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从来都是悦心之物 园林在人的居住环境中是奢侈之物,因为居住首先要解决挡风遮雨、防暑御寒,在基本生存需求有了保障之后,才是精神上的闲情逸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因为园林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居室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园林是居室以外的活动场所,拥有一个带花园的房子,至今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古画中的苏州园林,山石是园中的主要景观 在中国历史上,兴建苑囿始终是亡国之君的一大罪状,如商纣王的沙丘,秦始皇的阿房宫,隋炀帝的西苑,宋徽宗的艮岳……。乾隆皇帝在造园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晚年作《知过论》对自己“过劳民力”修建三山五园“引以为愧”。可见在人们的观念当中,园林不是必需的,是居住以外的奢侈品。 ∆乾隆皇帝晚年 进而山石又是园林里的奢侈品。 由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和堆叠比较难以把握,山石材料的大小、形状又具有随机性,因此对设计师和施工者的造园和审美水平要求较高,虽然山石堆叠的门槛很低,但能够真正的登堂入室却是很难的,也就是易学难精,进门容易提高难。同样的山石材料,高手堆叠的是假山,外行堆叠的是乱石岗,更不用说风格、意境之美。因此,假山做不好,既浪费资源,又造成视觉污染,还不如不做。 古人说“无石不成园”,目前有一些项目,房子盖好了不一定做园林,种几棵树就行了;做园林不一定做中式的,西式草坪、喷泉也能看;做中式的也不一定要山石,亭廊树木也可成景。看似有心而为,实属无奈之举。 由于石头从形成到风化需要漫长的地质过程,如灵璧石形成于八、九亿年前的震旦纪;太湖石形成于四、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相对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来说,石头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虽然地球完全是由岩石包裹的,但风化充分、形色俱佳的石头毕竟是凤毛麟角,而找到这些美妙的石头,并且又能够开采出来,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
∆山东费县的采石现场 ∆安徽巢湖的采石现场 假山石属于资源,是资源就有枯竭的时候,据《吴县志》记载:“唐代,太湖石已作贡物……,至北宋末,经多年开采,洞庭西山的太湖石已基本采尽。”宋徽宗建艮岳,起先是从太湖水际挖取,后又从江南民家搜掳,可见太湖石在北宋时已不易得。后世所用太湖石多为重复使用之旧石。童寯《江南园林志》言:“(瞻园)山石传系宣和遗物,……咸同战后,景况全非,湖石有先后散入邻园近宅者。”计成《园冶》中还专门把“旧石”作为一类,“夫太湖石者,自古至今,好事采多,似鲜矣。”这种不断拆东补西的做法,也是假山少有古代遗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徽宗赵佶 金灭北宋后,金世宗为了在中都(今北京)建琼华岛,将艮岳之石运至西苑,清乾隆年间改建御苑,又将北海山石拆至御花园、宁寿宫、南海瀛台。解放后恢复北海,从北京西城三不老(三宝)胡同、北池子骑河楼、白米斜街、正觉胡同等私宅中拆取黄太湖石3000立方。 ∆北海永安寺椤伽窟前的艮岳石 清末顾文彬为了建怡园,收集三个废园之山石,父子俩苦心经营,历时三年半乃成。他在《眉绿楼词·跨鹤吹笙谱》中写道:“怡园好,浓翠压墙头,老树每从荒圃得,奇峰多向废园搜,粉本李营邱。”据山石韩第三代传人回忆,建国初期,为了修缮苏州现存的几个园子,拆毁私家小园假山百余处……,南京瞻园的太湖石,有一部分也是从苏州拆运至南京的。
∆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小像 ∆苏州怡园中的太湖石 由于山石在园林中是悦心之物,石头的价值更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在不欣赏它的人眼里,石头就是石头,一钱不值;而对于喜欢他的人,则如获至宝,爱之如命,独峰供石尤其如此。所以,从古至今石头都是货卖识家。 ∆杭州胡雪岩故居中的太湖石 ∆清代北京农事实验场中的北太湖供石
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移居镇江,甚至以一奇石研山换得甘露寺下一处树木茂密的宅地。在我所接触到的史料,假山从来都不是物美价廉的东西。《赏心赘录》说:“石之奇且怪者难多获,譬如诸求俊杰士于千万中而不可获也。”童寯曾言:“余尝有买山之愿,沧浪亭主人,真不易做,况不止四万钱。”
∆海岳庵研山。明·林有麟《素园石谱》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所用的房山石,从京西房山圣水峪一带采运即可,不几年远至张坊、十渡,现在已到了河北省的涞水、易县,前些年北京一年几十万吨的用石量(不包括外运山石),将来恐怕还要到更远的地方寻找石源。砖瓦可以烧造,木材可以再生,花木可以养植,造园材料中唯独假山石不可再生。物以稀为贵、石因奇价高,所以说山石是奢侈之物并不为过。
∆苏州艺圃,精致的山水园林小景 其实中国的山水园林从来就不是公共园林的概念,它的性质决定它必定是独特的、小众的、精致的,甚至具有某种宗教的神圣意味。中国江南的私家花园,日本寺庙的禅意园林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当今噪动喧嚣的社会里,古典山水园林作为一方净土,有着安定思绪、净化心灵的作用,为我们保留了一处凝神冥想的空间,中国山水园林必将回归新的极致和经典。 |
|
来自: 深海之星ccpsl0 > 《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