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妻妾成群,为何独宠冯氏一人?冯氏死后他还连写六首悼亡诗

 老黄说史 2019-08-03

和珅妻妾成群,却独宠冯氏一人,冯氏死后他连写六首悼亡诗。和珅也多情,原配发妻病逝,他连写六首悼亡诗。

众所周知,和珅是乾隆朝最大的贪官,在乾隆帝面前受宠几十年。但是,令和珅本人也难以预料的是,乾隆帝一死,他就被嘉庆帝给逮捕下监狱了。

由于和珅在位期间专横跋扈,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当时朝臣的廷议是要凌迟 处死和珅的。后来,还是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绫自杀。 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和珅的仕途,从一个低级侍卫起步,然后步步升迁,宦迹几乎遍及大清朝所有的重要部门——和珅的主要职务包括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爵封一等忠襄公。

并且,乾隆还将自己最喜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乾隆帝给予和珅的恩宠,是朝中他人所无法企及的。

和珅之所以会受到乾隆帝的无限恩宠,除了他能处处迎合乾隆圣意外,其本人也并不是庸碌之辈,混在著名的文青皇帝乾隆的身边,没点真才实学,光靠拍马屁是不能长久的。

和珅早年走的也是科举晋升之路,只是名落孙山,因祖荫才进入宫中当差。找着吃饭的地儿后,和珅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所以,即使是受到乾隆青睐,他的人生并没有松懈,努力读书,勤奋写作,尤其是在诗歌与书法上,业有小成。

和珅的诗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乾隆很多时候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在和珅的诗集《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帝的命令所为,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一切的辉煌与骄傲,都随着太上皇乾隆的驾崩而嘎然而止。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嘉庆帝下旨对和珅抄家下狱。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身陷囹圄的和珅,联想到往年家中的欢喜与此时的凄凉,一时又对月伤情,于是提笔写下《上元夜狱中对月》二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狱中的和珅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余生时间不会太长了,末日即将来临,伤感前事,发出几声悲鸣。他至死执迷不悟,觉得自己满身是才,“怀才误此身”,表现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可奈何心情。

三天后,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看到白绫后,又提笔写下了人生最后的一首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绫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充满贪婪而又不甘的一生,终年49岁。

和珅不仅为乾隆写诗,为自己写诗,对于他的原配发妻冯氏,他也情有独衷。和珅虽然妻妾不少,但是,一生从未恶待过冯氏,并在她死后,因悲情难抑,还一口气为她写了六首悼亡诗。

和珅的发妻冯氏,名霁雯,是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冯英廉的孙女。当年和珅迎娶结发妻子冯霁雯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破落家族中的咸安宫官学的生员,而冯霁雯却是满族世家的独生女,其祖父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多年出任户部尚书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国家财政和负责宫廷事务。英廉将独生孙女嫁给了和珅,也就等于为他提供一个仕途发展的机会。

冯霁雯出身名门,性情温顺,进入和府后,一直秉持相夫教子的传统妇德,对和珅可以说是体贴入微,这让和珅在冯霁雯面前从来不敢横行无忌,为所欲为。

冯氏与和珅生有二子,长子丰绅殷德,次子四十多岁时方出世,于嘉庆元年早夭。次子的死,让冯氏悲戚过度,身染重疾,于嘉庆三年(1798年)春病逝,死时47岁。

冯氏的葬礼十分隆重,当时的王公大臣无不前往吊唁。如果冯氏不是早一年病逝,熬到来年,肯定会受和珅之累,不知会是个怎么死法。冯氏去世后,和珅悲痛欲绝,竟接连写了六首悼亡诗,以祭奠爱妻,先摘录其中的三首,让我们来看看“爱情中的和珅”是个啥模样——

其一

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
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

其二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
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

其三

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
今日我送伊,他年谁送我。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磐果。

仔细读来,和珅的这几首诗虽写得质朴无华,但却将他悲痛的心情描画得淋漓尽致,念妻爱妻之情跃然纸上。和珅安葬完冯氏后,下令将冯氏生前所居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他和儿子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

“今日我送伊,他年谁送我。”没想到,这真的是一语成谶。仅仅一年,他就被迫自尽,追随冯氏而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