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笔之法的精髓,值得收藏

 昵称37023987 2019-08-03

运笔之法,目的在于书写的文字刚劲有力,气势雄强。宋苏轼《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唐蔡希综《法书论》云:“每字皆须骨气雄壮,爽爽然有飞动之态也。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字之骨,产生于作书过程中,执笔之大指下节骨有提有纵的运动,使点画有筋有骨。元陈绎曾《翰林要诀·骨法》云:“字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转轴中筋络稍加和缓也。”

运笔之法的精髓,值得收藏

悬腕作书时,能使字的筋脉相连有势。明丰坊《书诀》云:“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悬,悬则筋生。”又有筋乃笔锋之说。元陈绎曾《翰林要诀·筋法》云:“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用笔法

写出有骨有肉有生命力的线条来。著者根据前人公认的、被千百年来书法家的实践检验过的理论。

逆势起笔

逆势起笔要求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凡起笔都必须有一个“逆势”。

在掌握逆入的基础上,应注意: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这样可以充分铺毫。

起笔动作,可分为三步。以横画为例:第一步先逆势向左;第二步铺开笔毫;第三步略拎锋毫慢慢向右上方。

运笔之法的精髓,值得收藏

起笔有藏锋、露锋两种。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成的谓“藏锋”,也称“逆锋”。露锋,笔锋入纸时,其锋外露。

“逆入”就是倒逆笔锋,起笔时笔尖朝向笔画走向的一方,欲下先上,欲右先左。

好像射箭,往后一拉弓,就产生了百步飞矢之势。“实地”就是在纸上藏锋,“凌空”是在空中完成蓄势动作。晋代王羲之在《书论》中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字有解数,大旨在‘逆’。逆则紧逆则劲。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波折钩勒一气相生,风骨自然遒劲。……又云:‘自收自到,自起自结。’皆此意也。褚河南行书,赵文敏行楷,细参自能悟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