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杂谈 | 父子怎样算情深

 寻梦向天歌 2019-08-02

推荐语

  由历史掌故说起,三纲五常的另类传奇。——时光安然

  如果孩子能自觉遵守父子伦常之道肯定是不错的,只是现在社会已经变得不伦,强求反而没意思。父子之间阅历、年龄、观念、谋生手段以及情趣差异太大,做朋友难。——lvhq018

  中国是个讲礼的国度。“三纲”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建立了一套森严的条律以维护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使得国家与人民、父亲和儿子、先生及太太间隔上了一道“礼教”的鸿沟。也僵化了天伦。

  孔鲤在自家遇到爹地孔子要趋步过庭。因为这样做才能显示儿子对老子有敬畏之心。穷横穷横的梁鸿在家,丑老婆孟光每次做好了饭都要低头恭恭敬敬托到丈夫面前,并举案齐眉,以表示太太对丈夫的尊敬,倘若是掉了个,那就闹出了《红楼梦》中说起的笑话,乱了纲常。

  至于国家元首和自称公仆的官员更是有诸多的礼约束着。在宋以前,官员觐见皇帝可以垂手侍立。当然个别功高的可以赐座,而更有个例,东晋的晋元帝司马睿曾邀请他的宰相王导与他并座。

  但到了礼教更加严苛的宋朝,那些臣子只好都站着了。明清官员身子又矮了一截,连站的资格都被剥夺,只能跪着听圣训。明朝的皇帝脾气都不好,对臣子冒犯天威的事,扒下裤子就揍屁股,美其名曰“庭杖”。那些位极人臣的公仆尚且如此,可想人民更是没有尊严可讲了。 

  如今“三纲”成了历史名词。君臣的关系变成雇佣关系,做党魁元首的干不出名堂,党众和民众的不但可以弹劾罢免,甚至还可以趁其不备,往其身上投掷臭鸡蛋(这只存在理论的可能);夫妻的纲由于丈夫们的集体不给力与妻子们的太生猛使当下不仅平等了,更有妻为夫纲的趋势;

  现在唯一保险牢靠不被颠覆的关系就只剩下父子的关系。当然这种牢靠也只停留在纸面上,老子究竟还有多少的尊严可言,还要看老子有没有本事和儿子混蛋不混蛋。

  混蛋的儿子古往有之,被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清朝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改良主义先驱龚自珍,不仅学问第一流,混蛋起来也是第一流。

  龚自珍出身很好,特别是外公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祖父和父亲也是显宦,母亲是才女,门第书香扑鼻。至于他的父亲和叔父更是那个时代响当当的学者,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却教育出一个不肖不孝的子弟。

  据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记载,龚自珍在谈起他的父亲和叔父的学问时,称他们一个是“半通”,一个是“全不通”,当然他自己自然就是“龚全通”了。不管是自视太高,还是目无尊长,他的言行都不是一个做儿子应该有的。

  也是报应,也许是遗传基因,等龚自珍作古后,他也遭到了儿子的一番更没体统的奚落。有史记载:他儿子也学他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出他的文稿,随意改动。不过他比他父亲龚定庵(龚自珍的字),又多了一点名堂,那就是每当改稿之时,都预先将其父的灵位置于案前,每改动一字,都用竹鞭敲击灵位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为你是我的父亲,我才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蒙后人,云云。

  这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一幕现在看起来是笑话,可倘当事人如在天有灵,恐怕只有哭的份儿了。最后,捎带说明一下,龚定庵那儿子自号“半伦”(他自称” 是言吾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带洋人进入圆明园放火元凶。


  比龚氏父子时代更早的金圣叹应该是另一个把父子关系重新定位的奇人。说他奇,还要追溯到他落地出生的时候讲起。

  据说,在他母亲临盆时,他的祖父坐在书房中焦急的等待消息。这时他听到挂在墙上的孔子像里有声喟然的长叹。同时,家人也来向他报喜,说生了个小少爷。他的祖父心里非常难过,认为孙子生出来,圣人就叹气,可见这孩子将来不是个正经的读书人。所以也就给他取名金喟,字圣叹了。

  金圣叹长大成人之后,果然没有走读书考科举的仕途之路,因此到了晚年生存都成了问题。这时他有一个儿子,已经成人。可能是这儿子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所以,他就给儿子写了一封很另类的家书。

  在信中他说: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我作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交情可谈。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个老头子(指他自己)和这个老太太(指他的妻子),从替你揩大便小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

  可叹人到晚景却凄苦的和亲生的儿子攀朋友,这其中的无奈心境也只有金圣叹他自己能感受的到。

  那么,最真挚的父子情感应该是怎样呢?我读《傅雷家书》常从那朴实的语言中见真情感受温暖,傅雷就给天下做父亲的做了一个好榜样。而做儿子无需学二十四孝里的把戏,要学曾国藩用恭敬且温和态度,“肃雍和鸣”即可。这些道理我们看着浅显,真要做到却很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