶端弧刃或开有大小不一的口,形成两个突出的尖端,有的在角上装饰着鸟纹。器身与柄之间装饰着阴刻平行线,两侧有齿状,柄中有一穿孔。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玉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玉璋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玉璋 三星堆玉璋 三星堆玉璋 目前可知的西周玉璋出土数量比较少,特别是大型玉璋,尚未发现一例。 玉琥 玉琥,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多。有人认为玉琥就是虎形玉器,是玉组佩的组成部件。而玉琥,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已有虎形图案,商周时期,如妇好墓、西周墓葬等都有玉质虎形器出土。清代学者孔广森认为“琥做虎形,疑未必然。六玉之名,半圭为璋,半璧为璜,琥当为半琮耳。”玉琥为何物,何形、何纹,恐怕还需要后续考古发现来正其名。 商代玉琥 商代玉琥 春秋时期虎形玉佩 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玉器。《说文》中讲“璜者,半璧也。”而考古实践中,大多数玉璜仅为璧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极少数可以达到二分之一。早期玉璜一般为单件,后逐渐称为玉组佩的部件,玉璜形制一直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清代。 最早的玉璜出现在龙山文化,是作为礼仪功能的佩玉。商代玉璜呈扇面形或半圆形,两端有孔。此时出现了动物形玉璜,鱼形、龙形等。还有两端为龙首,器身装饰重环纹等纹饰者。西周时期,玉璜称为玉组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装饰有龙、凤、人等纹饰,两端开孔,佩戴时两端朝上。 西周玉璜 西周玉璜 西周玉璜 西周玉璜 西周玉组佩 春秋战国时期,玉璜仍然是玉组佩的重要构件,装饰作用大于礼仪功能。与西周玉璜最大的区别在于两端穿孔改为了中间穿孔,佩戴方向改为两端朝下。 春秋战国玉璜 春秋战国玉璜 春秋战国玉璜 春秋战国玉璜 祝藏友藏有所乐、藏有所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