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燕于飞——燕国历史文化探秘

 汐钰文艺范 2019-07-30

    前言:周武王灭商后,政治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因召公辅君定国之功,其长子克被封至燕为侯,守卫周王朝的东北边境。燕国的疆域横跨燕山南北,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加强了中原于北方地区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燕国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燕地土著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

   京津冀地区处于燕国文化的中心。自西周至战国,独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不仅代表了燕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同时也凸显了燕国文化在北方融合和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封侯北疆:召公姓姬名奭,为西周宗室,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故谓之召公。召公在辅佐灭商、平定武庚之乱以及营建成周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位列周朝三公之太保。克盉铭文明确记载,周王因召公功绩,封其子克于燕地建都。

金文与早期文献中有“燕亳”的记载,燕为中国古代北方自然生长的民族。周王封燕,是在当地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燕国自西周初建国至被秦灭,共传42世,历800余年。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经·召南·甘棠》表达了人们对召公的爱戴与思念。

“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史记·燕召公世家》

建邦燕蓟:西周初年,周王在今北京地区分别封帝尧之后和召公子克建立蓟、燕两个诸侯国。后来,蓟微燕盛,燕国兼并了蓟国,并迁都蓟。

巍巍武阳:春秋时期,与陆续强盛的列国相比,燕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弱势。文献有关燕国这一阶段的记载很少,且多是燕国受北方山戎民族侵扰的事件。战国中期前后,燕昭王图强中兴,燕国才重见强势,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下都宫殿建筑的屋顶,大量使用瓦类来覆盖,其种类有板瓦、筒瓦、脊瓦、垂脊瓦、脊饰、垂脊饰、瓦钉、吻兽、半圆形瓦当等。瓦当非一般民居所能用,多系宫殿建筑及灌输建筑使用,因而它对确认建筑和遗址的性质至关重要。燕国瓦当的纹样装饰丰富多样,主要由饕餮纹、双鸟双夔纹、双鸟纹、双兽纹,云山纹、云树纹等。

地方城邑:东周时期,在燕国疆域内的今辽宁凌源安杖子城、天津宝坻泰城,武清兰城、北京周口店蔡庄古城及保定徐水古城等遗址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瓦当类建筑遗物。与燕下都同类出土的风格一致。这些建筑构件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燕国建筑之独具匠心和美轮美奂,也为探寻燕国地方城邑的分布提供了线索。

礼化幽燕:西周时期,分封到燕地的姬周王族,在遵循周朝礼制文化的基础上,对当地的土著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采取吸收融合的政策,形成周文化为主体,三者融合并存的文化面貌;战国中期以后,随着燕国势力的强大和统治范围的扩大,燕国范围内文化的统一性不断深化,并形成了独具燕地特色的文化面貌。目前燕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已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发现多处,出土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透过文物,不仅可以了解燕人生活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而且可以解读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从而一窥燕文化的特质。

鼎食钟鸣:周代青铜器盛行。青铜礼器的种类和数量是标识贵族身份和等级的重要象征,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享、婚冠等重大活动中都要遵礼行事。贵族死后将大批生前所用礼器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西周时期的燕文化遵循周礼,青铜礼器以食器为主,只有少量的酒器,这是周文化与商文化比较显著的差异。

甗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东周时期是文献所记载的“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墓葬的规格都出现僭越等级、破坏礼制的现象。公元前323年,燕国参与“五国相王”,此后,燕侯享天子礼仪。燕下都九女台16号墓出土了大量专门用于随葬的成套仿铜陶礼器。这一时期,成组的仿铜陶礼器取代青铜礼器,礼器的种类和组合也发生了变化。

荜门圭窦:在周代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中,礼器只适用于贵族阶层,庶民阶层只能使用普通的陶器。从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发现的居住遗址和普通墓葬材料中,可以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情况有大致了解。

    夹砂红陶鬲和釜是东周燕文化的典型炊器,陶色较红,陶土中掺杂较多蚌壳、石英、云母等羼和物,颗粒较大,使陶器更加耐高温,利于炊煮。

   燕国疆域:据《战国策》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绕,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燕国的疆域以今天的地理范围而言,即以北京地区为中心,领有河北的北部,天津的全部,内蒙古的南部,山西的东北部,山东的西部及辽宁的西部等广大地区。

美服雅用:装饰器用不仅表达人们对美与好的追求,更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思想意识。

农工百作:手工业生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成就,燕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周礼·职方氏》载幽州“其利渔盐”;《汉书·地理志》载燕国“有渔盐枣栗之饶”。从考古发现来看,自战国中期开始,燕国的手工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门类齐全,有青铜器、铁器、陶器、玉石器、漆器、骨蚌器等,其中冶铁业在列国中占据领先地位。燕国经济的发展为其政治扩张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生产工具:西周时期,在农业、手工业等生产中,使用的工具以石、骨质为主,而铜金属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因而铜质生产工具较少见。

   青铜铸造:燕国青铜器的发展水平较高,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铸铜陶范说明燕国拥有自己的青铜铸造生产。燕国青铜器除具有中原周文化的特征外,还大量吸收了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文化的因素,如以虎、牛等形象为器足装饰,以鹰、马等形象为器首装饰,是燕国青铜器的独有特点。

   铁器冶铸:战国时期是冶铁业大发展时期,燕国在铁器冶铸业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燕下都遗址发现3处铁器作坊,出土了种类丰富的铁器;在河北兴隆大付将沟矿冶遗址出土一批工艺先进的铁铸范。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科学分析可知,燕国铁器的成型方法依据铸器的种类,既有铸造成型也有锻造成型,并采用了淬火加工工艺。


货通贸易:燕国的货币有刀币、布币和圜钱三大类,其中以燕国刀币数量最多,分布在广。燕国刀币大致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尖首刀,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一种是明刀,约在战国中期前后出现。

融合扩张:燕地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燕文化的面貌和发展历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西周到战国的不同历史阶段,这种影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立国之始和初步发展时期,面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间的对立和突出,燕国的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吸收融合的对外关系政策。尽管如此,文献中“山戎病燕”的记载表明燕国在春秋时期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到了战国中期,燕昭王图强,燕国开始振兴之路。秦开却胡有效地打击了东胡势力,使得燕文化在辽西、辽东地区迅速扩张。无论是和平的交流还是战争扩张,都对幽燕地区的民族融合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交融:燕国建立之初,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北京西南一带。西周早期,在燕国周边比较重要的土著文化主要是燕南地区的张家园文化,以及北方山地草原地区的戎狄文化。燕文化以周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融合土著文化与戎狄文化,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争霸七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燕国经历了曲折的复国之路,起步发展较晚,直到战国中期,经过燕昭王苦心经营,才成就了燕国霸业。燕文化更是随着这一霸业的不断推进,迅速发展并向外强势扩张。

公元前221年,秦剪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在原燕国地区设立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结语:燕南地区是华北平原通向东北的重要通道,因而这一地区也成为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处。在燕地以燕国为基础的燕文化是两周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阵地,之后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民族文化逐步地融入了秦汉统一国家文化之中,成为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