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茶业的“三驾马车”

 dy_xhui 2019-08-01
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茶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2007年到2016年,贵州实现了茶业发展的首要目标“茶园基地计划”,全省茶园面积从100多万亩发展到700万余亩,成为全国茶园面积最大的产茶省。茶园是茶业发展的基础,700万亩茶园奠定贵州茶业发展坚实基础。贵州茶有着极高的品质,这除了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气候优势外,还与茶叶科技研究与推广利用、人才培养、非遗传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8年以来,凭借贵州国际茶博会与贵州茶博馆的平台,贵州与外界的茶文化交流得以大幅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茶叶科技、茶文化、茶学教育三驾马车正在拉着贵州茶业在新的历史进程里加速前进。
 


第一驾马车:具有国家基因的茶叶科技
 
中国是茶树原生地,茶文化发源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业国,也是唯一的茶叶出口国。中国茶叶出口欧洲,成为西方权贵争相追捧的“希世珍品”和“贵族时尚”。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商品和资源。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茶叶种植、生产和贸易的格局,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沦为了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也由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茶叶也在这场大变局中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茶叶产业出现大滑坡,此后,茶树被移植到印度等地大面积种植,工业化生产,中国不再是唯一,失去了茶叶在国际贸易上的话语权。直到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在贵州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才开启了中国茶叶复兴之路。

1937年抗战暴发,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把“平时经常”改为“战时经济”,制定战时经济计划,实施长久抗战。于1939年在重庆召开“全国生产大会”,通过了一批关于振兴战时经济的提案,其中一项是《西南五省茶叶发展》,国民政府决定在贵州湄潭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也被称为“中央茶场”。设立中央茶场,是为了在中国东部大片国土沦陷,茶叶产业遭受重创的局势下重建茶叶科技研究和推广,把未受战争直接影响的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包括茶业在内的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以资长久抗日。中央茶场担任着国家层面的茶叶科技研究与推广任务,从1940年中央茶场正式挂牌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茶场汇集了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叶之水、曹景熹等一大批顶尖级茶学专家,取得了《中国近代害虫防治史》、《世界茶树害虫一览》、《茶树育种研究》、《茯砖茶黄霉菌的研究》等10余项位列全国行业前沿的重大科研成果。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机构由贵州省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不管后来的沿革如何改变,但其承担着茶叶科研、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且硕果累累。1960年,这一机构扩建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省茶科所承担茶叶科研和科技推广任务,湄潭茶场则承担生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省茶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达200余项,其中茶树密植免耕栽培技术、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等重要成果在全国推广,茶叶机械化研究与应用也领先全国。承担生产任务的湄潭茶场,是贵州茶叶出口的主要生产企业,主产红碎茶“黔红”出口欧洲等国际市场,跻身于中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列。

贵州茶叶研究所(2010年机构改革后的名称)这一具有国家基因的科技平台,汇集着新一批茶叶研究者们,继续以求是创新的科研精神探索着,不断提高贵州茶叶的科技增速,这是贵州茶业最可持续的动力所在。
 


第二驾马车: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茶文化
 
茶叶是传统的农业产品,它成为商品进入现代市场,茶文化是影响其价格一项重要因素。品牌是识别商品的首要符号,而商品后面的文化,是铸造品牌的重要元素。茶叶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农产品,相同品质的茶叶,知名品牌的茶叶和不知名茶叶,它们的直接生产成本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然而市场价格和市场认知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就必须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
 
贵州是中国是茶树原生地,也是中国认识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地区之一,自汉代就有贵州产茶的记载。在历史长河中,贵州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缤纷多彩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但是,这些茶文化却像金子被深埋在土地里,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挖掘,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不为外人所知。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2013年,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建成开放,开启了展示和传播贵州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搭建了贵州茶文化对处交流的平台。茶叶机械化研究专家权启爱、中科院院士陈忠樊、茶文化专家、著名作家王旭烽、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吴晓力、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等专家、学者参观了贵州茶博馆后,都称在此之前不知道贵州蕴藏着这么丰富深厚的茶文化,了解之后为之震惊,赞不绝口。权启爱研究员说:“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够像湄潭这样,从原始到先进,从低级到高级的茶叶生产机械都保存得这样完好。”贵州茶博馆现存的木质红茶生产机械,就是最早的清洁化生产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王旭烽说:“贵州茶何以贵?一是贵在品质,二是贵在它的精神气质。说到精神,自然脱不开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一群民族精英的汇聚,使湄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精神气场。”尹智君则直接把贵州茶叶引进了她的老舍茶馆,和中国顶尖名茶并列在一起销售。吴晓力直接驾起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共同推进茶文化研究和展示的平台,于2018年10月成立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工业遗产研究中心”。2015年至今,美国西方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化的副教授、博士爱利克斯·戴更是四次来到贵州湄潭考察茶文化,并将以其著述把贵州茶文化介绍到美国和欧洲去。
 
2008年开始举办的贵州国际茶博会,是贵州影响世界的“茶博会”“酒博会”“数博会”三大盛会之一,已然成为全国和国际茶叶交易、茶文化交流的知名平台。每届茶博会上,都有一大批国内、国际顶尖级的茶学专家、茶文化专家、茶叶销售专家汇集贵州,品茗论道,共商茶产业未来。
 
贵州茶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它是贵州茶业持续发展最大的软实力。
 


第三驾马车:具有后发优势的茶学教育

贵州最早的茶业规模化、系统化培养人才,也与20世纪40年代中央茶场在贵州设立密切相关。1940年1月,中央茶场正式挂牌成立。中央茶场成立之初,一边开辟实验茶园,一边试制新品茶叶,一边开展茶叶科研。要发展茶叶产业,专业人才是首要问题。中央茶场把人才培养纳入了整体发展规划,于1941年秋,与当时为避战火硝烟西迁到贵州湄潭办学的国立浙江大学联合创办了“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这所实用职业扶学校是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和位列前矛的国立大学农学院强强联合的产物,是全国第四所培养茶叶专业人才的全日制专业院校。学制为三年,设置了茶叶科和蚕桑科,培养茶叶和蚕桑专业人才。在1949年前,毕业了180多名学生。这批学生也成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贵州茶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农垦茶场、社队茶场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企业的领导、业务骨干、技术人员。有的毕业生甚至后来成长为贵州茶业省宝级专家。贵州茶叶四大品牌之一的“绿宝石”的研制人牟应书就是当年从贵州省立实用技术学校毕业。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肩负着茶叶研和科技推广任务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不同时期应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半年至一年的茶叶技术培训班,系统地培训技术人才。其间,1960年挂牌成立了“贵州省湄潭茶业学校”,为三年制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在湄潭经过系统培学习或短期培训的技术人员近2000人,这些人才在不同时期为贵州茶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代产业的发展,快慢和成败最终取决于人才。贵州省政府在抓茶产业的其它产业要素配备的同时,也把茶产业人才培养列为重要的人才培训工程。批准了贵州大学与湄潭共建“贵州大学茶学院”,充分利用校地教育和产业、文化优势,共建培养茶学专业人才的专业院校。贵州大学茶学院是全国唯一所茶学专业院校,并于2016年正式挂牌,于第二年开始招生。贵州大学茶学院不仅培养本科人才,还同步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茶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不仅为贵州,还为全国茶叶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当前,贵州茶产业发展已然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产业需要新的提升,新的拓展,新的延伸,而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动力就来源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贵州茶叶研究所、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大学茶学院形成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茶叶科研、人才培养、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为贵州茶产业注入最强劲的软实力。
(来源:贵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