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中华文化在医学上的折射

 代彬中医养生 2019-07-27

上一篇:今天,我们来聊聊《黄帝内经》的科学性和时代意义

和文化同兴衰的中医

历史上看,中医往往跟随文化而发展,时间稍有滞后。

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文化得以昌盛繁荣。人们在思考社会、宇宙、人生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形成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产生,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呈现。中医奠基性的著作《内经》稍后横空出世,是文化思潮映射到医学领域的成就。

大汉帝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武力强盛,经济发达,儒家思想还没有多么深入人心,学术理论还有百家争鸣的遗存,社会强调从理论走向实用,各类理论都在转化为社会价值。中医理论也追求实用,这段时间产生了很多医学人才,张仲景、华佗、葛洪等大家都诞生于此,《神农本草经》、《伤寒》、《难经》等巨作都承接《内经》的思想,体现了实用的意义。

在第二个高峰唐帝国,经济和军事高度发达,但思想已有一定的禁锢,儒家经典被奉为正宗,学者只能进行注释讲解。医学上也是这样,思想的革新和发展少,注解经典成了主流,《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这是博物学,是强大国力的体现,并非学术思想的大突破;考察像《千金方》这样影响广泛的巨作,也主要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理论上的创新并不显著。

宋元的积弱和偏安让学术界有所松绑,儒家出现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创新,医学上,一时间名家辈出,各抒己见,时有创新,涌现了金元四大家这样的小高峰,甚至孕育了六大主流医学思潮,简称“中医六宗”。

明朝是历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但思想陷入僵固,心性儒学成为纯粹的空谈,实用之学尽失。导致中医发展乏力,很难再出现《内经》式的理论成就,和《伤寒》式的临床技术大发展,李时珍这样的有志强行者只是进行药物的累积,经验的罗列,两百万字的内容正是国家力量的某种映射。

清代扼杀了明末兴起的科学萌芽,社会显露出困顿和萎靡,繁琐考据之学兴起,学术研究多囿于引经据典。医学创新求实之研究渐趋低落,保守崇古的思想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只涌现了寥寥可数的少数几位杰出人士。

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一百年,是民族存亡的关头,天朝余辉已尽,康乾盛世远离,“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末世到来,社会长时间动荡不安,文化越来越禁锢,这种文化的低谷对中医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医以独特的方式承受、体悟了这一过程,“蟋蟀要原配的”之类的荒谬也被世人铭记。

虽然有张仲景、李时珍这样的民族脊梁,有精诚的医生前赴后继地继承祖国的医学事业,但终究人不能胜天,中医还是衰落了,这是在落后的生产力下,希望应对生命复杂性的无力之举,又激发了文化的缺陷,经由千年运营,导致衰落。这衰落又遭遇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巨大冲击,使它危在旦夕,不绝如缕。

和文化同发展的中医

以上立足于时间轴而纵向观察,横向分析也是这样。中华的大格局,无论理论架构,还是实践操作,是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构建的,其后主要是传承,创新相对细节,没有大尺度的改进,更无方向上的扭转;医学上也是如此,中医的大体系,也是《内经》、《伤寒》的时代定义的,后来是规模的扩展,创新有,但都是格局内部的调整。

近代以来,少数人试图发展解剖实践,将中医引导向西医之路,这是中华尝试转向西方的医学版本,但努力并不能成功;西医之于中医的整个过程,其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张力,和种种的不当,实质是现代科学应对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医的应答,也折射了整个文化在科学时代的策略。

再说当下,中医是“表面辉煌、实际衰退”,表面的统计数据看似有模有样,但成就更是对中药这个核心元素的涸泽而渔,中医已经前所未有地虚弱了;少数中医大师还能卖出去高价的专家号,但绝大多数诊疗都只求实用而慢慢抛弃理论;学术研究更是迷茫,沿着原有方向的行动看不到前途,贴近最新科学理论的探索更是陷入混乱,后备人才严重匮乏。

这种遭遇恰当暗示了中华文化的边沿化和空洞化,虽说中华国力大增,科技能力提升了很多,但往往是现代科学指导下的成就,往往是器物上的先进,和文化没多大关系。

现在,人们空洞地强调国学的价值,局限于对某些经典的背诵,缺乏让文化走入田野的能力;这在医学上有非常相似的一幕:面对西医的步步紧逼,中医往往空洞地强调自身的高明,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回应。

和文化同性格的中医

中华文化和中医都生发于这片热土,来源于这个民族的聪颖和勤劳,都发展了数千年,一直在积累、改善、完备,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构建了正确而宏大的格局,都相信某种本质,都遵从“道”,认可天人、阴阳等哲学观点;都强调和人的协同;都希望和大自然和解;都有精到的变化观、整体观、因势利导等思维,都有聪明的创造,文化典籍和中医典籍那些精妙的观点是明证。

缺陷也都相似,中华文化和中医都缺乏理性,茫然于精确和逻辑,无效、荒诞、牵强的观点充斥,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方法随处可见;语言上模糊而宽泛,思想上感性而不求甚解,似是而非、随意、想象力丰富;都缺乏对规则的遵从,无法约束不科学行为,自由发挥成为常态,人们相互比附,彼此推动着离开科学的境地;过分追求工整、形式等,对五行的推崇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叶障目,喜欢列举个案而说明观点,不愿意顾及大局;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久方向,注重个人荣誉而牺牲整体最优,注重表面的完美而抛弃真正的科学,关心个人利益而躲避科学实证;好为人师,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足够尊重;满足于对圣人、英雄的崇拜而忘却了自身的创造力,很多人又有不可抑制的救世主情结,要用虚夸的姿态来迷惑他人。只要我们去思考,去列举,就能从中医中发现关于文化的很多特点。

能得到如此的结论:文化特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医,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深刻体现了文化的精髓,中医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中医的缺点就是文化的缺点。更能得出如此的结论:文化的改进,要从医学这种相对有形的实践开始,要从医学这种相对容易实证的组分开始,要从生命保全这种日益主导的实践中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