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像李世民的皇子:立誓兴唐却含冤而死,因功劳太大被追封为皇帝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曾有一位少年皇子,于乱世中战功赫赫,乱世洪流仍挡不住他的光芒。

《旧唐书》中曾这样记载他:“英毅有才略,善射。”《新唐书》有对他的记载:“英毅有才略,善骑射。”我们所知,两书评价向来不一,对于他却出奇地一致如此看来,所写不假。

他就唐肃宗第三子,天宝年间封为建宁王的李倓(tán)。本应身份尊荣,却因为他的爷爷——玄宗李隆基晚年的猜忌和糊涂,以致许多叔伯均死于非命,他爹李亨(李隆基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为了避祸而不得不多次离婚,所以他的童年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

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一下从盛世繁华跌入无尽的乱世,也正是因为“乱世出英雄”,所以他才真正走到了世人面前。

安禄山叛乱,皇室一行带领亲信士兵护送玄宗。渡渭河时,一群百姓出现拦路要太子李倓的父亲唐肃宗当时还是太子留下来平叛,而太子犹豫“至尊播迁,吾可以违左右乎?”意思就是说,皇帝老爹要搬家,我也不能违抗命令,总之是不愿意也不敢留下。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建宁王李倓正式登场劝说道:“逆胡犯顺,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夫有国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从至尊入蜀,则散关已东,非皇家所有,何以维属人情?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河西,收拾戎马,点集防边将卒,不下十万人,光弼、子仪,全军河朔,谋为兴复,计之上也。”

此番陈述利弊,意在劝说太子老爹以收复为先,自此议定而这段话也是他唯一留在史书中的话。

野史中有说突然出现的百姓拦路是他事先所安排,趁机提议是他早谋划。如此看来,他应是一位手握奥斯卡小金人的政客但笔者窃以为,无论出于何种缘由,他的目的是纯粹的,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救大唐百姓脱离水深火热,复兴大唐。

而后我看到在灵武拥父称帝的他,看到在战场上“以骁骑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的他,看到因父过时未食,涕泗不自胜的他。他带领的朔方军在中唐乱世中给叛军撕出一大伤口,甚至他差一点就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唐肃宗本来想封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被谋士李泌劝阻,只因彼时他年长的哥哥李豫已经被立为太子,也不想让“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再次上演)。

有人说他最像太宗李世民,或许确实如此,一样的英武善射,一样的用兵如神,一样的平定四海,一样的劝父兴唐,一样的有个哥哥是太子。唯一与李世民不同的是,得到了最不应该的结局,因自己的父亲唐肃宗听信谗言“建宁恨不得兵权,颇蓄异志”,一怒之下,赐他死罪。后来肃宗才得知真相,虽然追悔莫及,但终究无法挽回一个已经逝去的生命。


在战场上斩敌立功,誓要复兴大唐的他,却没有看到那一天。

而后他的哥哥李豫登基,是为代宗,不久便追封他为“承天皇帝”。历史上追封自己弟弟为皇帝的极为少见而李豫的理由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倓有功”。这其中除了弟弟巨大的“兴唐之功”以外(如果唐肃宗当初真的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那皇位极有可能存在变数),恐怕夹杂了当时未能阻止弟弟被奸人所害的愧疚吧。

他,李倓,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又英年早逝的皇子,有如昙花一现。可史书中记载寥寥,甚至生年都不详,我们只知他是怎样死去,死于公元757年,后葬于顺陵。

《隋唐演义》中有云:“信谗杀其子,作源自上皇。肃宗心忍父,可怜建宁王。”

曾有这样一位少年皇子,意气风发,每战必先,横刀立马,立誓兴唐。寥寥数笔,以寄余情,无非其他,只因他是建宁王,而我只是一直都很喜欢他而已。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唐朝相关历史故事:

若不是此人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唐朝就要从历史上彻底被抹去了

大唐的天下,其中一半都是李渊“忽悠”来的

巾帼不让须眉!唐朝这位公主曾率军驻守娘子关,死后还以军礼下葬

隋炀帝跟唐太宗的差距,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反思

虽然有开元盛世,李隆基比唐太宗差的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