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 韩作荣 关仁山 汪守德 徐则臣 韩小蕙 陈超 闻书小子 生活的背后 近几年,除了写诗,我还写过一些寓言。我试图通过荒诞性来解析这个世界,躲开物理的经验,从精神之路绕到生活的背后去,或者说穿透生活,看看它背后的东西。这种追查带有侦探的性质,试图发现日常经验所遮蔽或者被忽略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错误地以为找到了通往生活背后的途径。但仔细分析以后我发现,生活只有现场,不存在背后。我所触摸到的部分只不过是它的非理性,而非理性也是生活的元素之一。 给生活下定义是困难的。生活是当下事件的总和,在庞杂和紊乱中保持着自身的秩序。我们从事件堆积的现场很难找到生活的核心,也难以在它的运转中稍作停留,正是这些构成了生活常新的本质和魅力。我企图绕到生活背后的努力并非完全是失败的,在此过程中,我歪打正着地发现了非理性可能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诗性的部分。文学的任务之一,我认为,应该有揭示和呈现它的义务。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被纷扰的杂事所纠缠和蒙蔽,按照常规去处理日常的事物,往往把非理性排除在逻辑关系之外。实际上任何事物稍一扭曲、拆解和重组,都会改变它原来的结构,表现出新的形态。我通过寓言发现了许多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构成了生活的多重性。可惜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和惰性,习惯于迁就表面化的东西,不愿意往深处和远处走,忽略甚至从来都不曾想过,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超常的有趣的层面。 基于生活只有现场这个基本的事实,通向生活背后的道路也将返回到生活现场,把非理性融入到自身的伦理之中,构成生活的完全性和饱满性。因此,不管寓言中的故事多么荒诞离奇,也不会超越生活或走到生活的外边。生活没有之外,只有全部。我甚至认为,历史也在生活的现场,只是时间把它推向了远方。在“远方”和“此在”之间,是无数个“当下”在排列和延伸,与我们身处的现场接壤,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时间这个向量以后,历史就变成了一出活剧,人们依次出场,然后隐退。因此,生活永不凝固。在生活的全部流程里,只有先后,没有背后。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都是活的。按此推理,历史中不存在死者,只是出场的时间和顺序不同而已。 文学的功能是表现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从中发现真理并反过来映照我们的生存。因此我们企图绕到生活背后的野心不是一种妄为,而是一次小心的试探。为此,我从两条路进行过尝试。一是从理性出发,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运算,最后却得到了非理性的结果。一是从非理性出发,把荒谬推到极端,却意外地接近了事物中暗藏的真相。两种方式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生活嘲弄了探索者,但文学却不必为此而羞愧。我没有找到生活背后的东西,却发现了生活中原有的秘密,隐藏在每一个细小的事物里。生活的现场是如此庞大而活跃,处处都散发着生机,只要我们迈步,就会出现奇迹。 那么,在寓言抵达之处,诗歌能否走的更远?这不是期待,而是一种可能。由于介入方式的便捷,当下诗歌已经渗透进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以身体为本的低姿态写作决定了诗歌的高度,既不会低于生活,也不会高出很多。就身体而言,个人是人类最小的单位,处在生活的现场,很难超越自身。诗歌回到身体不是一个错误,但却可能是一种困境和拖累。我倒觉得我们已经沉得够久、够深了,应该允许一些人从生活现场出发,以夸父式的“大我”精神,奔跑和追逐,也许真的能够到达异地和远方。 当然,异地和远方也在生活的现场,生活没有背后。我们无法找到那不可知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失去好奇心。而诗歌恰恰是个不安分的精灵,它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多重身份,完全可以走的更远,甚至飞翔。如果诗歌仅仅满足于在地上赶路,大汗淋漓地跋涉,甚至陷入泥淖而不自知,那可真是低估了诗歌的能力,也糟蹋了诗的名声。 我总觉得,当代诗歌中隐藏的力量,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在诗歌的图景中,我们缺少的是夸父和冒烟的太阳,而不是软弱轻浮私密的小情调,以及窃窃私语的人群。那样,即使生活真的露出了它庞大的后背,恐怕我们也无力抵达,无法领略它神秘的景象。 长篇小说《别人》是一部“有生活”的作品。 可能您会问:这算是一个好评吗? 《别人》里主要有两类人:记者及新闻媒体从业人群,医生、按摩师与从事相关事务的人们。他们几乎一直被视为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现场的肇事者。前一类的主人公是酒后总是惹事的女记者庞贝,是对克扣粮饷的幼儿园、对食品安全等等深度负面新闻的采写者,随性、智慧的性格使她成为侠肝义胆的媒体人,更是才华横溢的好汉。围绕着她的性格和作为,“生活”具备了世相的客观性和问题的尖锐性。线索庞杂、疑难重重,但视点透辟、事实清晰。因此,我们所说的“有生活”,就在于既容有万象杂陈,又能以问题洞穿。小说里是一种与许许多多“别人”在一起的生活,照顾到每一个按照自己生活指望的逻辑生存的人的行为和心思,但是更在意别人也在其中过活的这个世界的共同福祉。相形之下,特意为底层代言和刻意替自我标榜的作品,因为无法消除自我和他者貌合神离的倾向,反而容易滑向“伪生活”的妄构。 与现实相关但是故事明显具有未来人类指向的科幻小说,也可以格外“有生活”。本刊三十七年前发表过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三年前又刊出刘慈欣的四篇小说,去年专门以《人民文学》英文版《PATHLIGHT》“未来”专号将中国科幻文学译介给英语读者。本期的“科幻小说辑”精选三位科幻小说青年名家的新作,并请近年以卓越的学术工作推进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发生影响的宋明炜教授予以评说。 个人——别人——人类的生活,这也许正喻示着今天文学的审美观照与精神关怀,渐趋张大的情势。 ——编 者 2015年第7期目录 科幻小说辑 人在旅途 · 刘宇昆 巴鳞 · 陈楸帆 坠入黑暗 · 宝 树 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评论] · 宋明炜 长篇小说 别人 · 须一瓜 短篇小说 户外活动者 · 王祥夫 孤证 · 胡性能 散文 禽兽 · 周晓枫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特选作品 海上丝路行 王巨才 阿 来 叶 梅 陈应松 关仁山 杨少衡 肖克凡 邱华栋 潘向黎 张 楚 新浪潮 无所诗[诗歌] · 石 头 诗歌 黑白互见 · 商 震 桃花劫 · 钱利娜 西域的忧伤 · 杨森君 守口如瓶 · 颜梅玖 信息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召开 电脑上打开下方地址可将作品上传到醒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