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海梅林鸡杂谈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2-04

宁海梅林鸡杂谈

文/应可军




要说肉鸡的鲜美,在宁波,当数宁海土鸡最为有名。然而,记者昨日在采访中获悉,宁海土鸡中的精品今后将改个名称,叫做“宁海梅林鸡”,而不再以“宁海土鸡”统称。

“目前,我们相关鸡产品的新包装已经在设计,一部分新的鸡产品提货券也已印好。这些新包装与提货券上,标注的名称都已改为‘宁海梅林鸡’了。”我省最大的土鸡养殖企业、以产销宁海土鸡而闻名的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的副总陈希杭向晚报记者证实。

在特色鸡产品销售领域,宁海一带的农家养殖肉鸡一直以鲜美香嫩而出名。2000年5月,振宁牧业公司成立后,将宁海当地的特色农家鸡的养殖户资源逐一整合。当时,这种鸡被冠名为“宁海土鸡”,注册商标为“振宁”牌。此外,振宁牧业公司还特别在网络上注册了“宁海土鸡”的网络实名。由于品质确实优良并且特色显著,在短短几年间,“宁海土鸡”就为绝大部分宁波消费者所熟知。其实“宁海梅林鸡”历史更悠久。

历史上,宁海家庭一般养几只鸡,餐桌下的饭粒都是他们的食物,它们有专门的食盆,上面罩个“气死狗”的竹罩不让狗来争食。因为鸡在旧时的生活中还曾占据有较高的地位。对于贫困的农户来说,养草鸡,生鸡子,可以使一家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对于儿童来说,鸡毛和鸡肫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以之向走街串巷的行贩换取麦芽糖(鸡毛换糖)。而在重大的节日或祀礼中,鸡更是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丧葬的祭礼中,包括遣送、开山在内都需要鸡作为祭礼;如立夏,民间还有吃鸡子补脚骨的习俗;岁暮的谢天地中,鸡也是不可少的福礼。此外,正月里待客的鸡,客人不轻易食用以及农户杀鸡,小孩子不许吃鸡爪,否则会书读不好,字写不好;鸡屁股要给女孩子吃,据说吃了头髻梳得漂亮等习俗,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鸡在旧时农人心目中的地位。舒岳祥在《寇攘之余谷五斗才易一鸡衰老多病资血味以为》一诗说:

昔有尸乡翁,养鸡盖阡陌。
累财千余万,积微利自博。
子美居瀼西,此物尚百翮。
作诗戒宗文,墙东树笼栅。
我今山居中,生理苦近窄。
衰年资食治,时有不速客。
海鱼不常储,溪蟹碎难擘。
颇欲效两翁,字鸡供口食。
买得双伏雌,领以一赤帻。
户外听约束,发能污案席。
剖坼五十卵,引哺渐开拆。
从兹日生生,向秋益繁息。
麦云行刈黄,可得二十石。
已知饼臛具,不假天边翼。
窃笑芭季伟,割烹惟一只。
奉新不及宾,资生拙无策。

在战乱期间,竟用五斗谷换得一鸡,因为要补气血营养。诗文对宁海养鸡描述的够详细的。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