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名窑:定窑

 千冰室 2019-07-31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其他古属定州,故名。唐朝时定窑就开始烧造,到北宋及金时达到了顶峰,元朝时逐渐没落。定窑白瓷举世闻名,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瓷,据文献可分为“白定”“黑定”“紫定”和“绿定”等。

定窑划花莲纹碗

定窑的历史

定窑在唐代时专烧白釉、黄釉瓷,就已经非常有名。到了宋代,定窑发展迅速,比之前更为有名。白瓷依然是定窑主要烧制的瓷器,其次还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质薄而有光,胎土细腻,釉色纯白,有滋润感,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略带粉质,称为白定,亦称粉定。其他瓷器胎质粗厚,釉色偏黄,俗称土定;偏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者为黑定,黑定传世极少。定窑从唐朝创烧一直到五代,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形主要以碗为主。经过岁月的累计,定窑渐渐地向精瓷阶段过渡。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终于出现一次质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均呈现出白薄、精细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著名的邢窑。

北宋定窑白釉葫芦形执壶

定窑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北宋。北宋时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中后期,定窑由于纹饰秀美、色泽淡雅、瓷质精良,被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风靡一时。

“靖康之变”以后,由于连年战争,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但是金朝统治者使定窑瓷业很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中有些瓷器的制作水平甚至可以和北宋时期相媲美。一些器物有龙凤纹饰,说明定窑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到了元朝,定窑逐渐没落。

20世纪70年代,定窑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窑有限公司通过上百次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功研制了美术、仿古、日常三大系列200多种工艺产品,产品在国内展出时屡屡获奖,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许多国家。

宋代定窑白釉碗

定窑的工艺特色

定窑一般为覆烧,十之八九口上都包有极薄的铜口,也有不包的,可能是时间长了铜口脱落,一部分也是后人重新包的。定器虽是覆烧,但釉流向足部,在其积釉处有泪痕,呈黄绿色。釉开片者少。定器的造型以盘、碗为多,唇部渐薄。

定器印花均为阳文,因为定器多采用模压。题材主要以花卉为主,如牡丹、萱草,也有富贵生子等宋代常见图案,层次分明。定器以刻花者为珍品。刻花简洁有力,多斜坡曲线。竹片或刀是定器刻花和划花的主要工具,用竹片刻的线条较宽,刀锋非常明显;用刀刻的线条较细。常用的纹饰有海水、莲花、双鱼、龙、螭、莲池游鸭、鸳鸯。双鱼多为燕尾,身上刻交叉线条为鳞状。海水用平行齿状器划出,俗称竹丝刷纹。定器的铭文都在底足内,字多阴文,直行刻写,多为“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等款,出现这类字样的定器多是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的。定窑工艺在宋代陶瓷工艺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定窑白瓷梅瓶

南定与北定

“北定”一般指曲阳烧的瓷器。“南定”是指和北定相似的,由江西吉州窑烧制(一说为宋南渡后在景德镇昌南窑烧制)的瓷器。南北定的区别:北定胎黄白色,稍厚重,南定胎白,较轻而薄;北定釉薄,多粉状,闪乳黄(牙白色),南定釉较润,粉白;南定流痕少,有流痕处则釉泡大而稀;北定刻花居多,且线条较深,粗犷有力,印花则凸出较高,南定纹饰细腻繁复,印花较浅而细;北定拟镶铜口者口无釉,南定器口均无釉;北定无平底,釉中可见竹丝刷纹,南定无此纹。

还有一种明代彭城窑产的瓷器被称作“土定”。土定的特点是:胎体较厚(也有稍薄的)而质松,故分量轻。釉白中闪黄或闪赤,与胎结合不紧,易剥落。有很多较大的开片,亦有泪痕。胎釉两种:瓦胎,淡红色;陶胎,白中带黄。

五代定窑荷叶盏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