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人品来分析杀不杀功臣,肯定是不对的,历代帝王,或者说历代政治家,都不是以人品道德来评价的,用道德来看待,实在是小看了开国之君。刘邦杀功臣是存在很大的争议的,因为刘邦分封的列侯们基本都没死,而且还是汉初极度显赫的一股政治力量。刘邦杀的是异姓诸侯王,这是为了加强皇权,被诟病的是杀韩信,实际上,韩信自有取死之道,刘邦开始的处理也只是贬为列侯,这说明刘邦并没有杀韩信的打算,韩信的罪名是谋反,是勾结陈郗谋反,韩信深涉其中,被杀是正常。 其余诸侯王,说他们是功臣,也太侮辱人家了,他们不是臣子,是和刘邦联盟的君主。用后世帝制思想来看待,是不正确的。朱元璋杀功臣,显然是非常突然而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朱元璋一开始对待李善长的处理,很明显,是因为宰相制度,这和他的功臣身份没有太大关系。至于说杀朱亮祖等人,只能说,他们是真的犯下大罪,朱元璋杀的不是功臣,是罪犯,朱元璋被后人诟病是蓝玉案,这和朱标的死有直接联系, 事实上,朱元璋真正的大杀功臣就是在朱标死后,一开始,朱元璋让皇室和功臣联姻是真的想和功臣共富贵,朱标的死让皇室和后世功臣成为了对立。朱标正妃常氏所生孩子是嫡子但很小,不足以承担帝国重担。皇储只能有朱标其余儿子,或是其余皇子中产生。朱元璋选了朱允炆。但是无论选那个,蓝玉案都会发生,因为常遇春的小弟亲戚们想拥立的是朱标嫡子,由常遇春之女所生的儿子,蓝玉就是常遇春亲戚。 可以说,蓝玉想拥立的皇储和朱元璋可选择的皇储不是一个人,因此常蓝和他们的小弟本是太子朱标最佳的羽翼,却因为朱标的死而成为下任皇储最大的敌手,被清洗,是正常的。与之无关的徐达家族以及沐家就没有收到杀戮。至于说赵匡胤,五代十国,本身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乱世,而且参考赵匡胤上台的过程,不杀功臣已经算得上和谐相处了。正常来讲,不杀功臣才是常态,大杀功臣是因为极度偶然的原因,因为刘邦杀过几个异姓诸侯王而说刘邦大杀功臣是侮辱刘邦。 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光武虽然没有杀马援,但对马援以及马家的处理极度不公,是不是也可以说光武大杀功臣?杀功臣历代都有,功臣多了什么样的鸟都有,被杀一两个实在是正常,这不在于他们是功臣,而在于他们确实犯罪了。这也和是不是底层皇帝无关。要我说,刘邦是草根,但他对兄弟们确实很好,兄弟们既富贵又掌握大权,煊赫无比。相反,刘秀虽然保全功臣,但是基本就是个闲人,还得害怕文吏找麻烦,比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要苛刻一些。 其实,不光是汉光武帝没有大肆杀戮功臣,宋太祖赵匡胤也没有杀(只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唐太宗李世民也没有杀,也就是说,杀功臣并不是解除对子孙威胁的唯一办法(我还是比较欣赏赵太祖的)。至于为什么有些开国皇帝会大肆杀戮功臣,我认为唯一的解释是,他对于身后事不放心,对于自己的子孙的能力不放心。刘邦杀戮功臣,主要原因是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刚刚开始,很多人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忠君思想,同时,太多的异姓王也都是功勋卓著、能征惯战的,而他的儿子又没有他的本事,为了能够顺利的把皇位传下去而不至于在他死后被异姓王夺了皇位,只好由他做这个恶人了。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秀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军事能力的皇帝。并且少时家中早已败落,虽然有皇族名分,但起点不高。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也是白手起家,有昆阳之战这样的高光时刻,也有哥哥被杀吃瘪认怂的日子。简而言之,刘秀是一个起点比较低的创业者,崛起的过程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不管是统领大军还是身先士卒,他都做过。再加上刘秀年龄不大,根本不用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害怕自己手下的将帅在自己去世后造继任者的反,所以没有大肆杀害功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