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杀技丨运动后晕厥,另有蹊跷

 佳鸽 2019-07-28

【栏目简介】

      《必杀技》是'心在线'与航天中心医院赵运涛医生及其团队独家合作的专栏,隔周周四与您相约。'福尔摩斯医生'目光犀利,能从细微之处洞察临床事件本质,并教给您临床诊断的必杀技能。

【本期导读】

     晕厥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病因多种多样,其中神经介导性晕厥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类型,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晕厥和不典型晕厥。

  VVS为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多由于情绪变化或长时间直立位诱发,运动中/后出现的VVS称为运动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exercise-induced vasovagal syncope),表现为运动中/后患者出现VVS症状,随即出现窦停,晕厥。

  本文通过撰述近期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和2011年发表在《BMJ Case Reports》两篇运动后出现窦性停博,证实为VVS的病例,详细描述此种运动相关晕厥的机制及临床诊疗要点。

1. 病例展示


  Case 1:患者是一名32岁西班牙裔男性,运动停止后1分钟内自觉头晕,黑曚后晕厥,倒地后恢复意识。患者被送医后仅头部轻微擦伤,未诉晕厥前有心悸、胸痛,既往体健,并每日坚持体育锻炼备训半程马拉松比赛,且无任何用药及吸毒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史,无心脏性猝死家族病史。

  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心室率为60次/分,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图1)提示窦性心律,PR间期124 ms,QRS波时限81 ms,QTc为383.2 ms,V1导联轻度ST段抬高,III导联ST段压低,超声心动图提示未见心脏结构性异常,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

图1. 患者入院心电图。

  当患者完成了15分钟运动平板试验(Bruce方案)后,由静息心率68次至最大心室率187次/分,由静息血压126/67 mmHg升至最高血压169/75 mmHg,运动测试过程中无任何症状。测试结束后1分10秒患者感觉头晕后失去知觉,心电图记录到患者出现长达5秒的窦性停博(图2),随后患者心电图示交界区逸博,其中一个心搏逆传心房,另一个没有逆传。

图2. A:患者运动试验后出现窦性停搏;B:患者随后心电图示交界区逸博,其中一个心搏逆传心房,另一个没有逆传。

  在准备给予患者复苏药物的同时给予刺激操作,38秒之后患者心律恢复至窦性心律,心室率140次/分,并恢复知觉,除感恶心外无任何不适症状。

  治疗方面,基于患者发作前确实有先兆,并且作者对他的病情比较了解,并未给予患者药物及有创性装置治疗,相反,给予患者足够的盐和液体摄入,并告知患者防止晕厥的一些策略,避免突然发生晕厥所致头部及其他部位发生创伤。

  Case 2:患者入院后静息心电图(图3A)示窦性心律,早复极。患者体检时无任何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行运动平板试验(Bruce方案),在运动了11分45秒时,患者自觉疲劳终止试验,最大心率173次/分,最高血压176 mmHg(图3B),心电图及灌注成像未见缺血迹象。

图3. A:患者入院心电图;B:患者运动平板中及停止后心率与血压变化。

  患者在恢复期坐在椅子上,并且身体前倾,同步记录患者心电监测显示窦性心动过缓,且出现4次窦性停博,持续5~8秒,伴交界性逸博(图4),随后嘱患者仰卧,几分钟后患者恢复平静,心率恢复正常。

图4. 患者运动后出现心脏停搏。

2. 知识拓展:运动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①概念

  VVS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晕厥发病原因,是神经反射性晕厥的一种,主要由于自主神经反射失常导致末梢血管舒张和心率减慢,引起血压、心率下降,脑灌注降低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运动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运动中/后患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张力过度增加,出现窦性停搏。一般而言,无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窦性停搏较为罕见,而运动中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更为少见,尽管运动后立即出现的晕厥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但比运动中出现的晕厥更轻。

②机制

VVS机制

  正常人直立体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部位,头部和胸部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使心率增快,收缩压轻度降低及舒张压轻度升高。一般认为与患者长时间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血管反应有关,神经内分泌调节也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

图5. 血管迷走性晕厥症状。

运动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诱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潜在的病理生理分为两类,即神经介导的血管迷走反应、夸大的(an exaggerated)运动后正常低血压反应。在运动中,机体为了满足运动期间的氧耗需求,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增加,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因为肌肉收缩增加静脉回流,反过来心肌收缩力增加,回心血量越大,心室舒张末容积越大,导致心室收缩越强。

  运动后血管迷走性晕厥可发生在运动突然停止时,因为从腿部泵出的血液减少,导致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对于直立情况甚至前倾体位时,静脉回流的逐步减少伴随心室收缩,心室容积减少,心室机械感受器受刺激,传入的迷走神经纤维将心室机械感受器的信号传输到延髓,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会引起低血压,而副交感神经极速增高会导致心动过缓,心脏骤停,甚至房室阻滞。

图6. 运动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机制。

③治疗

  一般而言,β受体阻滞剂、氟氢可的松、米多君等药物可用于治疗复发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但疗效尚未明确。如果患者出现窦性停搏,起搏器也只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反复晕厥患者有益。

  如果患者年龄≥40岁,且对保守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等)和药物治疗无效,建议对晕厥反复发作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治疗。经过长期随访,即便不干预也可完全预防晕厥复发,因此,减轻晕厥负担是治疗的合理目标。

  2018年ESC晕厥诊断及管理指南提出,运动性晕厥并不常见,运动中、运动后立即出现晕厥应分别考虑,运动中出现晕厥很可能是心脏原因,但是也有少数为迷走性晕厥,但是运动后在严重低血压的情况下(夸大的运动后正常低血压反应)发生的晕厥几乎总是反射性晕厥。

3. 总结


  ①VVS是一种常见疾病,可能由多种机制介导,一般而言,运动中或运动后窦性停博是无心血管疾病患者晕厥的罕见原因。

  ②运动性晕厥需要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传导系统异常和非心脏病晕厥的原因。

  ③运动中出现的晕厥要排除心源性可能,而运动后立即出现晕厥,要考虑到VVS的可能,尽管VVS的治疗只是经验性的,同时也要考虑每一种病例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 Aliwaiai M, Caceres-Figueroa P P, Munoz F D C. A Moving Anecdote: Exercise-Induced Vasovagal Sinus Arrest[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132(4): 471-475.

2. Whitaker J, Wright M, O'Neill M. A pause for thought: exercise-induced sinus arrest causing syncope in a young male[J]. BMJ case reports, 2011, 2011: bcr1120103519.

3. Corrigendum to: 2018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yncop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21):2002-2002.

专家简介

  王浩,现任职于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主持昌平区卫计委青年课题一项,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部,发表核心论文3篇,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中国心电好病例》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赵运涛,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现任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分别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BMJ》(case review)及《circulation》(cases and traces)等国际著名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Heart》及《Plos One》审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