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依然值得参考的为人处世的建议

 灵石水华 2019-07-25
孔子很古老,我们还年轻,与孔子处于不同的环境,但是依然面对着同样的人性...

  •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何人都有可取之处。存在这么久远的思想,不可能一无是处,关键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比如这本《论语》,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到现在依然还可以参考、借鉴,因为其中所讨论的人性到现在依然还是,而别人的优、劣,依然可以作为自己的对照,李世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也是这个意思。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无信不立,最难建立的也是诚信,最容易毁掉的是诚信,保持诚信需要坚持信用原则。轻诺寡信、始乱终弃的例子举不胜举,信誉一但被毁掉,需要无数次讲信用的例子乃至牺牲来挽回,有人用玻璃珠子来形容信用很形象,一旦有了裂痕,很难完好如初。既然要保持信用,不要轻言承诺,必须度量能力和后果,再决定是否承诺。

  •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既然任何他人都有可取之处,追求与人同样的优秀,显然是合乎常理的。但事实上却不是,我们看到优秀的人、可取之处,往往被狭隘的妒忌、刻意的打压乃至被迫害,可见追求进步之前,主体必须有开放的心灵,能够接受别人的优点,能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当然,对于别人的缺点,必须能够以同样的态度和信心做到坚决摒弃。

  • 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西方谚语'What's done is done.' 时间不可以反转,既往不可以更改。结果既已发生,此时不能再做“假设当初如何如何”了,明智的人默默分析发生的过程、前因后果的必然性,接受既往,记住教训,如同林夕歌词“从此以后,不要犯同一个错误”,“事后的”从来都不是“诸葛亮”,“事后的”都是浮躁并且令人生厌的说辞。

  • 5.君子周急不继富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可有可无,出发点是我们主观的想象,雪中送炭难能可贵,出发点是对方客观的需要,需要是重要于想象的。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最好不做,一般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不好还是“画蛇添足”,难能可贵的“雪中送炭”尽量去做,因为对方是真的需要,你的作为能够解救对方于苦难之中。

  •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谓“质”是人的本能、天性,也就是“本我”;所谓“文”是人的外在、社会性,也称作“超我”。一个人偏于本性就显得过于粗犷而不够文雅,偏于外在就显得过于造作而不够质朴,只有保持了内在天性并且发展了外在社会性,内外兼修,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

  •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是知道的不如喜欢去知道的,喜欢去知道的不如高兴所知道的。“好知”指的是“为能够知道而快乐”,而“乐知”指的是“为所知道的道理而快乐”,前者所快乐的是行为,后者所快乐的是内涵。内涵比外在更为重要,尽管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有喜好的认知,显然是不错的。

  • 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世间万物的道理不可穷举,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抓住各种浮现表象内在的本质,在科学范围内是定律,在社会范畴内就是规律。“一通百通”,一个人如果开窍了,善于推理,具备举一反三、推此及彼的能力,才是掌握了真正的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孔子这句话的出发点。

  • 9.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贵、名望、地位当然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就不要强求。《法苑珠林·八苦部》“求不得苦”,指的是的苦求不得,“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不放手,浪费时间、泯灭人格的一种状态。不可强求,正确的方法是“放下”,可能有代价,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总比追求一个达不到的虚幻梦想,显得更为实际和可靠。

  • 1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想当然、绝对化、固执己见、自大”,这是自我膨胀情况下的常见行为,没有自信是自卑,人需要自信来鼓起勇气,但过于自信是自大,过犹不及。自大的认知方式是武断的、绝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自大是内在的绝对化,想当然是外在的绝对化,这些都是要需要摒弃。摒弃绝对,否则栽跟头是早晚的事。老子: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不绝对的情绪,才能有“开放的思想”(Open Mind),开放的思想,就是可以设想各种情形,接受一切可能。保守思想本身没问题,主要问题是保守的思想是“法先王”,认为后来的不如先前的,另外一种错误的认知是“一代总比一代强”,正确的思想应当是实用主义,适合的就是正确。

  •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思想是完全属于自己,在自己的心里面,你可以做任何思考、想象和认知,这些意识作为你本人的一部分,可以选择不为外界而妥协,即便是肢体被残破、生命被掠夺,你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独立自由的认知,真理总是存在我们的内心,外在的言语、说辞有时候往往只是对付下场合而已。

  • 1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们知道认知正确的事,相对于做正确的事是容易的,所谓'Easier said than don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然做起来很难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那里说来说去?正确的做法是现在就行动起来,少说多做,在行动中取得更准确的认识和最终的效果,而不是说来说去地,说多了言多必失甚至节外生枝。

  •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一切是非、对错,历尽岁月的洗礼之后,最终会呈现自己的价值与否,在这之前,志士仁人必须历练自己、苦其心志,然后在时机出现的时候一飞冲天、拨云见月,是金子总会发光,这需要时间和你的耐力。

  • 15.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其实对所有的人都不重要,死亡之后痛苦还是快乐,对于死去的人而言完全无意义,因为作为你的意识已经在大脑中烟消云散,所有感觉和认知都定格在历史。唯一重要的,就是在现在变成历史之前,尽量做出做好的自己,重视现在,让现在的每一刻,能够呈现出最好的一面。

  • 16.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不说废话,是一种责任。说得很多,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如果一压缩,剩下不了多少干货,而干货以外,因为言多必失而挑起的是非,又会浪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呢?所以,要是不太明白,或者没理出头绪,就不要轻易的说什么。要是想到自认为比较可靠的,才说,说还要说到点子上。《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全别人是有条件的。设身处地的为人考虑,以己度人,希望别人能够得到应有的结果,是很自然。但是,应该不求回报的“成人之美”,并有着自己的底线,如果放弃自己的原则,一味地溺爱不止、“助纣为虐”,只会害了对方。不故意“恶心”别人,是“不成人之恶”的另外一个意思。

  • 1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投桃报李、抛砖引玉,用相应的方式报答人家的恩情,“以德报德”,显然是应当的。但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孔子主张不要“以德报怨”,认为:如果这样做,是有损于“以德报德”的公正性,往来失去了平衡。对待“怨恨”的正确做法是“直”,以直报怨,直接照章办事,不带感情色彩地对待。

  • 19.不怨天,不尤人

叔本华:“对于我么遭遇的不幸,我们很少是完全无辜的。”所有发生的事情,所有在我们身上的产生的后果,都或多或少的与我们的选择有关系,撇开自己的责任,要求别人、责备社会,都是不合理。不苛责外部,对于阻扰、诽谤,我们可以选择回避或者换环境的方式解决,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拒绝改变的懦弱。

  •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人的思考方式,第一次思考出发点是“直觉”,第二次思考的出发点是“是非”,第三次思考的出发点是“利弊”。“直觉”是来自我们的长期经验,“是非”来自我们的伦理道德,“利弊”来自我们的私心。“三思而后行”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容易通过反复思考,可能会放大一些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庸人自扰,反而犹豫不决。

  • 2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秉性和天命不是容易的事,对于自己不容易,别人能完全理解自己就更难了,但是一个明智的人既能了解自己,还能认识、理解和预测别人。当然,如果自己不被人了解甚至被误解,也不要着急,“人不知而不愠”,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22.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人身在世,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大环境如果允许你放开手脚,就不要等待什么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但是如果身逢乱世,明哲保身,你才可能有东山再起、施展自己才能和报复的机会。所谓“愚”是人自主选择的防护措施,所谓“愚不可及”,愿意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忧无虑只限于小孩子,并且是衣食无忧、被父母精心照顾的小孩子。除此以外的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烦恼,如果有个人说自己一点烦恼也没有,财务自由、人身自由,那么这个人肯定是没有考虑到问题,问题最终出现时,Ta就可能措手不及。所以,在我们闲下来的时候,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 2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易经》乾卦文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西方谚语: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help themselves),都是劝诫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最终的结果才是你自己的。但是有些人做事,总是首先先到别人,第一出发点就是“求人”,那是不对。欠下别人的人情,依然需要你去还;别人所做而产生的结果,你不一定喜欢,还只能忍受,何苦?!

  •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恕”的概念,出发点应当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那么,“自己喜欢的事”是不是就可以强加别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论题,看看当今多少孩子被父母逼着实现父母当初没有实现的梦想,你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自己喜欢的事,我们只能“建议”给别人。

  • 26.小不忍,则乱大谋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低俗小说》中黑老大说了一句:“F*ck Pride!”放弃骄傲!话糙理不糙。很多时候,不忍自己的尊严骄傲被侵犯,为着“虚荣”拍案而起,产生了不可挽回的结果,值得吗?只要没有触及到我们的底线,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可以忍一忍的,学会“Look away”(向别处看),过去之后,一切都云淡风轻,我们就可以避免没必要的麻烦。

  • 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显然都是大家懂的,关键有一点,是不是来得及,当我们意识到错误,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回去更改吗?笔者认为:一切都不会太迟。只要不是产生完全不可逆转的状况,你永远都来得及去补救。“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 28.当仁不让于师

坚持信念是不容易的。如布鲁诺的坚持,丢掉了性命,如一般人的放弃,掩盖了真理。也许只有像伽利略那样,外在的屈服不改内在的坚持,才是一种现实的方法,“曲线救国”,重要的是目的而不是片刻的不忍和放弃,因为时间是最好的东西,时间能证明哪些是非和对错。

  • 2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管闲事,原因在于一方面你没有管理处置这些事情的权力,另外一方面在于你的所作所为会得罪“在其位”的那个人。有人说:“没有权力却热心政治是危险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当被问到建议的时候,明确知道“在其位的人真实意图是获得建议时,我们才可以说出我们的真知灼见。

  • 3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别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直接承认没有什么,不要装作知道,“装作知道”是一种欺骗,终究会被拆穿,害人害己、得不偿失,要明白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然后力求认知清楚,才是正确的方向。老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 31.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别患得患失。可以得到的东西就可以失去,这是从同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来看的。佛七苦的两个,“求不得”、“爱别离”就是这两个侧面。人想要去“占有”的心理,来自把全部寄托放在身外之物上面,可惜还是那句话,得到的东西,终究会失去,这是一种让人“抓狂”的宿命。《指环王》咕噜:“My Precious~~!”如财富、地位,终究在我们离开后失去,这不是患得患失能够保得住的,也许只有那些永恒的快乐和回忆,才能伴随到我们到最后的一刻。

  • 3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勿盲从轻信。勒庞所言的“乌合之众”指的是,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开始盲从、人云亦云,无限放大对不同意见的憎恨,很多人都是在这种群体意识作用下,屈从了别人的意见,这显然是不理性的。不要因为一个人说的话而喜欢或者憎恨这个人,而应该“听其言、观其行”,行为表现比言语更重要,

  • 3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勿因小失大。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发展的过程,起、承、转、合是必要的,不可能一撮而就,快速意味着有着没考虑到的地方,返工是很可能,甚至都没时间再去返工,眼睁睁的看着结果无法更改。不如,在做之前,仔细想想顺势而为。急于求成的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因小失大,在选错了方向情况,只能是更快地铸成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