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惦棐

 人和月 2019-07-28

钟惦棐

钟惦棐,1919年10月3日生于四川江津,著名电影评论家。曾任中国电影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中文名钟惦棐

出生地四川省江津(今属重庆市)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3日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0日

性别

毕业院校江津中学抗日军政大学

代表作品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的锣鼓》、《电影策》

主要成就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族

职 业中国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

信 仰共产主义

更多

    个人简介

      钟惦棐(1919年10月-1987年3月20日),15岁辍学,仅读了一年中学。1937年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接着又考入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留校教授美术理论。此后相继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军区抗敌剧社美术队工作。1949年参与筹建文化部艺术局。1950年开始从事影评活动。1951年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1957年因批评当时电影工作的文章《电影的锣鼓》而被打为右派。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著名小说家阿城是其子。

    生平

      中国电影评论家。中共党员。大专毕业。1919年10月生于 重庆江津,1987年3月20日卒于 北京。1937年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进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在敌后游击区从事文教宣传工作。后历任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教师, 华北军区抗敌剧社美术队干部,文化部艺术局干部,中宣部干部,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理论、美学研究所主任。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成就及荣誉

      1950年开始撰写 电影评论,此后发表《〈无罪的人〉为什么不是消极影片》、《评〈祝福〉》等多篇文章,形成了观点鲜明、剖析深刻、 文笔洒脱的风格。1956年发表《电影的锣鼓》,引起广泛 争论,次年因此而被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致力于电影评论,发表《电影文学断想》等多篇电影美学论文。1983年和1986年分别出版电影论文集《 陆沉集》和《起搏书》。1987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他主编的 《电影美学》丛刊,1982年和1984年先后各出版了一册。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