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阳太守刘洪

 运河风情 2019-07-31


     刘洪(129年~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临沂市蒙阴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成功地发明了“正负数珠算”,被后世尊称为珠算之父、“算圣”,与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并称为“琅琊三圣”。他官至郎中、常山国长史、山阳太守、曲城侯相等职务,政绩卓著,令人敬仰。

   刘洪是汉光武帝刘秀侄子鲁王刘兴的后代,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他在年轻时应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阳,被授予郎中,后升为常山国长史。

   珠算,是用算盘进行运算的工具。珠算的发明,使人们的计算能力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珠算”最早见于东汉魏人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中,书中说:“刘会稽,博学多闻,偏于数学……隶首注术,仍有多种,其一珠算。”刘会稽即刘洪。珠算是中国五大发明之一。

汉灵帝光和年间,经太史蔡邕推荐,刘洪被调回京师专门从事历法研究,,他除了按照皇帝的旨意参与“考验日月”、审核、课校他人呈报上来的研究成果外,还把多年来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写成《乾象历》、《七曜术》和《九章算术》等专著,并对《九章算术》进行了注释。《乾象历》对历代历法的修订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后世所沿用。

    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他升迁为太史部郎中,此后10余年中,他积极从事天文观测与研究工作,这对他后来在天文、历法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他与蔡邕等人一起测定了二十四节气时太阳所在恒星间的位置、太阳距天球赤极的度距、午中太阳的影长、昼夜时间的长度以及昏旦时南中天所值的二十八宿度值等5种不同的天文数据。这些观测成果被列成表格收入东汉四分历中,这些天文数据表格及其计算成为我国古代历法的传统内容之一。这是刘洪步入天文历法界的最初贡献。

     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刘洪被调离洛阳,出任常山国(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长史,协助王国相处理政务。同年,他献上经多年研究的心得之作《七曜术》,该术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汉灵帝特下诏委派太史部官员对该术作实际校验。依据校验结果,刘洪对《七曜术》进行了修订,又撰成了《八元术》。该二术的具体内容已无法查考,但从术名知,它们应是研究日、月、五星运动的专著,是刘洪关于历法的早期著作。

    公元175—177年,刘洪因其父去世,辞官在家守孝3年。这期间,刘洪完又完成了他的《九章算术》,这是一部数学名著,刘洪又因通晓算术而闻名于世,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主管财政事务的上计掾。

    东汉熹平七年、光和元年(公元178年),郎中刘洪经蔡邕推荐,到东观和蔡邕一同编撰《东汉律历志》,蔡邕善著文、通音律,刘洪精通历理又善于用算,二人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出色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据《晋书·律历志中》记载,这一年,刘洪还提出了修改当时正使用的四分历设想,尽管设想没有兑现,但他却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当时颇孚众望的天文学家。

东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50岁的刘洪由于被举孝廉而且仪容庄重,处事严谨,善于交际,被任命为谒者。不久,他又迁任谷城门侯。第二年,刘洪又参与评议冯恂和宗诚关于月食预报和交食周期的论争,刘洪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到的见解,公正地加以评判。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刘洪又一次被调离洛阳,出任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城区)东部都尉,是郡太守的副手。在任内,刘洪初步完成并向朝廷献上了他的乾象历,由于初成的乾象历对于月亮运动的描述,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当即被采纳,取代了东汉四分历的月行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朝廷非常重视乾象历,汉灵帝特召刘洪返回洛阳,商议历法改革的有关事宜。不曾想,当年四月汉灵帝驾崩,接着又有董卓等人叛乱,朝廷无暇顾及改革历法,而这时刘洪正在返京途中,于是朝廷改变初衷,改任刘洪为山阳郡太守,在位期间,赏罚分明,重教化,移风易俗,吏民畏而爱之,成为远近闻名、颇有威望和政绩的行政官员。在山阳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方面努力料理繁重的政务,一方面继续为改良和完善他的乾象历勤奋工作,而且注意培养学生,当时的著名学者郑玄、徐岳、杨伟、韩翊等人都曾拜刘洪为师,他们为普及、发展乾象历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刘洪最后审定了他的乾象历。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洪去世,生前他没有看到为之付出数十年心血的乾象历被正式颁用。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经学生徐岳的学生阚泽等人的努力,《乾象历》在公元232年—280年正式在东吴实用。更重要的是,《乾象历》以它的众多创造,使传统历法面貌一新,对后世历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刘洪的名字也因此而流芳百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