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饱受道德争议的人口学奠基之作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7-23

关键词:人口学鼻祖;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主义;计划生育;贵族;旧贵族;新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人口抑制;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这个名字,对大多数的80后、90后、00后来说,非常陌生。然而,这个名字对于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却是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理论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过巨大的影响。然而近年来,计划生育的弊端开始慢慢浮现,马尔萨斯的理论基础开始慢慢崩塌。那么,马尔萨斯的理论究竟是对是错呢?

有人说,“马尔萨斯陷阱”是人类社会中饥荒、战乱和王朝更替的幕后力量。在中国,这表现为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大约每200年崩溃一次;而西方却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西方人创立的理论,却在中国得到表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经典著作《人口原理》。《人口原理》的中文版约11万字,我将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这部作品。

1.马尔萨斯与《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又译《人口论》)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生于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教士。我们知道,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它是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冲突、民主与专治的冲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人口原理》出版于1798年,就在法国大革命发生的9年之后。这本书一出版,其实就是带有政治论战(撕X)性质的。

图一:马尔萨斯

我们先来弄清一些概念。什么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呢?首先,“贵族”,是指权力、财富都高于普通阶级的上层阶级,可以世袭。最开始的贵族,也叫旧贵族,都是统治者,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具有政治上的权力。后来慢慢出现了新贵族,新贵族是那些通过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而产生出的经济上的富有者,慢慢新贵族也有了政治上的权力。新贵族和旧贵族是一对冤家,旧贵族秉奉“骑士精神”,鄙视带有铜臭味的新贵族。然后,我们再说“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概念是早就存在的,它与贵族相对应,指的就是一般平民百姓。最后,我们再说“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意思等同,指的都是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别人打工而生活的人;而在马克思那里,“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靠雇佣劳动力而生活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才定义无产阶级,可见马克思的资产阶级跟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马尔萨斯的年代,是只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也越来越无法定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生产资料公有制,再加上劳动者出卖的已经都是脑力劳动,就更加无法划分了。

图二:各个阶级眼中的社会阶级

我们再回到马尔萨斯。同样在贵族家庭,马尔萨斯跟他的父亲的思想就颇为不同。马尔萨斯的父亲在启蒙运动(1600年代-1700年代末)的影响下,思想激进。然而,马尔萨斯却对法国大革命激进思想的著作持反对态度,与其父亲产生思想分歧。据说,马尔萨斯一开始并没有研究过人口问题,就是因为与其父亲争论之下,才想出用人口过剩带来的灾难来进行反对。同时,他的人口理论也成为他政治斗争的武器。马尔萨斯的著作都是站在贵族(尤其是新贵族)的立场的。

马尔萨斯从1805年开始,就一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的东印度学院中担任历史和经济学教授,直到去世。

2.《人口原理》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提出了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推出两个级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抑制人口的方法。我将按照“两个公理——两个抑制——八个论战——结论探索”的顺序,将整本书的内容介绍一下。

图三:《人口原理》思维导图

两个公理。本书的一开头,就论战性质明显。作者一开始就说“一些新颖的政治见解把人搞得头晕目眩,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人们从未心平气和地思考对方的观点,总是争论不休,这样根本不可能在理论上取得一致意见”。从而表达了自己追求真理的愿望。紧接着,他就开宗明义,提出两条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基于以上两项公理,可以推出,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所谓几何比率增加,就是按照2倍的速度增加:1、2、4、8、16、32……;算术比率增加,就是按照+1的速度增加:1、2、3、4、5、6……)。作者把这归于“伟大的自然法则”,认为这一法则制约着整个生物界。

作者指出,在生活资料比较富足的地区,比如美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人口出生率高,对早婚的抑制也比较少,人口每过25年翻一番。而英国这种岛国,生活资料不富足,就不能做到这样的人口增长。相对生活资料来说,多余的人口一定会被强有力的自然法则所抑制。

图四:根据《人口原理》两个公理所画人口曲线

自然法则对人类的抑制比较复杂,比如饥饿、流行病、战争、弃婴……但都可以归结为贫困和罪恶。在文明国家中,人们会考虑到生育会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标准等问题,从而阻止了许多男人“及早爱上一个女子”的自然命令,也会阻止生育。具体来说,当人口大于生活资料,穷人就会陷入悲惨境地,劳动价格下降,食物价格上升,劳动者就要更卖力地工作,从而会使结婚受到严重阻碍,养家糊口也更难,人口便会处于停滞状态。不过,这种状态会因更加努力的劳动导致的生活资料增加而得到缓解。工人更努力地工作,也会使资本增加,于是农场主和资本家便要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农场主和资本家也会越来越富有。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劳动力市场是缺少自由的(比如,富人容易联合而穷人不容易联合),从而阻止劳动价格上升,一直等到非上升不可的时候。可见,市场作用的滞后,让穷人通过努力工作也不会很好地得到改善,多数的财富还是掌握在资本家手里,人口就要以各种方式递减。

对于第一条公理,作者从狩猎民族(北美印第安人)、游牧民族(蒙古人)、畜牧和耕种混合(现代文明)的民族等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来论证。食物的充足使狩猎民族大量繁殖,食物的匮乏使游牧民族到处侵略,耕种的民族食物更加丰富,比畜牧的民族人口数量要多。

对于第二条公理,作者指出,在现代文明国家中,可以通过独身人口的数量来推测人口的增长还是停滞。一个国家独身人口数量多,就可以推测出这个国家的人口处于停滞状态。现代文明中,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不能归结于两性间情欲的减退。实际上,这种自然倾向跟以前一样强烈。

两个抑制。作者提出两个抑制人口增长的方法:道德抑制(也叫预防性的抑制)和积极性的抑制。所谓道德抑制,是指人们对养家糊口有忧虑,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比如可以让人们禁欲、独身、晚婚、晚育、节育,从而使人口减少;所谓积极性的抑制,是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积极性的抑制,一般是指已经结婚、生育的一些下层阶级,由于生活困难,使他们不能给予子女应有的食物和照料,从而导致战争、疾病、饥饿等,使人口递减。

作者反对救济穷人,并举了英国的济贫法的例子。为了减轻普通人陷入困苦,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也就是向富人多征收税款。但事实上,济贫法反而使更多的人遭受到不幸。这是因为,市场上的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即便穷人得到一点救济,市场上的资源的价格也会因为供不应求而上涨,穷人仍然买不起。而且,得到救济之后,会让人幻想自己比以前富有,反而不会积极去干活,对生产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结果更为悲惨。到头来,济贫法的作用就只是能增加人口,而不能增加生活资料,从而使不靠救济为生的一些人生活境况恶化,造成更多的穷人。

作者认为,穷苦的劳动者常常现挣现吃,他们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满足现时的欲望上,而很少考虑未来。因此,作者提倡,应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把没有自立能力而陷于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尽管这很残酷,但是这种刺激对全人类来说是必需的。

要减少贫困,第一,可以通过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的自由来改善;第二,鼓励开垦新土地;第三,可以为极端贫困的人设立济贫院,由全国统一征收的济贫税提供经费,但济贫院中的人都该尽力去工作,甚至可以全天工作并按市场价取酬,济贫院不是避难所。

作者又“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说,促使人口增加是统治者和富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劳动价格。作为普通劳动者,还是要小心谨慎,不要盲目生育,因为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程度取决于食物分配的宽裕与否。

另外,也不要盲目地从一个国家5-10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加与否。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增加的唯一尺度,是生活资料的增加。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国人民习惯于靠比较少的食物来维持生活,生活资料没有增加,而人口却增加。但英国人就不一样,他们习惯食用小麦制的上等面包,非要等到饿得半死不活他们才肯将就。

八个论战。作者主要针对葛德文和孔多塞的观点进行批判。葛德文(1756-1836),英国政治家,早年做过牧师,但后来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变成无神论者。孔多塞(1743-1794),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无神论者。

图五:葛德文(左)和孔多塞(右)

论战一。葛德文:“文明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罪恶和贫困都归咎于人类制度”。马尔萨斯认为葛德文对人类社会过于乐观。他说,人类制度只是表面的原因,生活资料的短缺才是真正原因,利己心让人们整天考虑自己的身体需要,从而推动庞大的社会运转。比如说,婚姻制度就是为了实行人口控制的一个产物:如果没有婚姻的这种“签约”形式,一旦男子抛弃了女子,则女子及孩子就要社会来抚养,否则就要饿死。所以,为了控制人口,社会就对女子贞操的破坏赋予“耻辱”的标签,让女子必须跟男子签定婚约才可生育。

论战二。葛德文:“两性间的情欲将来会消失”。马尔萨斯认为,两性间的情欲永远不会消失,跟几千年前一模一样。

论战三。葛德文和孔多塞:“人类寿命可以无限延长”。葛德文认为,精神力量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而马尔萨斯认为,这种精神刺激,不可能用之不竭,反复运用之后就会丧失掉。而且,精神力量只有转移病痛的能力,并没有消除病痛的能力。过度地运用精神力量只能加快摧毁肉体。

论战四。葛德文:“人类仅仅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作者认为,人是一种复合动物,情欲对于理智将永远是一种干扰力量。贪欲会促使人的行动,即使人们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论战五。孔多塞:“人类机体会不断完善,寿命趋于无限”。作者通过历史对比,不认为人类寿命会无限增加,可完善性是存在的,但无限的可完善性是不存在的。

论战六。葛德文关于贪欲与浪费的论述。葛德文认为,社会的必要劳动需要适当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承担,并且反对雇佣穷人干活儿,谁雇佣穷人,谁就是与穷人为敌,就是压迫穷人。作者认为,这样反而会使工人丢掉饭碗,带来巨大灾难。对于一个国家的下层阶级来说,最有效地利用财富的方式,就是改良土地。如果增加的劳动用于改良土地,则穷人每天需要干活儿的时间反而会减少。

论战七。孔多塞:“人口危机只有未来才会发生”。作者认为,这种危机不是只有未来才会发生,而是一个普遍公理。

论战八。作者还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论点进行反驳。亚当·斯密认为,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也有助于增加下层阶级的幸福。但作者反驳道,有时社会财富的增加,丝毫无助于增加劳动阶级的幸福。除非,增加的全部资本或至少其中的大部分,能转变为相应的食物,否则增加的收入就不会是真正有效。劳动价格的上涨仅仅是名义上的上涨,因为食物的价格也必然会随之上涨。

结论探索。最后,作者试图探索社会财富和人口原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作者认为,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国家,穷人的生活会很富裕,人口会迅速增长。在主要从事商业的国家,穷人的利益相对来说少得可怜,因而人口的增长也会缓慢。

一样商品的价格低廉与否,并不在于它是否量多或量少,而是在于培育它所用花费。所以,为了增加商品的价格,人们会改进家畜、农具、土壤,从而解放劳动力。而被解放的劳动力就被吸收到制造业中,穷人的生活必需品并未增加,工人在制造厂干活儿,环境条件恶劣,反而无助于增加幸福感。所以,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制造业的兴起依赖于农业资本的过剩,而不应该是颠倒过来。欧洲的模式就是颠倒的:为了追求财富,先让人从事制造业,过剩的制造业劳动力再去发展农业。对比之下,中国没有对外贸易,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作者认为,如果欧洲采用正确的模式,人口数量也将会增加。

作者接着试图从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方面来推测人类在地球上这种处境的原因。作者认为,人脑进行的一些最崇高的努力,就是出于满足肉体的需要。肉体需要为诗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使史学家的创作进入旺盛期,使哲学家的研究更为深刻,等等。人类如果没有肉体刺激,就会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这些同人口原理一样,都是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人口的数量和生活资料的数量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状态,这才使得人类摆脱野蛮状态。

另外,人生的不幸与痛苦是另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使人变得有人情味、道德感。作者在这里表现了自己宗教的信仰。他认为,社会上最卓越的才能往往被滥用,从而被打入地狱。看到了道德上的恶并反对和憎恶道德上的恶的人,比只看到善的人性格更坚毅。作者还认为,上帝让人类保有好奇心、求知欲,一旦某一天人类可以把整个宇宙蓝图说得一清二楚,那很可能会抑制人类的努力。世上存在的恶,不是为了使人悲观绝望,而是为了刺激人的活动。我们不应忍受和屈服于恶,而应尽力避免恶,这也是每个人的义务。

3.小闫点评

马尔萨斯的理论,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形象地比喻了人口的增长总是逃脱不了社会资源增长缓慢的这一陷阱。马尔萨斯主义,就是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创立的人口学理论体系。自从他的《人口原理》出版后,人口问题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口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可谓人口学的鼻祖著作,然而,它却饱受各种争议,尤其是道德争议。

首先,马尔萨斯认为,人的情欲不能消除。但是,有情欲并不代表会增加人口,他的担忧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他只是站在宗教的立场,反对实行避孕的方法的,避孕是宗教所不允许的,是违反自然和道德的。

其次,马尔萨斯对两个增长级数的论证也欠缺论据。人口按照几何比率增长非常少见,当今社会,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05(即平均一个夫妻生育1.05个孩子),美国也只有2出头,生育率为2是理论上保持人口数量的一个标准。何以出现几何比率的增长呢?另外,对食物增长的论述,马尔萨斯说土地的肥力会逐年递减。然而,事实上,只要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科技、创新,是完全可以使土地保持肥沃的。本质上,人口不是阻碍国家发展的原因,当今国际上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再次,马尔萨斯的关于“抑制人口”观点,在道德上也是历来都饱受争议,尤其是通过战争、疾病、饥饿等“积极性的抑制”的方法来抑制人口。这些现象,只能说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政治、卫生条件或人们的私欲。它们间接地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但说成是“抑制人口的方法”未免有些残酷。

人口数量问题、阶级问题,始终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比如,美国电影《人类清除计划》就讲述了在2029年,由于地球人口过多,美国政府展开了一个12小时内允许所有犯罪行为的计划,来减少一定人类数量。

图六:电影《人类清除计划》海报

马克思说,“在人类的历史上,人口是按照极不同的比例增加的,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过剩人口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效果,应该从人口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看待。

与马尔萨斯同时代的浪漫主义或激进主义的代表人物拜伦,在他的诗体小说《唐璜》中也有两处对马尔萨斯的讽刺:“在街头上荡来荡去的神女,她们虽然有伤风化,却方便;而且,对促进婚姻,像马尔萨斯一样”(11章30节),“至于马尔萨斯呢,言行已自相违背”(12章20节)。拜伦讽刺马尔萨斯劝别人不要生育,自己却有三个孩子。

在历史上,中国总是跳不出“马尔萨斯陷阱”,大约200年就会崩溃一次,朝代更替,或者大饥荒,而西方却没有发生太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向来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过对比中西方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最明显的一点:中国没有对外侵略。中国在人口膨胀到危险点的时候,自己内部就消化了,而没有通过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地等方式来消化过剩的人口。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在1957年写《新人口论》,重提马尔萨斯理论,被打成右派,马尔萨斯还成了“政治错误”的代名词。后来马寅初被平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又成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弊端浮现,马尔萨斯的理论基础也在受到质疑。《人口原理》也不过是时代的产物,究竟孰是孰非,还是要交给时间。

再看当今中国的社会。中国没有济贫法,不像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下层人民有避难所和社会救济。因此,中国社会人人自危,人人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当人们指望不了社会帮助时,就会懂得存钱、投资、节约用度。因此,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看好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