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跃龙故事汇】从柏屏黄大阊门说起

 nhql 2019-07-24

从柏屏黄大阊门说起

作者:应芳芳

只要走进东大街,很难不会注意到一座气势宏伟、坐北朝南的六柱大阊门。阊门两侧首柱上“五代勋臣第,三朝理学门”的柱联令人不免肃然起敬。再看六根朱红色的大柱子竖立在雕工精湛的石础上,更显威严气派。纵观整个宁海老城区,“柱脚不落地”的建筑物别无他处,只在此间。相传古代时只有功勋显赫的家族才能享受这份至高无上的殊荣——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

站在大阊门下,仰头一望,额坊上红底金字的“诗礼传家”大匾先入为主,排在之后的“父子四进士”匾额虽已披上了岁月痕迹,却令人心生敬叹:好个一脉书香!

移步阊门右侧同样雕刻着双龙戏珠的石柜上,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嵌在墙上,颜体“大阊门重建碑记”苍劲有力。驻足细看左下方落款“宁海城东柏屏黄氏总族后裔立”。原来这就是东门袁王黄三大望族之黄氏族人世居地所在的大阊门。



碑上记载,一九九五年东大街扩建时,临街的老阊门不得不拆除。为给黄氏后人以及老城人们保留下这座黄姓太公,也就是匾额上“父子四进士”的父黄之裳,子黄洽、黄溉、黄滁,于宋孝宗隆兴年间兴建的距今已有856年历史的文物瑰宝,以及“诗礼传家”的文脉传承,于2006年冬至重建落成现在这座大阊门。而“诗礼传家”匾额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明代万历年间,族人黄思轩在大阊门看到一位感染疾病的书生躺在石柜上,询问之下得知是从象山石浦途径宁海赴京赶考的邵景尧。思轩公将他救至家中,给他治病供他食宿,得知他身世之后思轩公拟一联句有意试探他的才华:“沿途卖秀才,斯文扫地。”,邵景尧对答如流:“登门求弟子,望徒登天。”思轩公知他心意,便聘他为儿子应斗教授学问,待他痊愈,接济他盘缠,助他进京赶考。而之后的黄家却连年的遭灾惹祸。一天,有个贩卖私盐的商人因衙役穷追不舍便弃货于黄家而逃走。县官知道黄家是大户人家很有钱财,就乘机诬陷黄思轩是私盐贩卖者,时不时来敲诈勒索,黄家饱受其害。也是命不该绝,偶然间黄思轩得知自己搭救过的邵景尧进京高中后官至礼部右侍郎,于是命儿子应斗进京求助于邵景尧。右侍郎见恩人有难,留下学生应斗,一边好吃好喝地款待在书房里让他好生念书,一边悄不吱声地派人马敲锣打鼓地到宁海,为黄氏大阊门立匾“诗礼传家”,并赐赠了这副柱垂“五代勋臣第,三朝理学门”,意为此等功勋显赫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怎么可能贩卖私盐怎么可以被敲诈勒索。而应斗在侍郎府上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家里发生了这般光耀门楣的大好事,哪有心情吃喝玩乐。待他终于被邵景尧招待完赶到家里,迎接他的是全族上下的欢欣鼓舞。


自此,柏屏黄大阊门名闻遐迩,黄氏族人更是“族训千秋”、“诗礼传家”,至今八百五十多年里,办学堂崇文重教,勤理学人才辈出,并留下了远近闻名的“东门人知书达礼乐善好施”的美名。

穿过大阊门,便是柏屏黄氏族人聚居地。据载,黄氏太公早在宋代由福建梅川凤棲山迁入宁海,生息繁衍。宋绍定年间,十七世祖黄公垚(字:立崇)在房前的院子里种植了十二株柏树,又间隔种上海棠,并列成排如屏风。春暖花开时节,红绿相间煞是美观,四邻八乡见之无不赞叹,美其名曰:柏屏黄。于是,美名流传至今。

向北不远,到了黄氏宗祠。有妇人随意进出,有老者围桌喝茶,闲聊,麻将。不见祖宗牌位,也没有了古戏台。其他如两横厢、二三四房小宗祠、柏屏学堂及校舍等诸多建筑,都已被拆毁另建了宁海酒厂厂房和个人住宅。剩下大祠堂的正大厅和院落保存至今。逢年过节,族内当事人组织子孙后代拜祭先祖、传承孝道、不忘根本。平日里就供族人聚会休闲。

进去祠堂正大厅,只见右侧屋脊上一块“清勤树绩”正铭同志千古的匾额上竟是民国总统蒋中正的落款。再移步左侧屋脊下,高高悬挂的又是一块正铭吾兄千古的匾额“明允著绩”。能让台湾民国第一总统、第二总统赠匾表彰的民国政府外交部亚东司司长、司法院大法官黄正铭,正是宁海柏屏黄人氏。


黄正铭,生于1901年宁海东门柏屏黄,初学于族人出资兴办、重在为族人及乡邻培养人才的柏屏学堂,继尔进县立正学高等小学求学。与潘天寿、柔石、李士珍等皆为校友。民国13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政治系,得法学学士学位。后参加浙江省选拔县长考试,名列第一。后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后升系主任。1946年春,以中国外交部代表团顾问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一次世界和平会议。49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兼任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1952年,当选为台司法院大法官。黄正铭一生好学深思,久而弥笃,志杰高尚,不务纷华,著有《国际公法》、《政治经济学》、《中国外交史》等多部杰作,精通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文字,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

说到黄正铭,不得不提另一位闻名遐迩的宁海才子黄寄凡,他除了书画金石之外,还写得一手好诗,自小便被乡人称作神童。黄寄凡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赞成新思想,提倡白话文。胡适、周作人等的文章经常被他抄在黑板上当做课文教与学生。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启蒙老师,就是黄寄凡。

据了解,柏屏黄氏族人还有其他匾额碑文保存在县文物办等单位,得以更好的收藏和研究,他们都是家族中有声望、有业绩、有德行的族人的真实事例,是展示族人乃至乡人甚至文明古国优良家风族风国风最好的说明,有着良好的教育性历史性,是有传承意义的传家宝。

走出黄氏宗祠,路过昔日的柏屏学堂,曾经的朗朗书声已消失在时代的更迭中。一座座深宅大院有的倒塌有的拆建有的还伫立在街头巷尾。走进黄氏唐屋,原住民早已搬迁,有一外姓人被安排在这守护这座已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宅,雕梁画栋花窗庭院,泛着岁月的痕迹,依然精美。守护人说,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拍照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