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交稻株两优312制种“九二O”用量及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正兴活之学之 2019-08-01
针对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312常出现种子发芽特性较差的现象,对该组合制种始穗期“九二○”(赤霉素,GA3)用量、齐穗期母本养花的“九二○”用量、授粉期后种子收获时期等方面对种子特征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 1.在株两优312制种母本见穗指标35%时“九二○”用量8、12、16、20g/667m2,随用量增加株高增加,倒四节间的茎粗、茎壁厚度均较倒三节间的茎粗、茎壁厚度大,表明下部节间茎秆较上节间粗大,表现正常。倒四节间以用16g表现最长,显著长于其它三种用量;倒三、倒二节间以16、20g用量的茎节间长度显著长于8、12g用量的长度;倒一节间的长度均较其它节间长,用量20、16g节间长度分别为30.40、28.25cm,二者表现显差异,均较12、8g两种用量的节间显著增长;单株地上部分鲜重显著增加,包颈粒率降低。 2.在母本株1S群体抽穗指标35%时每667m2喷施“九二○”8、12、16、20g,四种用量的群体抽穗包颈穗率分别表现为11.33%、8.24%、3.18%、2.76%,每667m2用量8g的抽穗包颈穗率为11.33%,均显著高于每667m2用量12、16、20g的表现,每667m2用量12g的包颈穗率为8.24%,显著高于每667m2用量16、20g的包颈穗率。由此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株1S包颈穗率随“九二○”用量增加而降低。四种“九二O”用量的包颈长度、包茎粒率均较小,但每667m2用量8、12g的包颈长度、包颈粒率均显著大于每667m2用量16、20g的表现值。 3.四种“九二○”用量的结实率分别为52.65%、54.45%、59.15%、58.20%,其中16、20g/667m2用量之间的异交结实率未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用量8、12g/667m2的结实率,说明该组合制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九二○”用量,能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四种用量之间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均无显著变化。在种子成熟期及时收割、干燥,发芽率在88.5%~90%,说明株两优312制种的种子发芽率在制种中可以控制在较高水平。 4.在株1S齐穗期每667m2喷施“九二○”1、2g与喷施等量清水,其株高均无显著差异;每667m2喷施“九二○”1、2g和喷施等量清水与空白处理,其株高、倒一节间长度差异均显著;每667m2喷施2g'九二○”与清水,倒二节间长度有极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倒三节间长度显著无差异;用量1g/667m2的每穗实粒数与空白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与用量2g/667m2没有显著差异,结实率以用量1、2g/667m2与空白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表明在母本齐穗期喷施“九二○”能增加株1S的实粒数,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齐穗期喷施清水的种子裂颖粒率极显著高于空白处理与喷施“九二○”1、2g/667m2的处理,喷清水处理黑粉病粒率极显著高于喷施“九二○”1、2g/667m2的处理。 5.在制种授粉期后的第12-22d收获种子,种子批内的绿色籽粒从22.15%减少至0.80%,第22d以后种子批内未有绿色籽粒;第12-18d正常色泽籽粒(率)从74.15%上升到90.46%。随着时期延长,非正常籽粒(率)逐渐增加,第18-26d收获种子,非正常色泽籽粒从5.34%上升到12.52%,其后至第30d非正常色泽籽粒(率)未有明显增加;第12-24d收获种子,裂颖粒率由5.25%上升至20.10%,第26d起仍继续上升较快。种子发芽率由第12d的80.65%上升至第20d的90.15%,种子批内具有正常发芽的种子比例增多;种子批的发芽率从第20d的90.15%下降到第30d的84.65%。 6.不同天数收获的种子,在及时干燥和普通仓贮条件下,经过6个月的贮藏至次年春季3月份用种,发芽率均在80%以上,其中在授粉期后的第16~20d收获种子,发芽率在90%左右,第14、20~24d收获种子,用种季节发芽率分别为87%、86%、86%、84%,第24d后收获种子用种季节发芽率下降到80%左右。授粉期后的第12d收获种子,因种子批内含有较高比例的未完全成熟种子,贮藏至用种季节发芽率很可能达不到国家标淮,因此在授粉期后的第12d及以内时段不可收获种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