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晚睡 01
前几天编剧六六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中谈到这样一件事: “今天,我的闺蜜在离婚大战里,因为孩子的抚养权问题与孩子爹争得面红耳赤。 我说,争什么呀!争不争,她都是你的孩子。你是亲妈,你要看她随时看,爹不允许那是违法的。再说了,你在孩子那,有啥权利呀!你就是个掏钱买受气权,这有什么可争的?一到青春期,你们自然就疏远了,过了18,你们之间就只剩金钱关系了。”
她的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偶得长大了,就不听妈妈的话,今年去日本过夏令营,一去就杳无音信,也不知道发个邮件报保平安,还得提心吊胆的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网站上看视频,找哪个是自己娃。
“(儿子)比渣男都不如。渣男你还能分手。儿子能分吗?又生不出来了,没替代产品。” 六六的话看起来有点道理,但结合现实来看,她自己也是矛盾的。 她当年离婚时,虽然是她人生的最低谷,可还是毫不犹豫地争到了儿子的抚养权。 受个人条件限制,她暂时无法亲自带孩子,不得不把偶得送到外婆家生活。原有的生活环境被打破,妈妈想孩子,孩子想妈妈,都是无法忍受的煎熬。 后来母子一起参加某次综艺节目,六六一边讲述往事,一边掉泪,9岁的偶得扑向母亲的怀抱,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母子二人相拥落泪。
像六六这样好强的女人来说,命运让她再选择一次,她肯定还会选择要儿子。 2012年离婚时偶得是7岁,今年14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往外跑,把妈妈的话不放在心上,这哪里是单亲家庭老母亲的独家待遇,分明是所有母亲的宿命好吗? 在我们成长的某个阶段,我们都会成为逆子,对父母十分不耐烦,一心一意向往外面的世界。 正如亦舒在新作中写道,“少年都有个本事,长辈忠告,都可以当做耳旁风。”
六六在公众号里说自己的儿子儿子不是老公,老公需要对老婆忠诚,儿子却需要从妈妈身边开始远行。“世间一切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把儿子比做渣男,说明混淆了儿子和老公的区别,也是很多老母亲不快乐的根源。 如果一个人争夺孩子抚养权的理由不是觉得自己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慰藉,然后还会因为孩子很快就长大,变得不听话而后悔,那真的就别争了。 无论男女,一个人带孩子,都需要更坚强、更无私、更豁达,自己有太多私心和判断,都是不成的。 02 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到底该给谁? 从理论上来说,是哪一方可以提供更有利于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就归哪一方。 但现实却是一边倒:绝大部分都是妈妈带孩子。 根据中国妇联2018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而离婚时,六个男人中只有一个选择要孩子。
2018年全国离婚纠纷案件中96%的案件涉及子女抚养问题。(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即便在这六分之一的男人当中,也有一些人只是表面上要了孩子的抚养权,但实际上抚养孩子的还是妈妈。 这样算一算,目前全国单亲家庭超过2000万户,至少有80%以上是单亲母亲带孩子,这些单亲妈妈还有很大一部分得不到男人充足的抚养费。 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所以当很多女人在不幸福的婚姻当中煎熬,勉强维持的时候,固然“为了孩子”是一句胆怯的托词,但不得不承认,离婚后的巨大压力足够令人思虑再三,无法轻易抉择。 不带孩子,会要了女人半条命;要了孩子,则会改变女人的后半生。 但对于女人来说,比赚钱养家更难的是如何处理和前夫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大满足的保护孩子在单亲家庭的情感需求。
我有一位读者,离婚后自己带女儿,将女儿照顾的特别好,也尽可能给前夫创造和女儿在一起的机会。可前夫却找各种理由很少来看女儿,她无法面对女儿期盼父亲的眼神,“爸爸怎么不来看我”这样的问题总让她心如刀割。 这是很多单亲妈妈的困境,她们自己吃多少苦都行,却无法左右男人也配合自己。 现实中总有这样薄情的男人,当你争到了抚养权,他们就开始大撒把,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忽略去承担责任。 因为父亲和孩子,本就是后天建立的情感纽带,不像母亲,有十个月的孕育阶段,有天然的血肉相连。 如果父亲就是做不到参与孩子的生活,那就不能一直伪饰太平,而是要坦白对孩子承认,“你父亲有自己的生活了,他不能经常的来看你,我们要一起适应这种没有爸爸的生活。” 这至少比给了孩子希望然后又拿走它更好一些。 单亲妈妈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只是生活的困难和教育的困难,更难熬的是孩子抱有本能的抱歉,容易过度补偿孩子。 一旦母亲觉得对不起孩子,觉得孩子比别的小朋友缺少了一些爱,就给予太多,这反而成了单亲家庭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每一个当母亲的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生活早晚会出现一些让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陪孩子一起面对这个问题,要承认没有爸爸或者爸爸不能每天在身边是一种遗憾,可有妈妈努力挣钱,每天陪在她身边的生活也很幸福。
别的父母双全的小朋友也有别的烦恼,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种不足,这没关系的,只要我们乐观面对,生活一样会充满快乐。 不要怕孩子会因为意识到离婚的本质而受伤,孩子本身就比成年人更能够适应变化,而且现在的孩子很早熟,早早的就在电影电视剧里明白了什么是“离婚”,什么是“分手”,只要是生活依然维持温馨平和,孩子的心态会比很多大人还要想得开。 离婚是女人证明了,没有男人可以活得好;下一步,女人要继续证明,孩子没有父亲也可以活得很好。 03 那些离婚了,却因为种种原因将孩子的抚养权留给男人,自己独自离开的妈妈们,现在都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不止一次的接到那样的读者来信:离婚了,权衡利弊,只能将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留给了孩子的父亲,再也不可能时时见到,时时拥在怀里,这让她们十分痛苦。 有位母亲给我留言,“一直常看你的文章,你能写一篇劝慰失去孩子的单亲妈妈的文章吗?特别想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她不知道别的妈妈都是怎么活下去的,而她,是度日如年,“干什么都干不在心上,时时都有人生再没有希望的感觉,想到孩子眼角就湿了感觉有落不完的泪。” 离婚只是一时的痛,像刀子伤过,养好了,就好了,不过留下一道疤。而母亲离开孩子呢,像一颗心被撕开,那种痛,延绵不绝,永不休止。 这太叫人难过了。舍不得离开孩子,是做母亲的本能反应,但也是整个社会有意无意的道德压迫。
为何同为孩子的父母,那些离婚之后放弃孩子抚养权的父亲们就没有这么深的自责和痛苦呢? 因为不离婚的时候,他们也不太管孩子,中国式的家庭默认带孩子就是妈妈的事情,所以一旦夫妻走到离散,不能把孩子带走的妈妈首先逃不过自我的责难和心头沉重的道德包袱。 哪怕对孩子的安排,充分考虑了物质、环境和夫妻双方的现实条件,做妈妈的,也会有一份深深的歉意。 是时候为这样的妈妈们解套了,是时候有人告诉她们一句话,“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你依旧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 离婚了,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唯有坚强,活好了自己,强壮了自己,也就可以顺便扛起孩子世界的缺失。 六六劝闺蜜说没必要争抚养权,因为争不争,她都是你的孩子,“你是亲妈,你要看她随时看,爹不允许那是违法的。” 道理对,但这里面有一个前决条件,那就是这个当妈的,必须是强势有话语权的,否则,在现实中,懦弱的母亲登门看不到孩子的事情多了去了。
妈妈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是安全、理解、信赖、包容、慈爱,是一种最温暖的精神情怀,而不是非要每天都混在一起。 一个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一个依旧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能望着孩子的眼睛,坚定地说,“妈妈依旧爱你”的强大的女人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04 如果想要孩子,却暂时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争不到孩子的抚养权怎么办? 70年代美国有一部片子,叫《克莱默夫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上映后轰动一时,并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女主人公乔安娜七年之前嫁给了丈夫克莱默,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她成了一名家庭主妇,生下了儿子比利。
克莱默在广告公司的工作非常忙,家里的一切都是乔安娜照料,她整天买菜做饭料理家务,被固定在家庭这个小天地中,曾经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 她内心非常苦闷,感觉自己成了丈夫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人格。但克莱默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妻子的感受,也不理解她的痛苦,还总是提出各种要求,意识不到妻子的精神逐渐陷入崩溃。 终于,在克莱默拿下一个大客户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打算庆祝的一个晚上,乔安娜突然收拾了所有行囊,告诉他,“我要离开你了。”令克莱默措手不及。
乔安娜抛下儿子,不是因为绝情,而是因为作为全职太太,她没有工作,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影响她争夺抚养权。 乔安娜的困境也是很多中国女人的困境。在目前中国的现行法律下,完全没有保障全职太太离婚之后经济利益的规定。 脱离过去的家庭,不仅等于脱离一个男人,更是脱离自己的经济供养人。一个养活不了自己又缺乏基本经济支援的母亲,很难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使命。 乔安娜的选择是,先离家,忍住思念之痛,去学习独立生存,只有这样,她才有资格去争夺抚养权。 一年后,重新找回自我的乔安娜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实现了经济独立。她回来找到克莱默,要求离婚,并获得儿子的抚养权。
古人云,“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女人往往就是欠缺了这种城府和谋略,缺乏乔安娜那样的理性,她们不经策划,带着盲目离婚,结果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当一个人没有足够能力的时候,不应该盲目逞强。忍得住恶心的话,就先去独立,有了资本后再谈离婚。忍不住,一定要离,那就独立后再来要回抚养权。 不要过多的被自己的感性绑架,非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结果孩子成了负担,影响了自己的独立。 与其这样,还不如忍住两年,有了本钱之后再谈判。 05 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即使父母能够友善分手,离婚依然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影响。”这种创伤性的经历会长期作用在孩子身上,“儿童必须围绕它来编织自己的人格。” 但即便孩子是家庭被动的承受者,他们身上依然存在着一种惊人的力量,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封存创伤,并寻找支持。 为什么很多有同样创伤经历的孩子,却会成长不一样的人,就是因为每个人大的遭遇相同,小的际遇如果不同,也可以影响到命运的曲线。 有时候,一个亲密的兄弟姐妹,一个善意的邻居大妈,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都能够为一个孤独的孩子提供情感宣泄的出口,以及生命的救赎,从而让他们拥有对抗创伤的能力,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
我接触过很多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抱怨最多的是离婚后父母一方对自己的不闻不问,以及情感的缺失,而不是父母们选择了离婚。他们认同不幸福的婚姻应该结束,他们只是质疑离婚后父母的责任心,善感于他们对自己的疏于关照。 就算是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无法给出太多,或者在离婚之后,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付给他们,他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 “这些缺少关爱的儿童依然能够借助父母的良好品质使自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最终,许多创伤(如虐待和离婚)可能得以避免。”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到底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爱孩子,他们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爱,而父母的爱是互有分工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理想的情况下,母亲代表无条件的爱,母亲爱孩子,不是因为他是谁,能做到什么,而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孩子。 父爱则是有条件的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指引,需要孩子靠后天的努力去赢得父亲的尊重和喜爱。 这两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母爱负责提供安全感,父爱负责提供自信心。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这样一点: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弗洛姆语
在那些家庭不完整,而孩子又能健康成长的案例中,我们总是能发现这样的规律:父亲或者母亲没有因为离婚而让自己的爱缺席,或者某一个人身兼两职,给予了孩子父亲和母亲双重的角色和情感。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不是完整的家庭模式,而是完整的情感模式。 一个人要尽可能得到母亲的温柔,父亲的权威,才会得到足够爱和充足的安全感,同时拥有软肋和盔甲。 离婚时,大人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法律切割财产和社会关系,做到互不相欠,但两个人都亏欠孩子的,需要双方好好协商,慢慢还,一直还到孩子健康长大,奔赴更广阔的世界,这笔债才算还完。 - END -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介绍:晚睡,作家、情感咨询师,一枚斜杠中年码字工,喜好解读复杂情感迷局,关注女性独立与成长,已出版《晚睡谈心》、《帮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
|