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6月15日,首届京师教育运营论坛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成功举办。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就《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这一主题,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下是褚宏启在“首届京师教育运营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 培养“创新+合作”两大“超级素养” 当今世界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不是农业经济,也不是工业经济,而是知识经济,或者说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举个例子,所有的苹果手机全是中国制造的,但分成美国拿走一半,日本拿走1/3,韩国拿走13%,最后给中国留下3.6%。为什么?因为我国做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而不是核心的技术研发。 21世纪是创新的时机,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教育能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现在中国的教育在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新的人。中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创新能力,说明当今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21世纪能力,或者叫作21世纪核心素养,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是培养现代人,培养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国内的一个研究团队,梳理了全球2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整理出最重要的共性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高阶认知,指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中国的孩子特别欠缺,中国的孩子会考试会记忆,但是不会创新,思维能力不够。 在这个基础上借鉴了几十个国家的框架,也充分吸收我国的框架,经过研究提炼出6条作为核心素养的要素,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每一条背后都有非常明确的价值指向,都反映了某种内在的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尊重别人的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特别欠缺的。 通过沉淀与聚焦,最终形成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两大“超级素养”,是现在中国教育最该培养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体现在智商上,需要有聪明的脑;合作能力体现在情商上,需要有一颗温暖的心。 创新与合作这两点为什么重要? 从国内层面来说,十九大中提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富强就必须创新。从国际层面来说,不仅得具备国际竞争力,也需要有国际间合作。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这两种素质的培养都是最重要的。 而现在的教育忙于给孩子刷题和提分,与国家的实际需求和与国际竞争的需求背道而驰,中国的教育需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过于重视考分转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国家对个人都特别重要。培养创新能力是中国教育升级改造的需要。中国要振兴和发展,必须要创新,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与符合国际竞争需求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小微创新,才能保证未来的大创新 创新能力、创新性、创造力、创造性统称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行为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特定主体为达成任务目标而提出的新颖且实用的理念、想法、程序或者事物,所以创新能力的2个特点是新颖性和有用性。 创新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为大创新,一般体现在科研活动当中,也叫技术创新;第二类为职业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作当中;第三类小创新体现在生活当中;第四类微创新体验在学习当中。 学生阶段的创新主要是小微创新,如果没有小微创新,未来就很难产生大创新。影响创新性结果的因素有3个:创新性思维、创新型人格以及外部环境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设思维课程,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型思维,也叫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众不同,最能体现创新性。它有一个定义: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等特点。 如何培养创新型思维? 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开设相关的思维课程,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另一个是在教学方式方面做一些变化,老师巧妙的提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题,让学生互相辩论等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 创造型人格具有6个特点: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喜好抽象思维和智力活动;富有幽默感和审美情趣;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问题。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格? 第一,要保护并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从本质上说是个体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往往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与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尊重和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杜绝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与学的方式。提供复杂性、研究性作业,避免重复性、单调性作业。 第三,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表明,个体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所拥有的自由度对其创造力具有积极影响。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被动学习、被动成长,难以形成自己真正的兴趣。 第四,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提出个人看法与见解。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 第五,培养自信心——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学中多表扬多鼓励学生。第六,推进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学生提高创造力水平,而紧张、压抑、受限制的心理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学生测评多元化,把创新能力纳入重要考评内容 第一,需要完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不再“只以分数论英雄”,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评内容,引导政府、学校、学生形成新的发展目标导向。说到评价,最重要的是学生评价,老师都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孩子未必将来都有创新能力,未必对国家的贡献更大。当然这两点也是重要的,但是不够,需要再加上两点:创新和合作。没有后面这两点就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改革考试内容,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在当前背景下,要把核心素养培育与考试改革二者之间建立起更强的联系。这幅漫画就像是现在的考试,为了保证公平,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考试,考题就是请爬上那棵树。这些动物都要爬树,猴子最高兴,它相当于学霸。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标准化的,但是这样孩子的个性不能展现出来。评价考试的方式必须多元化,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人格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把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不是“应试技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追求。
第三,加大奖励和激励力度,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外部动机水平。在学生管理中,推进民主管理和授权型管理,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给学生提供多与“异质他人”交流的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决定一个人未来命运的并不只是分数,人生是一个长跑,不只有高考一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