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明态度,个人不建议初学者使用平水韵创作古诗。 但是这句话有两个先决条件:一,初学者。二,创作。 《平水韵》对于古诗词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上承《唐韵》、《广韵》,而《唐韵》又是《切韵》的增补修改,所以可以说《平水韵》算得上中华传统音韵正朔。要了解元朝以前的诗词作品,离开《平水韵》会理解误差。 第一,押韵误差。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古人写诗有不押韵的作品?诗是韵文,只要是称作诗的,必然在当时的发音中是押韵的。但是由于元朝的文化难移,导致唐宋中原语音被打压,一直到现在都是以北方口音为主的普通话,大量的发音发生了变化。而现代人读诗的本能开口就是普通话,肯定有些字的发音和古时完全不同了,导致了“即使不押韵也能被称作诗”的错误认知。 我在前面文章讲过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事”和“未”在当时是押韵的,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原”和“昏”也是押韵的,这里面有平水韵的缘故,也有平水韵成型前的缘故(因为前面有问答,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有人就在评论区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抬杠:谁说诗要押韵了? 不习惯在评论区回复不怀好意的抬杠,就在这里说下,这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押韵的,也有文章专门讲过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自己去翻。 第二,平仄误差。 平水韵的“平上去入”平仄区分法与普通话平仄划分是有区别的。平为平声,上去入则为仄声,而普通话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最重要的是平水韵中有入声字,而近代语言中没有,原来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并入了其他声调,也就是说一二声有,三四声也有。 如果发三四声没有问题,在平仄划分中还是属于仄声,但是如果音调是一二声的,比如“一”、“独”、“节”这些入声字,就容易在现代人学习格律诗创作中产生平仄错误,从而对格律诗做出错误判断。 最简单的例子,以前也提到过:“清明时节雨纷纷”,按普通话划分平仄的话是“平平平平仄平平”,很明显关键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没有交替,这是“失替”。 但是“节”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所以这句诗在古时的平仄关系实际上是“平平平仄仄平平”,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这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个律句的格式,即七绝中的平起平收格式。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律句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并一一应对,验证出这首《清明》是一首合格律的七言律绝。 赏析和创作 在意识流上创作和赏析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学会赏析前人作品,了解各种格律形式,学习古诗的意境营造手法,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诗词创作。 如果我们队古诗词的赏析和创作感兴趣,那么熟悉平水韵是必要的。 不过在形式上,赏析和创作是可以分割的。 平水韵最大的功用是对古诗词的赏析,是帮助我们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寻找和千年前作者的通感,达到和古代诗人心灵相通的境界。这是赏析古诗的高境界。 而在创作上,我们要认清一点:我们写诗给谁看? 高端一点的回答是写诗给自己看,那就随便你用什么韵了。但是作品出来,没人阅读,没人能读懂,就在你自己的电脑里荒芜淡忘,这还有什么价值? 价值来自于认同。 作品不为认同而生,但我们是希望通过诗词来抒情言志,打动合适的人,找到有通感的人。而有通感即认同你的诗词的人。 那么你用平水韵写出来的作品能得到如今大部分人的认同吗?基本上不可能。 诗词早就已经不再重要了,只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很多人欣赏,但是不会去追究这首诗的韵是什么韵,是新韵还是平水韵,别人只看读不读得顺畅,清朗。 诗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表达自己的内心。 表达和沟通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是用大家都知道的方式说话。普通话,新韵,意境营造,同样可以出格律精品,同时能让你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传诵、理解、认同。时代在进步,古韵的局限性非常大,甚至影响到交流。 当然了,如果我们创作诗歌只为了给那些讲究平水韵的诗词协会交几块投名状,敲门砖,那倒是无所谓。 或者说,作为一个诗人,确实发自内心的喜欢古韵,坚持用平水韵创作,其实也挺好。不过最好是在完成一首诗作之后进行用韵标注,方便读者阅读。 很多创作者认为平水韵也没什么难,一首诗也就两三个韵脚字需要注意而已。其实这是错误的,一旦使用平水韵,那么诗句中的每个字都要合上平水韵的平仄才行。 说句老实话,有几个人能真正区分每一个字的唐风古韵,就算你用了平水韵,平仄对了,你能保证每个字的发音都是古调? 有些东西,不能认真想。一想全是漏洞。 如何使用平水韵创作 前面全是个人态度与废话,这里认真回答一下如何使用平水韵创作。 正因为提到的古文发音的变迁,所以我们能验证的也就只有《平水韵》这本书记载的“平上去入”,只能依靠每个字的音调来区分平仄。而背韵书这种事情只怕是连专业的音韵专家都不会去干的蠢事。 最实用的方法,自然是先写诗,再校验平仄是否符合平水韵。合则笑笑,不合则改。 有很多网站提供平仄检测,可以选择新韵和平水韵,可以一次性检测出平仄格律以及是否出韵。 建议大家使用工具,别把写诗这种本来文艺创作当做一种负担来做。 记住,先成诗,再校韵。 诗意为先。 再声明一下,平水韵创作与新韵创作齐头并进,是好事。 只是我个人认为平水韵重在赏析古人诗作,新韵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