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分享会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8-03
原创: 村民 九武二么 5月28日
//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同学分享+讲解过程中学长部分补充思考

Part1.导语

  •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战后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诸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1974年全美知识精英普测时,他曾名居10位影响最大的著名学者之列,在欧美思想界声望甚高。早期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后转向保守主义,其后的观点则更模糊。

  • 著作背景

    贝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

    本书最早出版于1973年。彼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基本走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之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个特点:

    首先,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重越来越重的作用。其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最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加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联系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 研究意义

    中轴结构和中轴原理的提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对互联网和传媒垄断的预言

  • 线上同学问题:贝尔的批判算资产阶级立场的吗?

    学长回答:这要看他转向之前与之后,因为他本身是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学家,很难说他批判的立场是资产阶级的,他批判的立场是基于整个社会结构,他把对于阶级对立的理解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二分法的一种研究方式,他对于过程的批判走出了一个简单的二分的框架,其中既有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对立冲突,又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与普通大众的,还有教育普及与工人阶级专线的矛盾在里面。

part2.两位同学分享

第一位同学

导论

区分预测和预见两个概念,来阐释贝尔本人对后工业社会是一种预见。论述后工业社会的面貌中分析人类社会中社会结构经济化,政体越来越强调于参与,文化偏向于实现并提高自我。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直接分布于经济方面,中轴原理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还阐述了服务性经济的创立,提到健康保健、教育和政府治理。职业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诉说了后工业社会思想史,贝尔的三个起点。本书的结构与计划如图。

第一章

马克思两大图式: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结。三种因素在持续改变资本主义行为:资本主义过度理性,企业家职能的的废弃,一切既有信念受到侵蚀。贝尔提到,科学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将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官僚政治问题两大核心议题:企业的官僚科层化和新阶级崛起并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以苏联为例)

(学长补充深度思考:马克思主义两种图式的批判,存在很大争议。贝尔选择了第二种可看出是对以一种的否定。把第一种概括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否定了它的合理性,那这种否定是否具有科学性呢?)

第二章

信息成为核心资源。后工业社会几种劳工问题:教育与地位、黑人、妇女、非盈利部门、“新”工人阶级。变革的限制,同学认为,可能与我们现在工作比较注重环境、人际关系等相联系。

(学长补充深度思考:思考方法论补记中中轴原理所构建的概念图示是否具有解释力呢?不能肯定,因为具有历史局限且未经检验。)

第三章

规模的变化,同学认为可以理解为之前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关系建立方式的年代,每个人认识的是身边人,现在由于互联网,我们交际范围变大。书中概念:平方立方定律,同学认为是贝尔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

第四章

新批评:企业的合法性正在受到挑战,问题一旦被意识形态化就容易走向扭曲。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偏离是严重问题。同学举例GDP计算方式中某些计算不到的损失。公司的转折点中社会责任是一个关注的重点。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从政治经济主导向政治哲学主导的转变。同学认为和经济化到社会化的转变是相对应的。

(第一位同学分享完认为:整本书贝尔论述很严谨,引用很多别人的观点,再一一的进行批判或表示支持。结合自身感受,一些医学类专业改行也可结合到本书中所提及的外部性因素)

(学长补充:公共资源配置的问题

第四章讲到公司的从属性,公司市场经济体系始终有外部性因素存在,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贝尔主要分析的是负外部性,两者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并不是交易双方产生的直接成本而可能是作用于第三方的,可能是环境污染或意外的经济损失等等。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可能不能够主动去提供很多公共服务。举例:《我不是药神》中-产业化好例子-医疗保障和医药资源是两套体系。)

第二位同学

版序

一开始是后工业名词的提出背景-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成为了焦点且有理论研究的演进:经济增长理论变为经济发展理论变为整体发展理论。解释“后工业社会”这一定义,并从5个方面进行理解。同学对中轴原理的理解(中心和衡量标准,理论知识居于中心模式。)从11个方面提出后工业社会的表现。“后...”式,代表旧时代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贝尔也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意义不是给社会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出一个新的希望和力量从而呈现出社会历史上从未想象出的一个历史和规模。

第五章

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社会决策起主导作用,提出社会决策和社会抉择需要新的算法,曾经-线性方程的技术找到资源组合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于三个问题的思考诞生了后面的规划工具-群体政治/个人领导、数量问题、公共/私人思考。诞生了社会规范系统。

第六章

后工业时期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治国,用通讯搜集讯息,用计算机去处理大规模的统计以此来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在后工业化时期,贝尔提出了科技治国的理念。由军事成为社会结构决定性因素,得出疑问社会是由谁掌权的?新的集团将走上权利舞台,其中包含凡勃伦的思想指出了他的谬误并作出了结论:最终掌权的不是科学治国论者而是政治家。然后从阶级和权利两个历史中轴来思考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得出结论:新社会主要阶级应是一个以知识而非所有权为基础的的专业阶级。后工业化时期变得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是政治领域。

结语

首先讨论了社会制度的两个改变:社会中起首要控制的是政治,社会职能与所有权分离。提出后工业社会四个阶层:科学知识阶层,技术阶层,行政阶层,文化阶层。也重点探讨了能者统治与平等这一话题,其中涉及到卢梭(国家的存在为了约束情感和罪恶,国家权利行使需要社会公约)、穆勒(用符合利益比例的平等代表制来实现公平)、罗尔斯(确立公平的优先地位,坚持机会开放的平等,抨击能者统治)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贝尔认为其实社会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差距越小人们越不满,他称之为托尔维克效应。

(第二位同学分享完认为:贝尔试图给我们勾勒一副未来时代的大体轮廓,实际上我们身处贝尔预测的时代里也可以审视其预测的精准性。)

Part3学长点评

1.阅读细致,思考深刻,导图精美,细节出彩。

2.对内容做出了系统的梳理,掌握了结构和逻辑。

3.把握住了全文的主要观点:通过社会经济的分析,来观察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部著作的方法论。

4.读书思路清晰。

分享者:青绿,旦果

领读:🍊

整理:牡丹

首席编辑:辣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