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临终降旨,众臣百思莫解,2000年后果然在一个女人身上应验

 老黄说史 2019-07-27

汉武帝临终降旨,众臣百思莫解,2000年后果然在一个女人身上应验。史上最悲惨皇妃,儿子继承王位,自己却遭处死。

公元前87年3月29日,汉武帝刘彻驾崩于长安五柞宫,享年七十岁。这位在皇位上奋斗了54年的老人,临终前三天,才在诸子中挑选好自己的继任者——年仅8岁的刘弗陵。

刘弗陵是刘彻的少子,是其最衷爱的妃子赵婕妤所生。刘弗陵被立为太子的同时,刘彻底又下达了人生的最后一道旨意,将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处死。都说母凭子贵,儿子要当皇帝了,做母亲应该受优待才对啊,汉武帝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将未来君主之母杀掉呢?对于刘彻处死赵婕妤,许多人都觉得非常费解。

赵婕妤是刘彻最宠爱的女人之一,原为河间(今属河北)人,刘彻巡狩路过河间国时,观天相、占卜吉凶的“望气者”对汉武帝说,此地有奇女,汉武帝立即下诏派人寻找。结果,还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奇女子——她一出生就双手握成拳状,虽年已十多岁,但依然不能伸开。汉武帝唤她过来,见其双手果真是紧握拳状,汉武帝伸出双手将这女子手轻轻一掰,少女的手便被分开,在手掌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

随后,汉武帝命人将此女扶入随行的轺车,将其带回皇宫,由此而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后被封为婕妤。因其传奇的经历,人们又称她为拳夫人,又呼为钩弋夫人。

汉武帝晚年最宠的就是赵婕妤,所以才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她所生的儿子刘弗陵的。那么,刘彻在立太子之时,为何又要狠心地杀死赵婕妤呢?对此,汉武帝自有自己的想法。

据《史记·外戚世家》载:汉武帝处死赵婕妤后,曾询问过身边人,知道是为什么吗?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主少母壮”,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立子杀母”。

刘彻开了立子杀母的先例,到了南北朝的北魏时期,立子杀母在成为惯例。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汉武帝立子杀母是出于权衡,北魏当成制度是矫枉过正。

其实,当时的人们是非常不理解刘彻此举的,认为他是疑心多虑。没想到,在刘彻崩逝2000年后,一个女人的故事,终于应验了刘彻当年的预测。

公元1861年清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驾崩,将皇位传给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没有像他的前辈汉武帝那样,立子杀母,相反,还将代表权力的两枚大印——“御赏”与“同道堂”,分别交给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及幼帝载淳,由于载淳年幼不能视政,“同道堂”印的实际掌控者为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执掌大清权秉半世纪的慈禧太后。

咸丰帝此举,无异于将慈禧扶上马,还送上一程。咸丰也许觉得这样的安排非常冒险,所以,为了制衡权力,他的特定顾命八大臣共同辅政。咸丰的设计是好的,但是,他没能预估到人心的贪婪——载淳的生母那拉氏是个有着强烈权力欲的女人,为了图取得最高统治权力,她与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利用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轻易除掉了辅政八大臣。其后,奕訢被封为议政王,而慈禧太后成为大清的实际统治者。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