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庄漫笔——齐物论(五五)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7-22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下面举一个例证,还是说明人们对生死的执迷。

丽姬是位美女,她本是执掌封地的官员之女。晋国的国君要迎娶她,起初她因为要离别双亲故土,担心一入宫门深似海,而哭的泪人一般。等到做了晋国的夫人,每日与君王同吃同宿,享用着珍馐美味,绫罗绸缎,这时便后悔当初哀伤哭泣。

那些大限已至、气命将终的人,可能也会懊悔自己之前向天帝神明祝告,祈求上苍延长寿禄,原来是多么的可笑。古人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不是神佛在掌控着我们的生死?实在来讲,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在决定,丝毫没有任何外力的因素。“命运”是什么?就是佛所讲的“业力”。众生因为无始无明,造作了无量的业习,造业就要受报,而我们就是在迷惑颠倒当中,经历生命的轮回。这并不是宗教里面所谓“原罪”,不是由上帝施降的惩罚,而是众生自作自受。对于业力和轮回没有觉悟,那么人就是在被“命”所运,完全做不了自己的主。明白了这个道理,深信因果,能够再不造新殃,我们就可以“运命”。

圣人和凡夫就区别在这一念是觉还是迷。为什么修行人、念佛人,可以坐脱立亡,豁达于生死,来去自在?因为他把生死这桩事看破了,不执着在生上,就是不求生、不贪生,悬崖撒手,直下承当。孔子曾经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是他在面临险境时,从容自若的精神力量。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人就容易随俗浮沉,根本是坐以待毙。晚年的孔子常常研读《周易》,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圣人这一生所追求的,是无过,是将业力化为愿力,正己而成人,自觉而觉他。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想要在迷惑执着中,沉沦于无尽的烦恼?还是要悬崖勒马、壮士断腕,勇于改过,把人生活出应有的美好与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