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yh18 2019-07-23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说起哲学,我想大多数人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可能有些人会知道,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知道柏拉图,也会知道叔本华,但是对于哲学深刻的理念,以及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将跟随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的抵触,在《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去了解哲学家们的生平观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评价,也更是去了解哲学的历史与理解哲学的意义。

哲学至于我们普通人,刚才我说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陌生是在于我们并不真的了解哲学的存在,哲学的历史和发展,熟悉的是在我们中学都已经学过的政治课本当中,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然后哲学实际上包含了五项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在这本书的导言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哲学接受的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任务,要处理尚未如科学班有章可循的问题。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书的开头便向我们阐明了哲学的意义、哲学存在的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有这样的基石更便于我们阅读古今哲学家们生平及其思想,能够带着这样的 问题去思考,就是哲学是怎样发展至今的?哲学家们令我佩服的就是,他们的观点是时而犀利而尖锐,直戳时代的痛处和人类的根源问题,时而又是温和而宽容,它包容世界的多样和当下的失意,这两种看似矛盾状态的并存,便是哲学,对目的的批判和协调,也就是哲学。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觉得能够得以徜徉在哲学的海洋里,而又不感到艰涩难懂,反而能够了解到哲学的历史与发展,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们不同的思想当中,察觉到哲学发展的道路。这本书的作者为,而威尔杜兰特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有关哲学的故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这本书以他为开篇,就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开始关注人的心灵,苏格拉底对人心灵的看法与求索,所以衍生出来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代的哲学家。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之死造就不朽,但是苏格拉底究竟是为何而被民主的雅典处死呢?

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不朽。苏格拉底拥有坚定的信仰,充满热情与热忱的思考,他对事物所持有的怀疑态度,对问题不断的追问,对美德的追求,对智慧的探寻,对人类心灵的关注,铸就了他对自我信仰的坚守,对世俗主流风向的探讨。他从容而坚定,雅典的法庭以一杯毒酒,将他处于死刑。送酒来的狱卒都忍不住替他抱不平,他的学生为他的死亡悲伤哭泣。然而当毒渐渐由脚到头蔓延,苏格拉底没有显现出丝毫的害怕与不安,有的却只是轻松与平静。他最优秀的弟子柏拉图目睹了恩师的死亡,他在记录中这样写道:世上第一位为哲学殉难之人,向世人宣告了自由思想的正当和必要,在国家面前维护着自身的价值,并拒绝像一群素来为他所不齿的人祈求怜悯。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叩开了哲学的大门,却也为柏拉图关上了在雅典继续生活的希望。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柏拉图这位哲学家,他自幼家境殷实,生活舒适,同时也朝气蓬勃。柏拉图也热爱竞技,那么苏格拉底他戳破传统教条思想的方式,就如同竞技一般的辩论,这让柏拉图敏感细腻的心被紧紧吸引着,于是他满怀热情地投入了,又在苏格拉底的教导之下,不再是只求胜利的纯粹的辩驳,而是能够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他也从此热烈的爱上了智慧和苏格拉底。所以我们可想而知,苏格拉底之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不仅失去了恩师,还失去了在家乡生活的机会。他同时也对雅典感到越发的失望,但是他并没有绝望,他要的是拯救这个国度,而不是纯粹的批判他。

柏拉图由此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当他再次返回雅典,他的脑海中已经在这20年来学到的进行哲学式综合并加强,有此便诞生了他最为著名的著作《理想国》。其中有关政治学的这部分又是最能够引起人注目,这也是时至今日仍然被批评家们常常提起,当然除了政治学,还有随之衍生的心理学及其解决方案。柏拉图的心理学认为,乌托邦要从全社会通过一层又一层的筛选,熬到最后的人,即哲学王才有资格统治一个国家。那么剩下的人呢?剩下的人要根据其从小就被察觉的天性在社会中各司其职。柏拉图的思想是很全面的,然而却忽视了全面之下的现实性以及个性,这个弊端在心理学问题解决方案的阐述里最为明显。

对于无神论者,或者是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将命运的各种安排,将我们无法往上爬的人生推给上帝的安排,所谓上帝的旨意实在是无法接受,甚至会觉得可笑。反而呢,又是说流干眼泪也无济于事,却能够激发起更大的逆反心理。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呢,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觉得匪夷所思,甚至他在伦理学上也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不是孩子的父母,所有的女人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母亲,父亲亦然。他低估的在长期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一夫一妻制,以及附着在其上的道德律令的事。他不仅低估了男人的野心,也低估了女人的母性本能。他忘记了废除家庭,也就动摇了道德培养的基础,切断了合作和共产是习惯的来源。而这些呢,又是理想国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础。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尽管柏拉图的乌托邦始终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但是我们却都不能够否认柏拉图这一思想理论的革命性。他为雅典的固有的民主带来的强有力的一击,他对这种美好愿景的描绘都是价值的。他自己也承认这种愿景的不可行,同时呢,又肯定的自己的思考。柏拉图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安详,他受人尊敬和爱戴,是在学生的婚礼上安详的离世的。

那么哲学走到柏拉图这一步,已经有了长远的进步。接下来是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他接过了恩师手中的接力棒,传承的哲学。而与柏拉图那些不太着实际的畅想者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是极其严谨又极其客观冷静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反对恩师柏拉图的理论。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出于对哲学的热爱,而反抗自己的恩师。那为了能够更加严谨的的事物下定义,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踏过逻辑的最后防线,在更加广阔的战场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展开了一场关于共象的争论。那么所谓的共象是什么呢?

对于共象这一概念的分歧,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了。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所秉持的这种精神,使得他的思想是严酷而不温柔,但也使得他看透了柏拉图学派在实在论的论调之下,无休无止的神秘主义搅蛮缠的根源。哲学到了亚里士多德这一部,由苏格拉底的关注人的心理,到柏拉图关注集体的灵魂,再到亚里士多德共性之下,对人的个性的关注,可以说一步一步地在往前更深地探寻着。而亚里士多德也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这一传送至今的著名理论,为后人开启了一条敢于质疑权威的挑战精神,这也正是他反对柏拉图理想国、乌托邦绝对共象的体现。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成果之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收获。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诸多理论,因为他严谨的科学性,会显得多少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在博物学,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都有所涉猎和研究,因此他有着对未经证实的假设和在哲学上批驳先人的倾向,有一种类似兄弟残杀的狂野。在亚里士多德的身上,我们感受不到柏拉图的那种改革的激情,他也更加欠缺柏拉图的五位创新,无尽幻想和无限宽容的品质,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冷静和批判式的思维,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益处和收获。

在亚里士多德的晚年,他一面致力于向亚历山大抗议除什卡利斯谜题,一方面又忙于在雅典人政治变故,眼前的他不是一位心肠冷硬的人,而是一位战士,一位在四面受敌的战场上誓死捍卫自己伟大事业的战士。这样的亚里士多德极富魅力。他不是一位老学究,而是一位有激情,有热忱,为了心中的事业可以去奉献一切的人。亚里士多德的逝世没有柏拉图那样的安详,而是在孤独中病死。这本书中是这样记录的,长达千年的黑暗笼罩了整个欧洲,全世界都在等待哲学的复兴。那么接下来时间就推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弗朗西斯培根出现了。他首先让我觉得非常敬佩的一点就在于,他不满意学院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决心将哲学引上一条更加具有成效的道理,但是他却有犹豫不决的将哲学转向了政治。那么,弗朗西斯培根的想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要有怎样的魄力,对自己有怎样清晰的认识和对国家的社会有着怎样的责任感,才能够有一项伟大的事业转向另一项伟大的事业?弗朗西斯培根目标明确,并且步伐坚定前进的形象就这样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事实上,培根一生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所研究的哲学成果是琐碎的,但是却是极富价值和意义。他留下的一部最美的文学作品《论说文集》还留下了一部《论真理》。这两部巨作分别承载了他对政治的热情和对哲学的热爱。《论说文集》在政治上提倡一种保守主义,认为君主制是政府的最佳形式。他哀悼长久的和平,消磨了人们心中的斗志。却又对如何避免革命提出了忠告。而在《论真理》这本书当中,他又得哲学里孜孜不倦地探求,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哲学如同情人的热爱和留恋。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之前我们说到了到亚里士多德去世,哲学的光芒变为黑暗笼罩,几乎熄灭,是弗朗西斯培根的出现,让哲学在欧洲这片大陆上再次燃起了希望。培根说,哲学之所以平息了那么久,是因为它需要一个崭新的方法来使它重新焕发活力,于是培根向我们奉献出了他最伟大的作品《新工具》。在这本著作中,培根提出,要实现哲学的复兴,就必须打扫干净屋子重新开始。培根认为,要打扫干净屋子,就必须清扫出所有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必须摧毁心中的偶像。

人应该如何塑造好优秀的美的个性?事实上呢,柏拉图的乌托邦也涉及到过这一方面,但是柏拉图更多的是追求共同的美德,而培根则是提出一种科学的乌托邦。这种科学的乌托邦它是十分细致的归纳了这些错误的思想,提出了质疑,这无疑是给他所处的时代那种经验派哲学的当头一棒,痛快一击。

培根认为这些偶像仍然伺机在每一个路口将我们绊倒,一旦我们被绊倒,那么我们之中,哪怕是最杰出的人,也不可能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于是,培根提倡我们需要新的推理模式和思考方式,将屋子打扫干净,再做思考才能够更加具有创造性,更与时代的需求相贴合。那么在培根决定从哲学转向政治的那一刻,其实他心中对哲学的留恋仍然存在,但是他以巨大的责任心将重任扛在身上,他不蔑视是任何人的观察,却用自己的火炬点亮了每一个人的蜡烛。他会自己扛起了千万个任务,却在重压之下垮塌了,但是他的失误其实是情有可原,他负担的东西太多了。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历史上的伟人皆是哲学家?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看完这本书我非常敬佩弗朗西斯培根,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深明大义,为他为哲学复兴所点燃的火焰。在一个没有人愿意说话,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人永远是值得人尊敬的。培根的晚年在平静的家中度过,虽然受到极端贫穷的困扰,但是哲学给他带来了很多安慰,他有着洒脱的大师风范,他不刻意强调名声和地位,也不过分谦卑,也非极端自负,他对自我的清晰认知所带来的自信,直到他去世很多年人们都始终赞同他的精神与思想。阅读哲学,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升华和丰富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